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魚虱子功效和作用

【出處】《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YúShīZi

【別名】魚鱉、魚寄生

【來源】為浪飄水虱科動物張氏魚怪的全體。捕得有魚虱子寄生的魚後,自魚胸鰭的白色囊中取出,炕幹或曬幹。

【原形態】

體呈長卵形,闊而扁,無堅甲,全體乳白色;雌者長達30毫米,闊約15毫米;雄者較小,長4~10毫米,寬1~6毫米。頭部復眼長卵形,黑色,有短觸須2對,頭下方有大顎1對,小顎2對。胸部發達,長而闊,共7節,前胸節包圍後頭部,後胸節包圍腹的1~2節,胸肢共有7對。腹部萎縮成尾狀,分5節;鰓足5對,成葉狀,在尾節下方。

寄生於魚類胸鰭後的特別囊內。其生活階段無較大的形態變化,除幼體時期外,都在囊中。不能自由遊泳。

【生境分布】有魚類的地方均有分布。

【性味】鹹,寒,無毒。

【功能主治】治噎膈氣逆,及胸前脹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1.5錢。

【註意】胃潰瘍吐血者勿服。

【附方】

①治噎膈氣逆,胸前脹痛:魚虱子、茴香蟲。焙幹研末,和酒服。

②治胸胃疼痛:魚虱子、狗寶末、地苦膽、地龍、螻蛄、犀角末、酒軍、青藤香、苡仁、佛手片、魚腦石。研末服。

【摘錄】《*辭典》

魚虱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中藥誌》。

【拼音名】YúShīZi

【英文名】autoeciousnessoffish

【別名】魚鱉、魚寄生、魚怪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浪飄虱科動物張氏魚怪等數種魚怪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IchthyoxenustchangiYu2.IchthyoxenusgeeiBoone3.IchthyoxenussinensisShen

采收和儲藏:春、秋、冬季采收。捕魚時,發現寄生魚怪的魚,自魚胸鰭的白色囊中取出,洗凈,曬幹。用時以微火烘幹,研成細末。

【原形態】

1.張氏魚怪,體長卵形,扁闊,無堅甲,乳白色。雌體長20-30mm,寬11-15mm;雄者長4-10mm,寬1-6mm。頭部有黑色復眼1對,短觸須2對,頭下方有大顎1對,小顎2對。胸部發達,共7節,前胸節包圍後頭部,後胸節包圍腹的第1-2節,胸肢共7對。腹部萎縮成尾狀,共5節,鰓足5對,成葉狀,生於尾節下方。

2.祁氏魚怪,體長卵形,長6-20mm,寬3-13mm。雌體肥厚,比雄體略大,且左右不對稱。頭上,略寬,呈三角形,眼2,黑色,觸須2.雄體左右較對稱,觸須稍長。胸部近圓形,胸節7,胸肢7對,長1-4對向前,長5-7對斜向後。腹節5,第1-3節的兩側被凹形的胸節覆蓋。尾節寬而大,附肢6對,均較尾節短。

3.中華魚怪,體長橢圓形,雌體長18-24mm,寬12-16mm;雄體長10-15mm,寬6-9mm,寬約為長的2/3。體表光滑,頭小,三角形,陷埋於第1胸節中,至第1胸節的前緣中凹陷較深,其余各胸節均有基突。胸肢均為捕握肢,第7胸肢的腕節、長節非常膨大,其內緣生一圓形的膨脹物,腹節深埋於最末胸節之後,尾節大而呈半球形,尾肢短於尾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寄生於魚類胸鰭後的特別囊內,不能自由遊泳,幼蟲可寄生於魚的體表。

2.幼體寄生於鯉、鯽等淡水魚體表。

3.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於南方水域。

2.分布於河北、江蘇、浙江、湖南等地水域。

3.我國主要分布於華北地區,浙江、臺灣、雲南等地水域也有。

【性狀】性狀鑒別,全體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0-18mm,寬6-9mm。有的皺縮,觸角多脫落,並帶有殘存的足。黃白色至褐色。背面有明顯的棱。質脆,氣腥。

【藥理作用】魚虱子對小鼠腹水癌及棱形細胞肉瘤生長,具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降逆開郁;活血止痛。主噎膈;反胃;胃脘疼痛;胸膈滿悶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3-5g。

【註意】胃潰湯吐血者勿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魚虱子相關圖片

魚虱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魚腦石  下一个:魚藤>>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