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GuānɡShíWéi
【別名】牛皮風尾草、大石韋、石蓮姜、巖蓮雞尾(《四川常用中草藥》),大魚刀(《湖南民間藥物資料》)。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光石韋的帶根全草。全年均可采收。
【原形態】植株高25~60厘米.根狀莖短粗,斜行或橫走,密被鱗片;鱗片線狀披針形,褐色,邊緣不整齊。葉簇生;葉柄長5~9厘米,幼時被毛;葉片披針形,長20~50厘米,寬2~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葉厚革質,淡綠色,上面有黑點,有時被少許脫落的星狀毛,下面初被白色星狀毛,最後則完全無毛;側脈稍明顯。孢子囊群分布在葉片中部以上。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及湖北等地。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微寒,味苦微辛。"
【功能主治】
①《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瀉肺熱,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②治瘰癧。(四川)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光石韋《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GuānɡShíWéi
【英文名】HerbofBaltPyrrosia
【別名】石韋、一包針、石蓮姜、牛皮鳳尾草、大石韋、巖蓮雞尾、鐵牛皮、牛舌條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水龍骨科植物光石韋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yrrosiacalvata(Bak.)Ching[PolypodiumclavatumBak.]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除去雜質,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植株高20-60cm。根莖粗短,橫生或斜升,頂部密被披針鱗片,長漸尖頭,邊緣有鋸齒。葉簇生;葉柄長4-10cm,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葉片革質,披針形,長20-50cm,寬2-4cm,漸尖頭,向基部變狹成楔形下延;葉片上面偶有一二星狀毛及小凹點,下面幼時有白色細長星狀毛,最後完全脫落並為綠色;側脈略可見。孢子囊群在葉片背面中部以上散生;無囊群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1800m的林下石上或樹幹上,成叢生長。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陜西、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葉多卷成壓扁的管狀或平展,革質,一型。葉片長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漸狹而不下延,全緣,長20-50cm,寬約3cm。上表面黃綠色或黃棕色,有小凹點;用擴大鏡觀察,可見葉下表面有星狀毛或細絨毛,孢子囊群密布於葉下表面的中部以上。葉柄長4-8cm,寬3-4mm,有縱棱。氣微,味淡。
顯微鑒別葉表面觀:下表皮的星狀毛稀少,具5-6個分枝,分枝長130-320μm,寬25-35μm;柄由1-5個細胞組成,長160-430μm。孢子長約70μm。
葉橫切面:葉肉無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的分化。主脈下側和葉肉組織有數個分體中柱。靠近上表皮有下皮細胞。主脈靠近下表皮的厚壁組織發達,連成半環形,而靠近上表皮者較少。
葉柄基部橫切面:分體中柱10-14個。
【化學成份】含杧果甙(mangiferin)11.4%,異杧果甙(isomangiferin)7。84%及痕量的綠原酸(chlorogenicacid)。
【鑒別】
(1)取石韋、廬山石韋、華北石韋、有柄石韋粉末各5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提取至提取液近無色。取提取液各2ml分置試管中,加鎂粉少許,再加濃鹽酸1-2滴,除有柄石韋外,其余3種石韋提取液均沿管壁出現粉紅色。(檢查黃酮類)(2)薄層色譜取石韋、廬山石韋、華北石韋、有柄石韋粉末各5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沸程60-90℃)-氯仿(3:1)適量提取,至提取液近無色,濃縮提取液至2.5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取4種供試品溶液及裏白烯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青島)薄層板上,以正己烷上行展開,取出晾幹,噴5%磷鉬酸乙醇溶液,120℃烘10min,供試品層析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同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以同樣方法進行薄層色譜,以β-谷甾醇為對照品,用正己烷-丙酮(5:1)展開,噴5%濃硫酸的乙醇溶液,於120℃烘10min,供試品層析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同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性味】苦;酸;涼
【歸經】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止咳;止血。主肺熱咳嗽;痰中帶血;小便不利;熱淋;沙淋;頸淋巴結核;燒燙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各家論述】
1.《四川常用中草藥》:除濕,瀉肺熱,利小便。治咳嗽、吐血、小便不利。
2.治瘰癧。(四川)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