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GuānɡMínɡYán
【別名】石鹽(《唐本草》),聖石(《蜀本草》),水晶鹽(《綱目》)。
【來源】為天然的食鹽結晶。全年可采,采得後刮凈外面雜質即可。
【性狀】多呈不規則的塊狀,大小不一,全體呈暗白色,有時表面附有微量泥土或微有光澤,質硬,但易砸開,砸開後的碎片,透明而有玻璃樣光澤。氣微,味鹹。以潔白、透明、純凈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
鹹,平。
①《唐本草》:"味鹹甘,平,無毒。"
②《青海藥材》:"鹹苦辛,平,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明目。
①《雷公炮炙論》:"開盲明目。"
②《唐本草》:"主頭面諸風,目赤痛,多眵淚。"
【附方】治久風目亦兼胎赤:光明鹽六分,杏仁油五合。以凈銅鑼一尺面者一枚,內鹽油,即取青柳枝如箸大者一握,急束,截令頭齊,用研之三日,候如稠墨,即先剜地作一小坑,置瓦於底,又取熟艾一鵝子許,於瓦上燒火,即安前藥鑼覆坑上令煙熏之,勿令火滅,候火盡,可收置於銅合子或垍合子中,每夜用點目眥間,便臥,頻點之。(《外臺》)
【摘錄】《*辭典》
光明鹽《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GuānɡMínɡYán
【英文名】BrightSalt
【別名】石鹽、聖石、水晶鹽
【來源】
藥材基源:為氯化物類石鹽族石鹽無色透明的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alite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采得後刮凈外面雜質即可。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等軸晶系。以其光明純凈而與大青鹽有別。為在較穩定不幸下結出的較大晶體,多呈不規則塊狀,大小不一。無色透明。具玻璃樣光澤,少數因灰塵汙染而呈油脂狀光澤,或因潮解而光澤變暗時,其鷴斷面仍可見較強光澤,或帶暈彩。立方體解理完全。硬度同指甲,易砸開。
【生境分布】產於內蒙古、甘肅、青海、新疆及西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大多呈方塊狀,大小不等,顯白色,透明。表面因溶蝕而致鈍圓,有時附有微量泥土,微有光澤。質硬,較脆,易砸碎;斷面有玻璃光澤。氣微,味鹹。易潮解。以潔白,透明,純凈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透射偏光鏡下,旋旋旋光性同大青鹽。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同大青鹽,雜質較少。
【鑒別】本品顯氯化物及鈉鹽的反應,參見“大青鹽”條。
【炮制】《品匯精要》:“研細用。”現行,除去雜質,搗碎。飲片性狀:參見“藥材鑒別”項。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幹燥處,防潮解。
【性味】鹹;平;無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明目;消食化積;解毒。主目赤腫痛;淚眵多;食積脘脹;食物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9-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化水洗目。
【附方】1.治久風目赤兼胎赤光明鹽六分,杏仁油五合。以凈銅鑼一尺面者一枚,內鹽油,即取青柳枝如箸大者一握,急束,截令頭齊,用研之三日,候如稠墨,即先剜地作一小坑,置瓦於底,又取熟艾一鵝子許,於瓦上燒火,即安前藥鑼覆坑上令煙熏之,勿令火滅,候火盡,可收置於銅合子或垍合子中,每夜用點眥間,便臥,頻點之。(《外臺》)2.治食積不消,不思飲食,胃脘脹痛,食物中毒光明鹽25g,訶子25g,蓽茇25g,幹姜25g。共為粗末,裝袋,每袋重10g,每服半錢,每日2次。(《中國礦物藥》引蒙醫方)。
【各家論述】
1.《雷公炮炙論》:開盲明目。
2.《唐本草》:主頭面諸風,目赤痛,多哆淚。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