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YánHuánɡLián
【別名】巖胡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巖黃連的根。秋後采。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倒圓錐形,肉質。莖單一或叢生,高15~20厘米。葉互生,基生葉柄較長:葉片革質,羽狀復葉,小葉片3深裂或3淺裂,最後裂片先端圓鈍,或微有淺裂。總狀花序頂生。蒴果線形,膜質,黃色,成熟時2瓣裂。種子細小。
【生境分布】生於山巖上。分布貴州。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痛止血。
【附方】
①治火眼、翳子:巖黃連、龍膽草各一錢,上梅片五分。共研末,裝瓷杯內蒸透,用燈草蘸藥點入眼內。
②治痔瘡出血及紅痢:巖黃連五錢,蒸酒二兩服。
③治急性腹痛:巖黃連二錢,生吃。
【摘錄】《*辭典》
巖黃連《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YánHuánɡLián
【英文名】RootofMeadowrueCorydalis
【別名】巖胡、巖連、菊花黃連、土黃連。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石生黃連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saxicolaBunting[C.thalictrifoliaFranch.nonJamesonexRegel]
采收和儲藏:秋後采收,除去雜質,洗凈,曬幹。
【原形態】巖黃連多年生草木,高15-40cm。主根發達。莖1-3條,叢生,軟弱。葉具長柄;葉片輪廓三角狀卵武藝有,二回羽狀全裂,一回裂片5枚,具短柄,二回裂片常3枚,菱形或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尖,邊緣具粗齒。總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長7-14cm;苞片橢圓形至披針形;花梗與苞片等長或略短;花冠金微向下彎;柱頭2裂。蒴果圓柱狀,略彎曲。種子多數,圓形,種阜杯狀,包住種子一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地林緣巖石隙縫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類圓柱形或賀錐形,稍扭曲,下部有分枝,直徑0.5-2cm。表面淡黃色至棕黃色,具縱裂紋或縱溝,栓皮發達易剝落;質松,斷面不整齊,似朽木狀,皮部與木部界限不明顯,完整者二回羽狀分裂,一回裂片5枚,奇數對生,末回裂片菱形或卵形。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份】全草含小檗堿(berberine),消旋卡文定堿(cavidine),去氫卡文定堿(dehydrocavidine),消旋巖黃連堿(thalictrifoline),左旋-13β羥基金罌粟堿(13β-hydroxystylopine),右旋四氫掌葉防已堿(tetrahydropalmatine),左旋四氫非洲防已堿(tetrahydrocolumbamine),原阿片堿(protopine),斯氏紫堇堿(scoule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rine)等生物堿。
【性味】苦;涼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止痛止血。主肝炎;口舌糜爛;火眼;目翳;痢疾;腹瀉;腹痛;痔瘡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外用:適量,研末點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