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雞眼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JīYǎnCǎo

【別名】人字草、三葉人字草、掐不齊、老鴉須、鋪地錦、白斑鳩窩

【來源】本品為豆科雞眼草屬植物雞眼草Kummerowiastriata(Thunb.)Schindl.,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洗凈切細曬幹。亦可鮮用。

【性味】甘、淡,微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利濕止瀉。用於胃腸炎,痢疾,肝炎,夜盲癥,泌尿系感染,跌打損傷,疔瘡癤腫。

【用法用量】0.3~1兩。

【備註】

(1)豎毛雞眼草(長萼雞眼草)Kummerowiastipulacen(Maxim.)Makino全草亦作雞眼草入藥。

(2)配合茵陳、金錢草、田基黃等藥同用,治療濕熱黃疸等癥。對於腹瀉、痢疾常配合馬齒莧、車前草、辣蓼等同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雞眼草《*辭典》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JīYǎnCǎo

【別名】掐不齊(《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實圖考》),牛黃黃、炸古基(《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小蓄片(《南京民間藥草》),妹子草、紅花草、地蘭花(《中醫藥實驗研究》),土文花、滿路金雞、細花草(《貴州民間藥物》),白斑鳩窩(《四川中藥誌》),鴛鴦草、夜關門、老鴉須、鋪地龍(《湖南藥物誌》),螞蟻草(《上海常用中草藥》),蓮子草、花花草、夏閉草、小延邊草、花生草、白萹蓄、小關門、瞎眼草(《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小號蒼蠅翼、紅骨丹(《福建中草藥》),螞蟻

【來源】為豆科植物雞眼草的全草。7~8月采取,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多分枝。小枝上有向下倒掛的白色細毛。3出羽狀復葉,互生;有短柄;小葉細長,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2~8厘米,寬3~7毫米,先端圓形,其中脈延伸呈小刺尖,基部楔形;沿中脈及邊緣有白色鬃毛。托葉較大,長卵形,急尖,初時淡綠色,於時為淡褐色。花蝶形,1~2朵,腋生;小苞片4,卵狀披針形;花萼深紫色,鐘狀,長2.5~3毫米,5裂,裂片闊卵形;花冠淺玫瑰色,較萼長2~3倍,旗瓣近圓形,頂端微凹,具爪,基部有小耳,翼瓣長圓形,基部有耳,龍骨瓣半卵形,有短爪和耳,旗瓣和翼瓣近等長,翼瓣和龍骨瓣的末端有深紅色斑點;雄蕊2體。莢果卵狀圓形,頂部稍急尖,有小喙,萼宿存。種子1粒,黑色,具不規則的褐色斑點。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向陽山坡的路旁、田中、林中及水邊。分布東北以及河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福建、廣東、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雞眼草葉含黃酮類、葡萄糖甙。

【藥理作用】雞眼草水浸劑在體外對四種痢疾桿菌(弗氏、宋氏、誌賀氏、舒氏)和大腸桿菌無抗菌作用,僅醇浸液對弗氏痢疾桿菌顯示微弱作用。長萼雞眼草水浸液在體外對弗氏、舒氏、誌賀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性味】

甘、辛,平。

①《本草求原》:"甘辛,平。"

②《四川中藥誌》:"性寒,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治感冒發熱,暑濕吐瀉,瘧疾,痢疾,傳染性肝炎,熱淋,白濁。

①《本草求原》:"治跌打撲腫,解毒。"

②《植物名實圖考》:"除火毒。中暑搗取汁,(和)涼水飲之。"

③《南京民間藥草》:"利小便。"

④《福州草藥》:"治蛇咬傷。"

⑤《中醫藥實驗研究》:"治婦人白帶,濕熱黃疸,暑瀉,腸風便血,紅白痢疾。"

⑥《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瀉痢及小兒疳疾。"

⑦《貴州民間藥物》:"止血。治腹痛。"

⑧《四川中藥誌》:"解熱、散痧。治腰痛腹瀉,發痧,白痢。"

⑨《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利濕健脾,解熱止痢。"

⑩《上海常用中草藥》:"治感冒發熱,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腸炎,痢疾。"

⑾《福建中草藥》:"利水消積。治消化不良腹瀉。"

⑿《陜西中草藥》:"收斂,固脫。治子宮脫垂,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搗汁塗。

【附方】

①治突然吐瀉腹痛:土文花嫩尖葉,口中嚼之,其汁咽下。(《貴州民間藥物》)

②治中暑發痧:鮮雞眼草三至四兩。搗爛沖開水服。(《福建中草藥》)

③治濕熱黃疸,暑瀉,腸風便血:公母草七錢至一兩。水煎服。年久腸風,須久服有效。(《中醫藥實驗研究》)

④治赤白久痢:鮮雞眼草二兩,鳳尾蕨五錢。水煎,飯前服。(《浙扛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紅白痢疾:公母草五錢,六月霜二錢。水煎,去渣,紅痢加紅糖,白痢加白糖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⑥治瘧疾:雞眼草一至三兩。水煎,分二、三次服。一日一劑,連服三天。(《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⑦治小兒疳積:雞眼草五錢。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⑧治胃痛:雞眼草一兩。水煎溫服。(《福建中草藥》)

⑨治小便不利:鮮雞眼草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⑩治熱淋:公母草七錢至一兩。米酒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⑾治婦人白帶:公母草七錢至一兩,用精豬肉二、三兩燉湯,以湯煎藥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⑿治跌打損傷:雞眼草搗爛外敷。(《湖南藥物誌》)

【臨床應用】治療傳染性肝炎:每日用新鮮人字草6兩(小兒減半),洗凈加水煎煮20~30分鐘,去渣分3次服,連服10天。據23例觀察,對黃疸消退及肝功能恢復有一定作用。治程中亦未發現毒性反應和副作用。

【備註】同屬植物長萼雞眼草形態與雞眼草相似,但莖較粗壯直立;小葉倒卵形,密生長毛;萼片稍長。有些地區亦作雞眼草使用。

【摘錄】《*辭典》

雞眼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JīYǎnCǎo

【英文名】JapanCloverHerb,HerbofJapanClover,HerbofKoreanLespedeza

【別名】掐不齊、人字草、小蓄片、妹子草、紅花草、地蘭花、土文花、滿路金雞、細花草、鴛鴦草、夜關門、老鴉須、鋪地龍、螞蟻草、蓮子草、花花草、夏閉草、花生草、白扁蓄、小關門、瞎眼草、小號蒼蠅草、紅骨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雞眼草和豎毛雞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Kummerowiastriata(Thunb.)Schneidl.[HedysarumstriataThunb.]2.Kummerowiastipulacea(Maxim.)Makino[LespedezastipulaceaMaxim.]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雞眼草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直立,斜升或平臥,基都多分枝,莖及枝上疏被向下倒生的毛。葉互生;托葉膜質;三出復葉,小葉被緣毛;葉片倒卵形或長圓形,長5-20mm,寬3-7mm,先端圓形,有時凹入,基部近圓形或寬楔形,兩面中脈及邊緣有白色長硬毛。花通常1-2朵腋生;稀3-5朵;花梗基部有2苞片,不等大;萼基部具4枚卵狀披針形小苞片;花萼鐘形,萼齒5,寬卵形,帶紫色;花冠淡紅紫色,長5-7mm,旗瓣橢圓形,先端微凹;雄蕊10,二體。子房橢圓形,花柱細長,柱頭小。莢果寬卵形或橢圓形,稍扁,長3.5-5mm,頂端銳尖,成熟時與萼筒近等長或長達1倍,表面具網紋及毛。種子1顆。花期7-8月,果期8-9月。

2.豎毛雞眼草一年生草本,高5-20cm。莖斜升或直立,分枝開展,小枝細弱,莖及枝上疏生向上的細硬毛,有時僅節處有毛。葉互生;托葉卵形,三出復葉,小葉長3-8mm;葉片倒卵形,寬倒卵形或倒卵狀楔形,長5-15mm,寬3-12mm,先端微凹或近圓形,具針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及邊緣有白色長硬毛,側脈平行。花通常1-2朵腋生;花梗被白色硬毛;小苞片4,比萼筒稍短或近等長;花萼鐘狀,萼齒5,裂片卵形;花冠淡紅紫色,長5-7mm,旗瓣橢圓形,先端微凹,基部有爪,龍骨瓣較旗瓣及翼瓣長。莢果橢圓形或卵形,長約4mm,稍扁,表面被毛。種子1顆,平滑,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林下、田邊、路旁,為習見雜草。

2.生於山地、丘陵、田野,為常見雜草。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2.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1)雞眼草莖枝圓柱形,多分枝,長5-30cm,被白色向下的細毛。三出復葉互生,葉多皺縮,完整小葉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5-15mm;葉端鈍圓,有小突刺,葉基楔形;沿中脈及葉緣疏生白色長毛;托葉2片。花腋生,花萼鐘狀,深紫褐色;蝶形花冠淺玫瑰色,效萼長2-3倍。莢果卵狀矩圓形,頂端稍急尖,有小喙,長達4mm。種子1粒,黑色,具不規則褐色斑點,氣微,味淡。

(2)豎毛雞眼草莖多枝,較粗壯,長10-25cm,疏被向上生長的硬毛。三小葉,完整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長7-20mm,寬3-12mm;葉端圓或微凹,具短尖,葉基楔形;上面無毛,下面中脈及葉緣有白色長硬毛。花簇生於葉腋,花梗有白色硬毛,花萼鐘狀,花冠暗紫色。莢果卵形,長約3mm。種子黑色,平滑。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雞眼草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細胞多為橢圓形,外被角質層,尚有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可見1-3列細胞組成的厚角組織,常邊續成環。韌皮部外側具帽狀纖維束,其周圍可見草酸鈣方晶,纖維壁微木化。形成層成波狀環。髓部寬大。

葉表面制片: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淺狀彎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上下表皮均有平軸式氣孔。非腺毛常為2(1-3)個細胞,基部細胞甚短,頂細胞長,先端漸尖,壁密生壁疣。

【化學成份】雞眼草莖葉含有染料木素(geniste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異牡荊素(isovitexin),山柰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槲皮素(quercetin),蕓香甙(rut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谷甾醇葡萄甙(β-sitosterolglucoside),黃酮甙類。種子中含有黎豆胺(stizolamine)。

【藥理作用】雞眼草水浸劑在體外對四種痢疾桿菌(弗氏、宋氏、誌賀氏、舒氏)和大腸稈菌無抗菌作用,僅醇浸液對弗氏痢疾桿菌顯示微弱作用。長萼雞眼草水浸液在體外對弗氏、舒氏、誌賀氏痢疾桿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平板法)。

【性味】甘;辛;微苦;性平

【歸經】肝;脾;肺;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健脾利濕;活血止血。主感冒發熱;暑濕吐瀉;黃疸;癰癤瘡;痢疾;疳疾;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損傷;赤白帶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30g,鮮品30-60g。搗汁或研末。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求原》:治跌打撲腫,解毒。

2.《植物名實圖考》:除火毒。中暑搗取汁,(和)涼水飲之。

3.《南京民間藥草》:利小便。

4.《福州草藥》:治蛇咬傷。

5.《中醫藥實驗研究》:治婦人白帶,濕熱黃疸,暑瀉,腸風便血,紅白痢疾。

6.《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吐血,瀉痢及小兒疳疾。

7.《貴州民間藥物》:止血。治腹痛。

8.《四川中藥誌》:解熱、散痧。治腰痛腹瀉,發痧,白痢。

9.《浙江民間常用草藥》:利濕健脾,解熱止痢。

10.《上海常用中草藥》:治感冒發熱,咳嗽胸痛,尿路感染,腸炎,痢疾。

11.《福建中草藥》:利水消積。治消化不良腹瀉。

12.《陜西中草藥》:收斂,固脫。治子宮脫垂,脫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雞眼草相關圖片

雞眼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雞血藤  下一个:雞油菌>>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