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úXínɡQiānLǐ
【別名】獨虎龍、扣鈕子、膜葉槌果藤、落地金雞、勒兒根、下洞底、落桿薯
【來源】白花菜科山柑屬植物獨行千裏CapparisacutifoliaSweet[C.membranaceaGardn.etChamp.],以根及葉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幹或研末。
【性味】苦、澀,平。有毒。
【功能主治】
活血散瘀,解痙止痛。
根:用於風濕關節痛,筋骨不舒,咽喉腫痛,牙痛,腹痛(特別是痙攣性疼痛),閉經;外用治瘡癤腫毒,跌打損傷。
葉: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根:0.5~1錢;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粉調水塗患處。
葉:鮮品搗爛外敷。
【備註】(1)服本品後,有頭暈,惡心等副作用,可用姜汁、蜂蜜調開水服,以解藥毒。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獨行千裏《*辭典》
【出處】《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拼音名】DúXínɡQiānLǐ
【別名】扣鈕子(《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來源】為白花菜科植物膜葉槌果藤的根及葉。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幹備用。
【原形態】藤狀灌木,全株無毛。枝或有小刺。葉互生,長圓形至披針形,長7~12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側脈7~9對,和網脈在葉兩面均凸起;葉柄長約6毫米,托葉兩枚變刺。花白色,1~4朵在葉腋稍上方排成一短縱列;花柄長1~1.5厘米;萼片4,卵形,長4~5毫米;花瓣4,狹長圓形,長7~8毫米;雄蕊20~30,生於雌蕊柄基部;子房柄長15~20毫米。漿果球形,徑8~12毫米,先端有短喙。花期4月。
【生境分布】生林中或灌叢中。分布我國東南部至南部各地。
【化學成份】莖枝含生物堿、氨基酸、有機酸。
【性味】《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苦澀,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破血散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治跌打腫痛,咽喉腫痛,腹痛,牙痛,風濕骨痛,筋骨不舒,閉經,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小兒3~5分)。外用:研末調敷或浸酒搽。
【摘錄】《*辭典》
獨行千裏《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
【拼音名】DúXínɡQiānLǐ
【英文名】RootofHongkongCaper
【別名】扣鈕子、落地金雞、獨虎龍、勒兒根、下洞底、落桿薯、黑皮蛇、尖破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白花菜科植物尖葉槌果藤的根及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pparisautifoliaSweet[C.membranaceaGardn.etChamp.]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尖葉槌果藤藤狀灌木。全株無毛;葉互生;葉柄長約6mm,托葉兩枚變刺;葉片長圓形至披針形,長7-12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狹,側脈7-9對,和網脈在葉兩面均凸起。花白色,1-4朵,在葉腋稍上方排列成一短縱列;花柄長1-1.5cm;萼片4,卵形,長4-5mm;花瓣4,狹長圓形,長7-8mm;雄蕊20-30,生於雄蕊柄基部;子房柄長15-20mm。漿果球形,徑8-12mm,先端有短喙。花期4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林中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我國東南至南部。
【化學成份】獨行千裏莖枝含生物堿、氨基酸、有機酸等。
【性味】苦;澀;溫;有小毒
【歸經】心;胃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祛風止痛。主跌打瘀腫;閉經;風濕痹痛;咽喉腫痛;牙痛;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根煎水洗或研粉水調塗;鮮葉搗爛外敷。
【註意】內服勿過理,孕婦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