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土田七功效和作用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TǔTiánQī

【別名】姜三七、竹葉三七

【來源】為姜科植物土田七的塊莖。秋、冬、春采挖根莖,洗凈;曬幹備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呈不規則圓形,芳香有辛辣味,根莖的分枝頂端膨大成球形,又可長出新苗。葉基生,通常2~3片,形似竹葉,先端短尖,基部狹而成柄,有多數弧形平行脈。花黃色。

【生境分布】廣東、廣西、江西有栽培。

【性味】辛微苦,溫。

【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活血止血,行氣止痛。治跌打瘀痛,風濕骨痛,吐血,衄血,月經過多,蟲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浸酒。外用:研粉敷。

【摘錄】《*辭典》

土田七《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TǔTiánQī

【英文名】RhizomeofLocalInvolucrateStahlianthus

【別名】小田七、竹田七、毛七、賊佬姜、姜三七、三七姜、姜葉三七、竹葉三七、姜七、姜田節

【來源】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土國七的塊根和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tahlianthusinvolucratus(KingexBak.)Craib[KaempferiainvolucrataKingexBak.;K.hainanensisHayata]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鮮用或置沸水中燙1-2min,撈出,曬幹。

【原形態】土田七,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莖塊狀,徑約1cm,外面棕褐色,內面棕黃色,粉質,芳香而有辛辣味,根末端膨大成球形的塊根。葉基生,通常2-4片;葉柄長6-18cm;葉片倒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0-18cm,寬2-3.5cm,綠色或染紫。花10-15雜聚生於鐘狀總苞中,總苞長4-5cm,寬2-2.5cm,先端2-3裂,總苞及花的各部有棕色、透明的小腺點;總花梗長2.5-10cm;小苞片線形,膜質,長約1.5cm;花白色,萼管長9-11mm,先端淺3裂;花冠管長2.5-2.7cm,裂片卵狀片圓形,長約1.2cm;側生退化雄蕊披針形,長1.6-2cm,寬約4mm;唇瓣圓形,長約2cm,2裂至5mm處,白色,中央有杏黃色斑,基部楔形;花藥長約5mm,花絲長2-3mm;藥隔先端具長圓形附屬體,長約3mm;花柱線形,柱頭具緣毛;子房下位,卵形,長3.5mm。花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野生於林下、荒坡或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略呈扁圓錐形或紡錘形,長1-2.5cm,直徑0.5-0.8cm。表碳棕色或棕紅色,常皺縮,節密,具白色點狀須根痕,節間長1-2mm。質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角質化,內皮層明顯,灰白色或灰色,可見白色點狀維管束。氣微,味辛。

【化學成份】含揮發油,揮發油含有姜三七醌(stahlianthusone)。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心;脾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止血。主跌打瘀痛;風濕骨痛;吐血衄血;月經過多;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撒或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土田七相關圖片

土田七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土碎補  下一个:土細辛>>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