首頁 > 中華本草 > 泡囊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PàoNánɡCǎo

【來源】茄科泡囊草Physochlainaphysalioides(L.)G.Don,以根、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華北。

【性味】

根:甘、微苦,熱。有毒。

全草:苦,平。有毒。

【功能主治】

根:補虛溫中,安神,定喘。主治虛寒泄瀉,勞傷,咳嗽痰喘,心慌不安。

全草:清熱解毒,祛濕殺蟲。主治中耳炎,鼻竇炎,咽喉腫痛,瘡癰腫痛,頭痛。

【用法用量】1~2分,水煎服或入散劑。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泡囊草《*辭典》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PàoNánɡCǎo

【來源】為茄科植物泡囊草的根或全草。夏季采全草,陰幹。秋未挖根去泥土,切片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5~30厘米。根莖肉質肥大。莖直立,自基部叢生,被毛。葉有柄,莖下部葉鱗片狀,中部及上部葉互生,卵形、闊卵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通常闊楔形,而沿葉柄下延,全緣或稍成微波狀。傘房花序頂生;萼鐘形,裂片5,短,結果時延長,覆蓋著蒴果;花冠延長,裂片5,短,紫色;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中部;雌蕊花柱絲妝。蒴果中部以上環裂,包藏在膨大的宿存萼內。種子極多數,壓扁。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山溝、草地。分布西藏、內蒙古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新異蕓香甙,開花和結果期含量約為幹重的2.5%和0.76%。根含紅古豆堿。在開花期生物堿含量最高,根含0.51%,根莖含0.64%,莖含0.78%,葉含0.61%,以後逐漸減少。

【性味】根:甘微苦,熱,有毒;全草:苦,平,有毒。

【功能主治】根:補虛溫中,安神定喘。治虛寒泄瀉,勞傷,咳嗽痰喘,心慌不安;全草:清熱解毒,祛濕殺蟲。治中耳炎,鼻竇炎,咽喉腫痛,瘡癰腫毒,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分;或研末為散。

【附方】治急性胃腸炎:泡囊草一錢,青木香二錢,石榴、訶子、蓽撥各一錢。共研細末。每次開水送服一錢,日服二次。(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

泡囊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PàoNánɡCǎo

【英文名】RootorherbofCommonPhysochlaina

【別名】大頭狼毒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茄科植物泡囊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ysochlainaphysaloides(L.)G.Don

采收和儲藏:初夏植物生長茂盛期采全草,陰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50cm。根莖肉質肥大。莖直立,自基部叢生,被毛。葉互生;葉柄長2-6cm,被長柔毛,莖下部葉鱗片狀,中部及上部葉卵形、闊卵形或三角狀闊卵形,先端漸尖,基部通常闊楔形,而沿葉柄下延,全緣或微波狀。傘房花序頂生,有鱗片狀苞片;花萼鐘形,裂片5,短,紫色;花冠鐘形,筒長1-2cm,5裂,裂片長圓形,長約1cm;雄蕊5,著生於花冠管中部;雌蕊花柱絲狀。蒴果中部以上環裂,包藏在膨大的宿存萼內。種子多數,扁腎狀。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山溝、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

從花中分得新異蕓香甙(neoisorutin)[1],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基-4-β-D-吡喃葡萄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6β-L-rhamnopyranosyl-4-β-D-glu-cospyranoside)][2]。花期的地上部分含蕓香甙(rutin),槲皮素-3-β-D-吡喃葡萄糖甙-(6→1)-α-L-吡喃鼠李糖甙-7-α-L-吡喃鼠李糖甙[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yl-(6→1)-α-L-rhamnopyranosyl-7-α-L-rhamnopyranoside][3]。在開花期生物堿含量最高,莖含0.78%,葉含0.61%,根莖含0.54%,以後逐漸減少[4]。

另含2個托品烷類生物堿:天仙子胺(hyoscyamine),山莨菪堿(anisodamine)[5]。

【性味】味苦;性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癰腫瘡毒;咽喉腫毒;鼻淵,聤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0.6g;或研末。

【臨床應用】根:補虛溫中,安神定喘。全草:清熱解毒,祛濕殺蟲。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泡囊草相關圖片

泡囊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泡花子  下一个:泡囊草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