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LuóHànSōnɡShí
【來源】為竹柏科植物土杉或短葉土杉等的種子及花托。
【原形態】
①土杉,又名:長青(《綱目拾遺》),羅漢杉(《中山傳信錄》),羅漢松。
常綠喬木,直幹,高可達20米。樹皮灰白色,淺裂,成薄鱗片狀剝落;枝短而橫展密生。葉螺旋狀互生,線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3厘米,先端鈍,基部狹窄為葉柄狀,兩面中肋顯著而缺側脈。花單性,雌雄異株,生前年枝上;雄花為柔荑花序,長約10厘米,基部有鱗片,花藥螺旋狀排列,2室,橢圓形,縱裂;雌花由1鱗片包藏1胚珠所成,花托肥大,基部有苞片數枚。種子廣卵形或球形,帶粉綠色,生於肉質的花托上;花托膨大,橢圓形,初時深紅,後變為紫色。花期5月。果期10月。
各地園圃多有栽植。
②短葉土杉,又名:短青(《綱目拾遺》),小葉土杉、短葉羅漢松。
與上種形態近似,葉密生而直立,狹披針形,長5~7厘米,寬約6毫米,先端短尖或鈍,上面光綠色,下面青白色。雄花為柔荑花序,長約3厘米。種子卵形,長8~12毫米,淡綠色或淡紫色:花托淡紫色。花期夏季。
各地園圃多有栽植。
【化學成份】土杉種子含羅漢松內酯A、B、C、E及羅漢松內酯A葡萄糖甙、竹柏內酯C及F。
【性味】《物理小識》:"味甘。"
【功能主治】
治血虛面色萎黃,心胃痛。
①《物理小識》:"補腎,益肺。"
②《綱目拾遺》:"治心胃痛,大補元氣。"
③《浙扛天目山藥植誌》:"治血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7錢。
【備註】同屬植物大理羅漢松的種子或花托亦供藥用,形態與短葉土杉極相似,惟葉狹長橢圓形成長橢圓狀披針形,先端鈍或圓,深綠色,微有白粉。分布雲南。
【摘錄】《*辭典》
羅漢松實《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植物名實圖考》:滇南羅漢松,實大如拇指,綠首絳跗,形狀端好,跗嫩味甘,饤盤尤雅。俗雲食之能益心氣,蓋與松柏子同功。
【拼音名】LuóHànSōnɡShí
【來源】
藥材基源:為羅漢松科植物羅漢松和短葉羅漢松的種子及花托。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ocarpusmacrophyllus(Thunb.)D.Don[TaxusmacrophyllaThunb.]
采收和儲藏:秋季種子成熟進連同花托一起摘下,曬幹。
【原形態】
1.樹皮灰白或灰褐色,淺縱裂,成薄鱗片狀脫落;枝開展或斜展,枝葉稠宓。葉螺旋狀排列,條狀披針形,微彎,長7-12cm,寬7-10mm,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中脈顯著突起,下面帶白色,淡綠色中脈微突起。雌雄異株;雄球花穗狀,常3-5(稀7)簇生於極短的總梗上,長3-5cm;雌球花單生葉腋,有梗。種子卵圓球形,徑長1-1.2cm,熟時肉質假皮紫色或紫紅色,有白粉,著生於肥厚肉質的種托上,種托紅色或紫紅色,梗長1-1.5cm。花剪4-5月,種子8-9月成熟。
2.本種與羅漢松的區別為小喬木或呈灌木狀,枝條向上斜展。葉短而密生,長2.5-7cm,寬3-7mm,先端鈍或圓。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多栽培於庭園,野生者極少。
2.原產日本。作庭園樹;北京有盆栽。
資源分布:1.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我國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種子橢圓形、類圓形或斜卵圓形,長8-11mm,直徑7-9mm。外表灰白色或棕褐色,多數被白霜,具突起的網紋,基部著生於倒鐘形的肉質花托上。質硬,不易破碎,折斷面種去皮厚,中心粉白色。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羅漢松種子含羅漢松內酯(inumakilakilacrtone)A、B、C、D、E及羅漢松內酯A葡萄糖甙(inumakilactoneAgluco-side),竹柏內酯(nagilactone)C、F。花粉中含24(ζ)-膽甾-5烯-3β,26-二醇[24(ζ)-cholest-5-ene-3β,26-diol],24(ζ)-乙基-25(ζ)-膽甾-5-烯-3β,26-二醇[24(ζ)-ethyl-25(ζ)-cholest-5-ene-3β,26-diol]、對香酸(p-coumaricacid)、芹菜素(apignenim)、穗花杉雙黃酮(amentoflavone)。
【性味】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溫中補血。主胃脘疼痛;血虛面色萎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
【各家論述】
1.《物理小識》:補腎,益肺。
2.《本草綱目拾遺》:治心胃痛,大補元氣。
3.《浙江天目山藥植誌》:治血虛面色萎黃。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