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白屈菜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BáiQūCài

【別名】山黃連、土黃連、牛金花、八步緊、斷腸草[北京]

【來源】為罌粟科白屈菜屬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majusL.,以全草入藥。花盛期采收,割取地上部,曬幹或鮮用。

【性味】苦,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痛,止咳。用於胃炎,胃潰瘍,腹痛,腸炎,痢疾,黃疸,慢性氣管炎,百日咳;外用治水田皮炎,毒蟲咬傷。

【用法用量】1~3錢;外用適量,研粉調膏或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白屈菜《*辭典》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BáiQūCài

【別名】地黃連、牛金花(《植物名匯》),土黃連(《東北藥植誌》),八步緊、斷腸草、山西瓜(《遼寧經濟植物誌》),雄黃草(《陜西中藥誌》),山黃連(《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假黃連(《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小野人血草(《陜西中草藥》)。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帶花全草。5~7月開花時采收地上部分,置通風處幹燥。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主根圓錐狀,土黃色。莖直立,高30~100厘米,多分枝,有白粉,疏生白色細長柔毛,斷之有黃色乳汁。葉互生,1~2回單數羽狀全裂;基生葉長10~15厘米,全裂片2~5對,不規則深裂,深裂片邊緣具不規則缺刻,頂端裂片廣倒卵形,基部楔形而下延,上面近無毛,下面疏生短柔毛,有白粉;莖生葉與基生葉形相同。花數朵,近傘狀排列,苞片小,卵形,長約1.5毫米,花柄絲狀,有短柔毛;萼片2,早落,橢圓形,外面疏生柔毛;花瓣4,黃色,卵圓形,長約9毫米;雄蕊多數,花絲黃色;雌蕊1,無毛,花柱短。蒴果條狀圓柱形,長達3.5厘米。種子多數,卵形,細小,黑褐色。有光澤及網紋。花期5~7月。果期6~8月。

此外,尚有大花白屈菜,花較大,花瓣廣卵形,長1.3~1.5厘米。分布東北各地。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或山谷林邊草地。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江蘇、江西、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

新鮮植株有濃橙黃色的乳液,乳液中含多種生物堿生物堿含量0.7%或0.97~1.87%。其中有白屈菜堿41%、原阿片堿22%、人血草堿17%、別隱品堿9%、小檗堿5%、白屈菜紅堿3%、血根堿1.5%、鷹爪豆堿0.1%,還有羥基白屈菜堿即氧化白屈菜堿、甲氧基白屈菜堿、隱品堿,白屈菜黃堿、白屈菜胺、高白屈菜堿、羥基血根堿即氧化血根堿。除生物堿而外,還含白屈菜酸、蘋果酸、檸檬酸、琥珀酸、膽堿、甲胺、組胺、酪胺、皂甙、黃酮醇、白屈菜醇,還含強心甙,在開花期的含量最高。

根含生物堿達1.33%或1.90~4.14%,一部分生物堿與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另含黃連堿、刻葉紫堇明堿、白屈菜玉紅堿、白屈菜默堿、菠菜甾醇、少量麥角甾醇和橡膠0.118%。

葉含黃酮類1.43%;多量維生素C。維生素C的含量在開花期最高,可達834毫克%,在果實成熟時含量最低,為231毫克%。

花含黃酮類2.10%。

果實含多量膽堿、白屈菜堿和四氫黃連堿。種子含脂肪油40%、黃連堿。發芽的種子含白屈菜紅堿和小檗堿。

【性味】

苦辛,微溫,有毒。

①《救荒本草》:"味苦微辣。"

②《四川中藥誌》:"性微溫,味苦辛,有毒。"

③《北方常用中草藥》:"味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

鎮痛,止咳,利尿解毒。治胃腸疼痛,黃疸,水腫,疥癬瘡腫,蛇蟲咬傷。

①《中國藥植誌》:"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以生汁塗布之。"

②《山西中藥誌》:"下心火,退燒解熱,消炎殺菌,鎮痛鎮靜。"

③《四川中藥誌》:"治肝硬化,皮膚結核,腳氣病,膽囊病及水腫黃疸。"

④《陜西中藥誌》:"治毒蛇咬傷,止疼消腫。"

⑤《北方常用中草藥》:"有鎮痛,止咳,殺菌,利尿,解瘡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腹痛,瀉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外用:搗汁塗。

【附方】

①治水腫黃疸:白屈菜、蒲公英、商陸、臭草根,茵陳。水煎服。(《四川中藥誌》)

②治腸胃疼痛:白屈菜、丁香、烏賊骨、浙貝母、膽南星、冬瓜仁。水煎服。(《四川中藥誌》)

③治頑癬:鮮白屈菜用50%的酒精浸泡,擦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瘡腫:鮮白屈菜搗爛敷患處。(《遼寧常用中草藥手冊》)

⑤治胃痛,瀉痢腹痛,咳嗽:白屈菜五分至二錢,水煎服。(《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稻田皮炎,毒蟲咬傷,疥癬:白屈菜搗爛外敷或制成浸膏塗患處。(《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

①治療百日咳

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糖漿,小兒6個月以內每次5~8毫升,6個月至1歲8~10毫升,1~3歲10~15毫升,3~6歲15~29毫升,6歲以上20~30毫升,每日3次,飯前服。單純型連服8天,混合型12天。治療500例,治愈355例,好轉116例,有效率為94.2%。以單純型效果較好;混合型宜並用抗菌藥物。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白屈菜全株1斤,生甘草1兩,加水共煎3次,藥液混合再濃縮使每100毫升約含生藥4錢,每日3次,每次30毫升。治療34例,近期控制7例,顯效15例。亦可制成浸膏片(每片含浸膏0.5克),每服4片,每日3次。療效與煎劑相似。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較好,反之則差,且易產生副作用。

③治療青年扁平疣

取新鮮全草榨汁,以棉球蘸汁擦患處,每日3次,每次5~15分鐘,痊愈為止。治療18例,治愈4例,顯效3例,有效4例,5例結果不明。用藥後半數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癥狀,如疼痛、瘙癢等。

④用作鎮痛解痙劑

取白屈菜、地榆等量,制成千浸膏粉,日服3次,每次1~2克。對於胃腸平滑肌痙攣引起的疼痛,有緩解作用。

【摘錄】《*辭典》

白屈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BáiQūCài

【英文名】GreaterCelandineHerb,HerbofGreaterCelandine

【別名】地黃連、牛金花、土黃連、八步緊、斷腸草、山西瓜、雄黃草、山黃連、假黃連、小野人血草、黃湯子、胡黃連、小黃連。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elidoniummajusL.[C.majusL.var.grandiflorumDC.]

采收和儲藏:盛花期采收,割取地上部分,曬幹,貯放於通風幹燥處。亦可鮮用。

【原形態】

白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含橘黃色乳汁。主根粗壯,圓錐形,土黃色或暗褐色,密生須根。莖直立,多分枝,有白粉,具白色細長柔毛。葉互生,一至二回奇數羽狀分裂;基生葉長10-15cm,裂片5-8對,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莖生葉長5-10cm,裂片2-4對,邊緣具不整齊缺刻,上面近無毛,褐色,下面疏生柔毛,脈上更明顯,綠白色。花數朵,排列成傘形聚傘花序,花梗長短不一;苞片小,卵形,長約1.5mm;萼片2枚,橢圓形,淡綠色,疏生柔毛,早落;花瓣4枚,卵圓形或長卵狀倒卵形,黃色,長0.8-1.6cm,寬0.7-1.4cm,兩面光滑,雄蕊多數,分離;雌蕊細圓柱形,花柱短,柱頭頭狀,2淺裂,密生乳頭狀突起。蒴果長角形,長2-4.5cm,直徑約2mm,直立,灰綠色,成熟時由下向上2瓣。種子多數細小,卵球形,褐色,有光澤。

花期5-8月,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谷濕潤地、水溝邊、綠林草地或草叢中、住宅附近。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江蘇、江西、四川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宜生長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和壤土上。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春、夏、秋季均可播種,按行距100cm開淺溝,播種時將種子與倍量細沙混拌均勻,條播,覆土5cm,輕輕鎮壓,澆水。春播、秋播者15d左右出苗,苗出齊後,過密處應間拔,株距25-30cm,並清除雜草。

病蟲害防治生長期間有棉紅蜘蛛為害莖葉。發生期可用40%水胺硫磷1500倍液,或20%雙甲瞇乳油1000倍液噴霧防治。

【性狀】

性狀鑒別根圓錐狀,密生須根。莖圓柱形,中空;表面黃綠色,有白粉;質輕易折斷。葉互生,多皺縮破碎;葉片完整者羽狀分裂,裂片先端鈍,邊緣具不整齊的缺刻,上面黃綠色,下面灰綠色,具白色柔毛,尤以葉脈為多。花瓣4片,卵圓形,黃色,常已脫落。蒴果細圓柱形,有眾多細小、黑色具光澤的卵形種子。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氣孔不定式;裂片先端葉緣細胞壁呈乳頭狀突起。上下表面疏生多細胞非腺毛,以下面葉脈處較多而且長。非腺毛3-13個細胞,長150-1500μm。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波狀角質層。皮層外側有2列含葉綠體的下皮細胞,其下3-4列細胞壁稍厚。維管束約10個,環狀排列。韌皮部散有細小的乳汁管,其外側有韌皮纖維;木質部由導管及木薄壁細胞組成。髓大,多中空。

理化鑒別(l)取本品粉末5g,氨水堿化,氯仿20ml浸泡過夜,濾過。氯仿液分為2份,一份留作薄層點樣,另一份揮去氛仿,以1%鹽酸2ml溶解,放入試管中,滴加改良碘化欽鉀試液,溶液立即產生紅棕色沈澱。(檢查生物堿)。

(2)薄層色譜①取(l)項氛仿浸取液作供試品溶液。另取白屈菜堿、四氫黃連堿、白屈菜紅堿、血根堿加氯仿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點於同一堿性矽膠G薄層板上,用乙烷一氯訪一甲醇(6:3:0.3)展開,取出晾幹,紫外光燈下觀察,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處,顯相同顏色的斑點。②取(l)項氯仿浸提過的藥渣,充分揮去溶劑後,再以甲醇浸泡過夜,濾過後,濃縮作供試品溶液。另取對照品小檗堿、黃連堿加甲醇制成對照品溶液。吸取二溶液點於同一堿性矽膠G薄層板上,用氯仿-甲醇(9:9)為展開劑,氨蒸氣飽和,展距10cm,取出晾幹。紫外光燈下觀察,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處,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白屈菜堿(chelidonine),原阿片堿(ProtoPine),消旋金罌粟堿(styloPine),左旋金罌粟堿,別隱品堿(allocryptopine),白屈菜玉紅堿(chlirubin),血根堿(san-guinarine),白屈菜紅堿(chelerythrine),黃連堿(coptisine),左旋金罌粟堿β-甲羥化物(stylopineβ-methohydroxide),左旋金罌粟堿a-甲羥化物,小聚堿(berberine),刻葉紫堇明堿(corysamine),鷹爪豆堿(sparteine),羥基血根堿(hydroxysanguinarine),羥基白屈萊堿(hydroxychelidonine),高白屈菜堿(homochelidonine)等生物堿,還含白屈菜醇(celidoniol)。莖葉還含膽堿(choline),甲胺(methylamine),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皂甙及遊離黃酮醇。

另白屈菜全草粗粉中還分離出消旋四氫黃連堿(tetrahy-drocoptisine),6-甲氧基二氫血根堿,6-甲氧基二氫白屈菜紅堿,8-氧黃連堿(8-oxocoptisine),四氫小檗堿(canadine)等生物堿。

白屈菜根莖生物堿含量最高,在莖形成期,根莖、根、葉叢所含生物堿分別可達15%,12%和10.5%,而在開花期生物堿含量最低,根莖、根、莖葉所含生物堿分別僅為0.8%,0.8%和0.5%。

白屈菜乳汁含血根堿,白屈菜紅堿,小檗堿,黃連堿等生物堿,還含酚類化合物及白屈菜酸(chelidonicacid)。

白屈菜在開花期,葉中維生素C含量可高達834mg/100g,而在果實成熟期其所含維生素C僅為231mg/l00g。果實中維生素C含量最低。

【藥理作用】

1.白屈菜堿的作用:1.1.對肌肉的作用:在化學上與罌粟堿同屬苯異喹啉類,作用亦相似,能抑制各種平滑肌,有解痙作用,而毒性則較低。對平滑肌之抑制屬直接作用,因為它不僅能對抗匹羅卡品,且可對抗組織胺甚至氯化鋇(毛果蕓香堿、白屈菜總堿)的作用,對兔離體小腸之解痙效力,以重量計,約為罌栗堿的53%,白屈菜註射液還能解除豚鼠離體腸管由抗原-抗體反應引起的痙摩收縮。也有人報告,低濃度能提高離體兔腸、子宮的張力,而較高濃度方呈抑制作用,大劑量還能抑制心肌、減慢心率、停止於擴張期,對橫紋肌也有抑制作用。白屈菜總堿對平滑肌呈興奮作用。

1.2.對神經系統的作用:白屈菜堿屬原鴉片堿一類,也能抑制中樞。與嗎啡相比,它對末梢的作用較強,而對中樞則較弱,有某些鎮痛及催眠作用,白屈菜註射液對小鼠能產生中樞抑制作用,使自發活動減少,熱板法、醋酸扭體法實驗表明對小鼠有鎮痛作用。治療劑量不抑制呼吸,大量可減慢之;對反射無明顯抑制,亦無脊髓性興奮;能麻痹感覺及運動神經末梢,但對神經幹無作用。

1.3.抗腫瘤作用:白屈菜堿是一種有絲分裂毒,可使小鼠移植性腹水癌細胞的高三倍體(hypertriplokd)的中、晚期分裂指數發生改變,呈顯著的阻斷分裂作用,給予125mg/kg後12小時,停止於中期分裂的占23.1%;在體外2.5×10(-6)M,能抑制纖維母細胞之有絲分裂。能延緩惡性腫瘤之生長。對小鼠肉瘤-180、艾氏瘤雖有抑制,但副作用及毒性大。原阿片堿亦有抗癌作用。亦有報道白屈菜堿和原阿片堿的抗癌作用不明顯,而40%的白屈菜甲醇提取物卻有明顯的抗癌活性;有謂白屈菜提取物對小鼠淋巴白血病L1210及大鼠肉瘤W256並無抑制作用,但在組織培養中對EaglesPKB鼻咽癌細胞呈細胞毒作用,產生細胞毒作用的成分之一為黃連堿。對鼠Jensen肉瘤無作用。

1.4.其他作用:對貓的血壓可引起輕度而持久的降低;延遲或阻止豚鼠的組織胺性休克或由抗原引起的過敏性休克。動物實驗,無利膽作用,據雲人內服白屈菜制劑可使心跳略慢、血壓下降,並有利膽作用。

2.其他生物堿的作用:血根堿中毒量引起短時麻醉後,可發生士的寧樣驚厥,增進腸蠕動及唾液分泌,對局部也是先刺激而後轉入麻痹;還能降低膽堿酯酶的活性,增加組織對乙酰膽堿的敏感性,提高小腸、子宮平滑肌的張力。α-高白屈菜堿作用類似白屈菜堿;β-高白屈菜堿為痙攣毒,有局部麻醉作用。多實槐子堿(帕黑卡品)有神經節阻斷及增強子宮的作用,能增強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條件反射及腦電圖的試驗)。白屈菜紅堿和某種Stilbylamine類,可能與本植物能去除皮膚贅疣的作用有關。這些成分在植物幹燥時,很易變化。白屈菜中的黃連堿是一種細胞毒,小檗堿可能與其抗菌、利膽等有關。總堿在體外能抑制革蘭氏陽性細菌、結核桿菌、真菌等。原阿片堿、血根堿和白屈菜堿716.7μg/ml濃度,對考夫曼-沃爾夫毛癬菌及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含某種未知成分,能興奮心臟、升高血壓、擴張冠狀血管。

【毒性】原阿片堿對小鼠靜脈註射的LD50為36.5mg/kg;隱品堿性對豚鼠皮下註射的最小致死量為190mg/kg;血根堿對小鼠靜脈註射的LD50為19.4mg/公斤。

【性味】苦;涼;有毒

【歸經】肺;心;腎經

【功能主治】鎮病;止咳;利尿;解毒。主胃痛;腹痛;腸炎;痢疾;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咳嗽;黃疸;水腫;腹水;疥癬瘡腫;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搗汁塗;或研粉調塗。

【各家論述】

1.《中國藥植誌》:治胃腸疼痛及潰瘍。外用為疥癬藥及消腫藥,以生汁塗布之。

2.《山西中藥誌》:下心火,退燒解熱,消炎殺菌,鎮痛鎮靜。

3.《四川中藥誌》:治肝硬化,皮膚結核,腳氣病,膽囊病及水腫黃疸。

4.《陜西中藥誌》:治毒蛇咬傷,止疼消腫。

5.《北方常用中草藥》:有鎮痛,止咳,殺菌,利尿,解瘡毒之功。治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腹痛,瀉痢,咳嗽,肝硬化腹水。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白屈菜相關圖片

白屈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白槍桿根  下一个:白屈菜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