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hǐYèCǎo
【別名】療齒草
【來源】玄參科齒葉草屬植物齒葉草Odontitesserotina(Lam.)Dum.,以地上全草入藥。夏秋開花時采收,陰幹。
【性味】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涼血止痛。用於熱性傳染病,肝膽瘀熱,瘀血作痛。
【用法用量】0.5~1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齒葉草《*辭典》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ChǐYèCǎo
【別名】療齒草(《內蒙古中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齒葉草的全草。夏、秋開花時采收,陰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20~35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全株密生伏毛。葉對生,無柄,線狀披針形,先端尖,邊緣有疏鋸齒,稀近全緣。花在枝梢腋生呈總狀;萼管狀或鐘狀,4裂;花冠紫紅色或汙粉紅色,筒狀,盔瓣凹陷,頂部全緣或微缺,下唇近等長,3裂;雄蕊4,2長2短,藏於盔瓣下。蒴果長橢圓形或長卵形,壓扁,有毛。種子多數,下垂,有縱槽。
【生境分布】生於草原、沙質地、河岸、山陰坡草地等處。分布我國東北部至西北部。
【化學成份】全草含桃葉珊瑚甙、齒葉草甙。還含生物堿。
【性味】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涼血止痛。治熱性傳染病,肝膽瘀熱,瘀血作痛。
【附方】
①治肝火頭痛,脅痛:齒葉草一錢,煎湯,每日三次服。
②治肝膽瘀熱:齒葉草、當藥、胡連、梔子各五錢,煎湯服,每日三次。(性味以下出《內蒙古中草藥》)
【摘錄】《*辭典》
齒葉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ChǐYèCǎo
【英文名】HerbofLateripeningBartsia
【別名】療齒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齒葉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dontitesserotina(Lam.)Dum.[Eu-phrasiaserotinaLam.]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花時采收,陰幹。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20-70cm。全株被巾伏而倒生的白色細硬毛。莖上部分枝,四棱形。葉對生,有時上部的互生;無柄;葉片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長1-4。5,pam0.3-1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邊緣疏生鋸齒。穗關花序頂生;花梗極短;花萼鐘狀,長4-7mm,果期略增大,4裂,萼片狹三角形,被毛;花冠紫紅色、紫色或淡紅色,長8-10mm,外被白色柔毛,上唇直立,略呈盔狀,微凹或2淺裂,裂片有時微凹;雄蕊4,二強,花藥箭形,帶橙紅色,藥室下邊延成短芒。蒴果長圓形,長3-7mm,略高,先端微凹,有細硬毛。種子橢圓形,有數條縱的狹翅,長約1.5mm。花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草原、沙質地、河岸及濕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生物堿[1],花含不烯醚萜甙:桃葉珊瑚甙(aucubin),梓醇衍生物(catapolderivatives),5-對-香豆酰基桃葉珊瑚甙(5-p-coumaroylaucubin)即齒葉草甙(odontoside),萜甙(acyliridoids);黃酮類:芹菜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金聖草黃素(chrysoderol)及小麥黃素糖甙(tricinglycosides),金聖草黃素(chrysoderol)及小麥黃素糖甙(tricinglycosides);莖所含環烯醚萜甙的數量及含量均較花低[2]。地下部分含桃葉珊瑚及齒葉草甙[3]。
【藥理作用】全草所含桃葉珊瑚甙對小鼠有瀉下作用,服後6h起效,ED50為0.39g/kg[1],並有促進尿酸排泄的作用[2]。
【性味】味苦;性涼;小毒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活血止痛。主溫病發熱;肝火頭痛;脅痛;瘀血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5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