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ùJuān
【別名】杜鵑花、紅杜鵑、映山紅、艷山紅、艷山花、清明花
【來源】為杜鵑花科杜鵑花屬植物杜鵑RhododendronsimsiiPlanch.,以根、葉及花入藥。春末采花,夏季采葉,秋冬采根,曬幹備用或鮮用。
【性味】
根:酸、澀,溫。有毒。
葉、花:甘、酸,平。
【功能主治】
根:祛風濕,活血去瘀,止血。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閉經;外用治外傷出血。
花、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止癢。用於支氣管炎,蕁麻疹;外用治癰腫。
【用法用量】根2~3錢;花、葉3~5錢;外用適量,根研粉,葉鮮品搗爛敷患處。
【註意】孕婦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杜鵑《全國中草藥匯編》
【拼音名】DùJuān
【別名】大杜鵑、四聲杜鵑、小杜鵑、中杜鵑
【來源】鵑形目杜鵑科大杜鵑CuculuscanorusL.;四聲杜鵑C.micropterusGould;小杜鵑C.poliocephalusLatham;中杜鵑C.saturatusBlyth,以去內臟的全體入藥。
【生境分布】我國北部、東部及南部地區。
【炮制】燒存性。
【功能主治】消瘰,通便,鎮咳。主治淋巴結結核,便泌,百日咳。
【用法用量】0.5~1錢;鮮用1只。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杜鵑《*辭典》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DùJuān
【別名】鵜鴂(《楚辭》),巂周(《爾雅》),子巂鳥、周燕(《說文》),鶗鴂(《臨海異物誌》),杜宇、子規(《禽經》),謝豹(《禽經》註),怨鳥(《埤雅》),催歸、陽雀(《綱目》)。
【來源】為杜鵑科動物小杜鵑的肉或全體。
【原形態】
體長約28厘米。嘴暗黑色,基部黃色,形細長而彎曲。眼瞼黃色。頰部灰色。背部青灰色;翼長,外側飛羽內翎有白色橫紋。尾羽灰黑色,尾羽中央沿羽軸有白色小斑,在外側者有白色橫紋。腹部白色,雜有細小黑色斑紋。腳細小,黃色,對趾型。
常棲於密林中,初夏間常晝夜啼叫。好食毛蟲。不自營巢,常產卵於鶯巢中孵化。夏時幾遍我國東部。在長江中、下遊及以北地區皆為夏候鳥。
【性味】《綱目》:"肉: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綱目》:"治瘡痿有蟲,薄切、炙熱貼之。"
【摘錄】《*辭典》
杜鵑《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DùJuān
【英文名】Littlecuckoo
【別名】鵜鴂、巂、子巂鳥、杜宇、子規、怨鳥、子歸、催歸、陽雀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科動物小杜鵑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uculuspoliocephalusLatham
采收和儲藏:夏季捕捉,捕殺後,除去羽毛及內臟,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小杜鵑,體長約28cm左右。上體大都青灰色,但頰部灰色;眼瞼黃色。尾羽灰黑色,中央沿羽軸有白色小斑,其外側有白色橫紋。下體白色,雜有細小黑色斑紋。嘴暗黑色,嘴基和下嘴黃色;跗跖、趾和爪等亦黃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常棲於濃密的闊葉林中繁殖期也常在有柳叢或葦糖的水邊高樹上。不自營巢。善鳴,五聲一度,鳴叫不息。以昆蟲為主食。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夏時遍布我國東部。在長江中下遊及以北地區為夏候鳥。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滋養補虛;解毒殺蟲;活血止痛。主病後體虛;氣血不足;瘡瘺;跌打腫痛;關節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2只;或燒存性,研末,每次1.5-3g。外用:適量,薄切貼敷。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瘡瘺有蟲,薄切、炙熱貼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