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野生藥植圖說》
【拼音名】DōnɡFānɡWūMáoJuéYè
【來源】為烏毛蕨種植物烏毛蕨的嫩葉。
【原形態】
烏毛蕨,又名:東方烏毛蕨、大風尾草。
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狀莖粗壯,直立。葉柄堅硬,長可達60厘米以上,基部被狹線形褐色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0~120厘米,寬25~40厘米,1回羽狀復葉,頂片與最近的側羽片貼生;羽片多數,斜展,互生,狹線形,長15~23厘米.寬1~1.5厘米,漸尖,無柄,全緣;葉亞革質,細脈密集,平行,分叉或單生;孢子囊群線形,沿中肋兩旁著生,囊群蓋同形,向中肋開口。
【生境分布】生於林下或溪邊陰濕地。分布西南、華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野生藥植圖說》:"搗敷腫痛,可消腫、拔毒、生肌。"
【備註】本植物的根莖(貫眾)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摘錄】《*辭典》
東方烏毛蕨葉《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野生藥植圖說》。
【拼音名】DōnɡFānɡWūMáoJuéYè
【英文名】LeafofOrientalBlechn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烏毛蕨科植物烏毛蕨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lechnumorientaleL.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2m。根狀莖粗壯,直立。葉柄堅硬,長可達60cm以上,基部被狹線形褐色鱗片;葉片卵狀披針形,長40-120cm,寬25-40cm,1回羽狀復葉,頂片與最近的側羽片貼生;羽片多數,斜展,互生,狹線形,長15-23cm,寬1-1.5cm,漸尖,無柄,全緣;葉亞革質,細脈密集,平行,分叉或單生;孢子囊群線形,沿中肋兩旁著生,囊群蓋同形,向中肋開口。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下或溪邊陰濕地。
資源分布:分布西南、華南,至湖南、江西、浙江等地。
【性味】苦;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野生藥植圖說》:搗敷腫痛,可消腫、拔毒、生肌。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