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川防風功效和作用

【出處】《中藥誌》

【拼音名】ChuānFánɡFēnɡ

【別名】竹節防風(《四川中藥誌》),毛前胡、西風(南川《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短裂槁本的根。春、秋采收,挖出根部,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主根粗壯,呈長圓錐形。莖單一,圓柱形,有縱直溝紋,基部光滑,頂端近花序處密生白色柔毛。基生葉有柄,長10~15厘米,基部呈鞘狀,抱莖;葉為2~3回3出羽狀復葉,最終裂片條形,邊緣有粗鋸齒,偶成缺刻狀,無毛。復傘形花序頂生;花較大,無總苞,傘梗25~30,長5~8毫米,全體散生白色短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25~30朵,小總苞數片,呈披針形,密生刺毛;萼齒不明顯;花瓣5,白色,倒卵形,頂端突起向內折;雄蕊5;子房卵形,下位,花柱2,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扁壓狀卵圓形,長5毫米,寬2~3毫米,無毛,分果背棱顯著,側棱有翅。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野生在多石礫的草原、山坡上。分布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主產於四川。貴州亦產。

【性狀】幹燥的根呈圓柱形而稍彎曲,有的有分枝,長15~30厘米,粗0.5~1.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蘆頭部較長,頂端常有殘留的莖桿,並有環節狀葉片殘痕。根部有縱皺紋及成堆的疣狀突起和支根痕。體輕,質硬脆,斷面淡黃白色,無肉質,多纖維。氣微,昧辣.以幹燥、無細尾須根者為佳。

【炮制】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盾切片,曬幹。

【性味】性溫,味甘辛,無毒。

【歸經】入肝、脾、膀胱三經。

【功能主治】發表鎮痛,祛風勝濕。治外感表癥,頭痛昏眩,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目赤瘡瘍及破傷風。(性味以下出《四川中藥誌》)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備註】本品在四川作防風使用。

【摘錄】《*辭典》

川防風《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中藥誌》

【拼音名】ChuānFánɡFēnɡ

【英文名】RootofShortlobeLigusticum

【別名】竹節防風、毛前胡、西風土槁本、防風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竹節前胡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eucedanumdielsianumFeddeexWolff.

采收和儲藏:春、秋采收,挖出根部,洗凈,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60-90cm。根頸粗壯,徑1-2.5cm,有多數估葉鞘纖維,下端圓柱形,長6-10cm,表面灰褐色,有明顯環節。基生葉葉柄長6-22cm,堅實,基部有較短的卵狀葉鞘;葉片輪廓為廣三角狀卵形,三回羽狀分裂或全裂,長10-30cm,寬10-26cm,末回裂片卵狀披針形,基部漸狹,有時為長橢圓形至線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或深裂狀,基部漸狹,有時為長橢圓形至線形,邊緣具不規則的淺齒或深裂狀,長1-3cm,寬0.5-1.5cm,略帶革質,葉軸有槽,被稀疏短毛;莖生葉與基生葉形狀相同,但較小。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傘形花序直徑4-8cm,總苞片0-2,線形;傘輻10-20;小總苞片2-4,線形;花瓣長圓形,白色;萼齒細小,不明顯;花柱基圓錐形。分生果長橢圓形,長約6mm,寬約3mm,背棱及中棱線形突起,側棱寬翅狀,翅較厚;棱槽內有油管3mm,背棱及中棱線形突起,側棱寬翅狀,翅較厚;棱槽內有油管1-2,合生面有油管4-6,胚乳腹面微凹。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500m的山坡濕潤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湖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川防風根呈圓錐形,稍彎曲,長8-12cm,直徑1-1.5cm。表面棕色,栓皮脫落處顯共同棕色斑,且不規則的縱溝和較密的側根痕,根頭柄端有殘莖,略呈分枝狀,環紋不明顯。質較,易折斷,斷面致密。氣微,味甘。

【炮制】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後切片,曬幹。

【性味】味辛;微甘;性微溫

【歸經】歸肺;膀胱肝;脾經

【功能主治】發表;祛風;勝濕;止痛。主風寒感冒;感冒夾濕;頭痛;昏眩;寒濕腹痛;泄瀉;風濕痹痛;四肢拘攣;破傷風;目赤;瘡瘍;疝瘕;疥癬;風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註意】虛熱、體虛多汗者禁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川防風相關圖片

川防風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川鄂山茱萸  下一个:川谷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