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雁肪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YànFánɡ

【別名】鶩肪(《本經》),雁膏(盂洗)。

【來源】為鴨科動物白額雁等的脂肪。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雁肉"條。

【性味】

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吳普本草》:"神農,岐伯、雷公:甘,無毒。"

③崔禹錫《食經》:"味甘,小冷。"

【功能主治】

活血法風,清熱解毒。治中風偏枯,手足拘攣;心胸結熱,痞塞嘔逆;瘡癰、發脫不長。

①《本經》:"主風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

②《別錄》:"長毛發須眉。"

③崔禹錫《食經》:"主風熱煩心,駐面色,理腰腳痿弱。"

④孟詵:"雁膏可合生發膏,仍治耳聾。"

⑤《日華子本草》:"脂和豆黃作丸,補勞瘦,肥白人。"

⑥《綱目》:"塗癰腫耳疳。又治結熱胸痞嘔吐。"

【用法用量】內服:熬油或煎湯。外用:塗敷。

【附方】

①治風攣拘急,偏枯,血氣不通利:雁肪四兩。煉濾過,每日空心暖酒一杯,肪一匙頭,飲之。(《食醫心鏡》)

②治結熱澼,心下腫,胸中痞塞,嘔逆不止:雁肪一具,甘草(炙)、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石膏各二兩(碎),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大棗二十枚(擘),大黃二兩。上十味,切,以水一鬥二升煮雁肪,取汁一鬥煮諸藥,取五升,去滓分服。(《外臺秘要方》雁肪湯)

【摘錄】《*辭典》

雁肪《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YànFánɡ

【英文名】Wildgoosefat

【別名】鶩肪、雁膏、雁脂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科動物白額雁、鴻雁等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seralbifrons(Scopoli)2.Ansetcygnoide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冬季捕捉,除去羽毛及內臟後,剝取脂肪,鮮用或煉油備用。

【原形態】

1.白額雁,雄鳥體長約70cm,雌鳥較小。嘴扁平,被有軟皮,肉色或玫瑰色,尖端具角質嘴甲,灰色或白色。虹膜棕色。嘴基和前額皆有白色橫紋。頭和頸、背部羽毛棕黑,羽緣灰白色。尾羽亦棕黑色,羽緣白色。胸、腹部棕灰色,布有不規則黑斑。幼鳥無此黑斑,嘴基亦無白紋。腿和腳橙黃色,有4趾,前3趾間具蹼,後1趾,前3趾間具蹼,後1趾小而不著地,蹼淡黃色;爪短而鈍,白色或黑色。

2.鴻雁,雄鳥成體長約90cm,雌鳥較雄鳥為小,雌雄羽毛相似。嘴裂基部有2條黑褐色顎紋,頦及喉棕紅。頭頂至枕部為棕褐色,向後漸深。頸部除正中棕褐色外,余均白色。背肩、三級飛羽暗褐色,羽緣淡棕色;初級飛羽灰褐,端部轉黑褐色;次級飛濃褐;翅上覆羽灰褐,羽緣棕白以至白色。下背和腰黑褐色。前頸下部和胸部均淡肉紅色,向後漸淡至下腹轉為純白色。脅部暗褐,羽緣棕白。翅下覆羽及腋羽暗灰。尾羽暗褐色,尾上覆羽前褐後白,尾下覆羽和尾側覆羽純白。嘴黑色,雄雁的上嘴基部有一瘤狀突。虹膜赤褐色或褐色,趾跖橙黃色,爪黑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息於曠野、湖泊、河川和沼澤地帶,有時也可見於森林中在草原和茂密的蘆葦間築巢。以植物為主要食物,也吃少量貝類。每年4-5月產卵,每窩5-8枚,呈乳白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北部、內蒙古東部;東北南部、包頭、阿爾泰山脈、黃河上遊、河北、青島;長江下遊;福建、臺灣。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心;肝;胃經

【功能主治】益氣補虛;活血舒筋。主中風偏枯;手足拘攣;腰腳痿弱;耳聾;脫發;結熱胸痞;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煉油,適量。外用:適量,塗敷。

【附方】①治風攣拘急、偏枯,血氣不通利:雁肪四兩,煉濾過,每日空心暖酒一杯,肪一匙頭,飲之。(《食醫心鏡》)②治結熱BI,心下腫,胸中痞塞,嘔逆不止:雁肪一具,甘草(炙)、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石膏各二兩(碎),桃仁三十枚(去皮尖),大棗二十枚(擘),大黃二兩。上十味,切,以水一鬥二升煮雁肪,取汁一鬥煮諸藥,取五升,去滓分服。(《外臺秘要方》雁肪湯)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風攣拘急偏枯,氣不通利。

2.《別錄》:長毛發須眉。

3.崔禹錫《食經》:主風熱煩心,駐面色,理腰腳痿弱。

4.孟詵:雁膏可含生發膏,仍治耳聾。

5.《日華子本草》:脂和豆黃作丸,補勞瘦,肥白人。

6.《綱目》:塗癰腫耳疳。又治結熱胸痞嘔吐。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雁肪相關圖片

雁肪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焰爵床  下一个:雁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