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塘虱魚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求原》

【拼音名】TánɡShīYú

【別名】角魚、暗釘魚(《本草求原》),須子鮎(《脊椎動物分類學》),胡子鯰(《魚類分類學》)。

【來源】為胡子鮎科動物胡子鮎的全體或肉。

【原形態】體細長,長約14厘米,後部側扁。頭部平扁;吻寬而鈍,眼小,有能活動的邊緣。口闊,下位。有小須4對,上頜1對最長;鼻孔1對及下頜2對較短。全體裸露無鱗;側線完全。背鰭59~65,位於胸鰭的後上方。臀鰭42~50,背鰭和臀鰭均不與尾鰭相連。胸鰭Ⅰ8,腹鰭6,尾鰭圓形。體棕黑色,下部較淡。

【生境分布】生活於江河湖泊中。分布廣東、福建、雲南、江蘇、上海等地。

【性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補血,滋腎,調中,興陽。治腰膝酸痛。

【摘錄】《*辭典》

塘虱魚《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求原)塘虱魚形似鰍,腮下有二橫骨,能刺人。(性味以下出《本草求原》)

【拼音名】TánɡShīYú

【英文名】Fuscouscatfish

【別名】角魚、暗釘魚、須手鮎、胡子鯰、土虱、塘角魚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子鮎科動物胡子鮎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riasfuscus(Lacepede)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放在清水池中每日找水1次,用時從鰓孔取出內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胡子鮎,體延長,長約14cm。前部平扁,後部側扁。頭扁而寬,頂被有皮膜,顱骨後部突出,形成三角形,末端圓。口闊,下位,吻寬短,突出。眼小而具活動的眼瞼。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為一短管,近吻端。上凳突出。唇厚,唇溝明顯。牙細小。須4對:上頜須1對,最長,鼻須1對,下頜須2對,稍短,鰓耙細長。背鰭58-62,無硬刺,基部甚長,末端與尾鰭相連。胸鰭I,7-8,圓形,具1硬刺。腹鰭6,達臀鰭起點。臀鰭39-43,起點緊接肛門,基部甚長,末端與背鰭末端相對。尾鰭圓扇形。體光滑無鱗,有側線。體棕黑色,腹部較淡。各鰭灰黑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熱帶、亞熱帶淡水魚類,生活於河川、池塘、水草茂盛的溝渠稻田和沼澤中的黑暗處洞穴內。耐幹旱,食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及水草等。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南方各河川、湖泊。

【化學成份】塘虱魚含胃蛋白酶(pepsin),消化蛋白酶(digestiveprotease),糜蛋白酶(chymotrypsin)。還含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有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acid),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腎;肺;胃經

【功能主治】益腎;調中;養血;止血。主久病體虛,腰膝酸痛;小兒疳積肥;哮喘;衄血;倒經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塘虱魚相關圖片

塘虱魚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棠梨枝葉  下一个:糖芥>>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