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質問本草》
【拼音名】TiānQīnɡDìBái
【別名】毛女兒菜(《質問本草》),清明草(《分類草藥性》),細葉鼠曲草(《植物學大辭典》),父子草;小地羅漢、小葉金雞舌、白招曲(《福建民間草藥》),小火草(《四川中藥誌》),野清明草(《重慶草藥》),毛水蟻、雷公青、菠蘿草(《湖南藥物誌》),葉下白、錦雞舌、白草仔、小白根菊(《閩東本草》),烏雲蓋雪、棉花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菊科植物日本鼠曲草的全草。花後采收,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花時高8~25厘米。莖纖細,多數,叢生,有白色綿毛。基部葉呈蓮座狀,線狀倒披針形,長2.5~10厘米,寬4~7毫米,先端鈍,具尖頭,基部窄細,全緣,花後不落,上面綠色或稍有白色綿毛,下面有白色絨毛;莖部葉逐漸短小,線形,長2~2.5厘米,寬2~4毫米。頭狀花序多數,簇生於頂端;苞片3列,暗棕色,外列苞片橢圓形,內列苞片狹長橢圓形;全部為管狀花,棕紅色,長約3.5毫米;外圍數列,雌性,花冠狹窄如線;中央數列為兩性花,花冠細長,先端5裂;雄蕊5,聚藥,花藥基部箭形;雌蕊1,柱頭2裂。瘦果橢圓形,長約1毫米,有細點;冠毛1列,纖細租糙。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於荒地、路旁、田邊、林緣。分布華東、西南各地。
【性味】
甘,涼。
①《福建民間草藥9:"甘,平,無毒。"
②《四川中藥誌》:"甘淡,微寒,無毒。"
③《重慶草藥》:"味澀,性微寒,無毒。"
【歸經】
①《泉州本草》:"入肝、小腸二經。"
②《閩東本草》:"入肺、肝、脾三經。"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明目,利尿。治感冒,咳嗽,頭痛,喉痛,目赤翳障,小便熱閉,淋濁,白帶,癰腫,疔瘡。
①《分類草藥性》:"治咽喉火痛,白濁,崩帶。和肝食能明目。"
②《福建民間草藥》:"明目益肝,利尿解熱。"
③《廣西中藥誌》:"治一切眼科內外障,金瘡傷口。"
④《四川中藥誌》:"治咳嗽痰多,風寒骨節疼痛。"
⑤《湖南藥物誌》:"治百日咳,白帶。"
⑥《閩東本草》:"祛風解表,化痰止咳。治傷風感冒,頭痛目赤,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3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傷風感冒,咳嗽氣喘,肺癆久咳,目翳,口瘡,疳積:天青地白,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②預防中暑:細葉鼠曲草(鮮)一兩。水煎當茶飲。(《福建中草藥》)
③治咽喉熱結作痛;天青地白(鮮)一至二兩。加紅糖、開水燉服。
④治風火亦眼:天青地白(鮮)二至四兩,冰糖一兩。加開水燉服。
⑤治煩躁失眠:天青地白(鮮)二至四兩。水煎服,每日二次。
⑥治小便熱閉不通:天青地白二至四兩。和第二次淘米水搗爛絞汁服。(③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⑦治火淋:天青地白,煎水煮耮糟服。(《重慶草藥》)
⑧治小兒黃疸:天青地白(鮮)五錢至一兩。洗凈,搗爛絞汁,入冰糖少許,燉熱溫服,日二次。(《泉州本草》)
⑨治小兒驚風:天青地白(鮮)五至八錢。酌加水煎,沖朱砂服。(《福建民間草藥》)
⑩治癰腫以及無名腫毒:天青地白和飯粒,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
⑾治乳房紅腫:天青地白,搗爛外敷。(《重慶草藥》)
⑿治疔瘡紅腫:天青地白(鮮)一握。加紅糖搗敷。(《福建民間草藥》)
⒀治蛇傷:天青地白(鮮)一握。調豬油搗敷。(《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天青地白《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質問本草》
【拼音名】TiānQīnɡDìBái
【英文名】JapaneseRaspberryRoot,HerbofJapaneseCudweed
【別名】毛女兒菜、清明草、細葉鼠曲草、父子草、小地羅漢、小葉金雞舌、白招曲、小火草、野清明草、毛水蟻、雷公青、菠蘿草、葉下白、錦雞舌、白草仔、小白根菊、烏雲蓋雪、棉花草、神仙眼鏡草、磨地蓮、兄弟草、翻底白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細葉鼠曲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naphaliumjaponicumThunb.
采收和儲藏:春季開花後采收,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細葉鼠曲草一年生草本,花時高8-28cm。莖纖細,多數,叢生,密被白色綿毛。基部葉蓮座狀,花期生存,條狀倒披針形,長2.5-10cm,寬4-7mm,先端具小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面綠色,被疏綿毛或無毛,下面密被白色絨毛;莖生葉向上漸小,條形,長2-3cm,寬2-3mm,基部有極小的葉鞘。頭狀花序多數,在莖端密集成球狀;總苞鐘狀,長約5mm,寬4-5mm;總苞片3層,紅褐色,幹膜質,先端鈍,外層總苞片寬橢圓形,內層長圓形;花全部結實,外圍雌性花的花冠絲狀,中央兩性花的花冠筒狀,上部粉紅色,5齒裂。瘦果長圓形,長約1mm,有細點;冠毛1列,白色。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路旁及田埂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華中、西南及臺灣。
【化學成份】根含鞣質、黃酮甙及糖類。
【性味】味甘;淡;性微寒
【歸經】肺;肝;脾;小腸經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利濕;解毒。主感冒;咳嗽;咽喉痛;目赤腫痛;淋;濁;帶下;瘡瘍疔;毒;蛇傷;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分類草藥性》:治咽喉火痛,白濁,崩帶。和肝食能明目。
2.《福建民間草藥》:明目益肝,利尿解熱。
3.《廣西中藥誌》:治一切眼科內外障,金瘡傷口。
4.《四川中藥誌》:治咳嗽痰多,風寒骨節疼痛。
5.《湖南藥物誌》:治百日咳,白帶。
6.《閩東本草》:祛風解表,化痰止咳。治傷風感冒,頭痛目赤,咳嗽。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