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BiǎnLěi
【別名】沼生扁蕾
【來源】龍膽科扁蕾屬植物濕生扁蕾Gentianopsispaludosa(Munro)Ma[Gentianellapaludosa(Munro)H.Smith],以全草入藥。夏季花苞未開放時采集,去凈泥沙,曬幹。
【性味】苦、辛,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於急性黃疸型肝炎,結膜炎,高血壓,急性腎盂腎炎,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扁蕾《*辭典》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BiǎnLěi
【別名】鐵木爾-地格達(蒙名)
【來源】為龍膽科植物中國扁蕾的全草。春、夏采收,陰幹。
【原形態】二年至多年生草本,高10~40厘米。莖直立或稍傾斜,近四棱形,有分枝,紫褐色。葉對生,基部幾乎相連,無柄;基生葉匙形或披針形,先端鈍,早枯落;莖生葉披針形,長1.5~6厘米,寬2~3毫米,先端尖,邊緣稍反卷。花單生於分枝的頂端,花梗長;花萼管狀鐘形,具4棱,萼齒4;花冠鐘形,管長約1.5~3厘米,有4裂瓣,藍色、淡紫藍色或紫色。蒴果紡錘狀圓柱形,具長柄。種子多數。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隰草地或林下。分布山西、黑龍江、河北、吉林、內蒙古等地。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治傳染性熱病,外傷腫痛,肝膽濕熱。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煎湯,2~3錢;或入丸、散。
【附方】
①治發燒頭痛:扁蕾五錢,龍骨四錢,草烏葉二錢。共為細面。每日二次,每次八分至一錢,薄荷湯送下。
②治頭痛,暴發火眼:扁蕾、苦參、瞿麥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錢至一錢五分,稍煎,內服。
③治熱病頭痛,嘔吐:扁蕾、苦參、胡連、青木香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日三次,每服一錢至一錢五分,水煎或開水送服。
【摘錄】《*辭典》
扁蕾《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BiǎnLěi
【來源】
藥材基源:為龍服科植物扁蕾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entianopsisbarbata(Froel.)Ma[Gen-tianabarbataFroel.;Gentianopsisbarbata(Froel.)Mavar.SinensisMa]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凈,晾幹。
【原形態】一或二年生草本,高8-40cm。莖單生。基生葉有柄,長約0.6cm,葉片匙形或線狀披針形,長0.7-4cm,寬0.1-1cm,先端圓鈍,基部漸狹成柄,中脈在下面顯著;莖生葉3-10對,無柄,狹披針形至線形,長1.5-8cm,寬3-9mm,先端漸尖,基部鈍。單花頂生;花梗長達15cm,果時更長;花萼筒形,稍扁,稍短於花,或與花冠筒等長,萼筒長0.6-1cm,萼裂片4,不等長,異形,具白色膜質邊緣;花冠筒狀漏鬥形,筒部黃白色,檐部藍色或淡藍色,長2-5cm,裂片4,下部兩側有短的細條裂齒;腺體4個,近球形,著生於花冠筒基部,與雄蕊互生;雄蕊4,生於花冠筒中部;子房狹橢圓形,長2.5-3cm,子房柄長2-4mm,花柱短。蒴果長圓形。種子小,長約1mm,表面有較密的突起。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00-4400m的水溝邊、山坡草地、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及湖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細長圓錐形,稍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約1.5mm,表面淡黃色。莖具4縱棱,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約2mm,表面黃綠色,光滑無毛,節部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對生,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呈條形,先端漸尖,全緣,基部2對生葉幾相連,表面綠色或暗綠色;質脆,易碎。花單生於枝端,多斷落,花萼鐘狀,具4棱,4裂,內對裂片披針形,先端尾尖,外對裂片條狀披針形,較內裂片長,黃綠色,花冠鐘形,淡黃色、黃綠色或淡藍色。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杧果甙(mangiferin)等[1]。
【性味】苦;性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外感發熱;肝炎;膽囊炎;頭痛目赤;外傷腫痛;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①治發燒頭痛:扁蕾五錢,龍骨四錢,草烏葉二錢。共為細面。每日二次,每次八分至一錢,薄荷湯送下。②治頭痛,暴發火服:扁蕾、苦參、瞿麥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日三次,每次一錢至一錢五分,稍煎,內服。③治熱病頭痛,嘔吐,扁蕾、苦參、胡連、青木香各等分。共為細末。每日三次,每服一錢至一錢五分,水煎或開水送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