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uǐYánɡMéi
【別名】水石榴、小葉團花、白消木、魚串鰓
【來源】為茜草科水楊梅屬植物水楊梅AdinarubellaHance,以根、莖皮、葉、花及果實入藥。6~8月采花;9~11月采果實;根、莖皮,全年可采;夏、秋采葉,曬幹或鮮用。
【性味】苦、澀,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根:感冒發熱,腮腺炎,咽喉腫痛,風濕疼痛。花、果:細菌性痢疾,急性胃腸炎,陰道滴蟲病。葉、莖皮:跌打損傷,骨折,癤腫,創傷出血,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根:0.5~1兩;花、果3~5錢;葉、莖皮外用適量。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水楊梅《*辭典》
【出處】《庚辛玉冊》
【拼音名】ShuǐYánɡMéi
【別名】地椒(《庚辛玉冊》),頭暈藥、藍布正、路邊香、蔔地香、鳳凰窩、換骨丹(《貴州民間方藥集》),南布正(《貴陽民間藥草》),水益母(《湖南藥物誌》),香雞歸、老蛇騷、路邊黃、烏骨雞(《貴州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日本水楊梅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柔毛。年老的根叢中常有短而大的根莖,須根多。根生葉具長柄,葉片羽狀分裂,裂片大小不一,頂裂片特大,卵狀圓形或心形,先端鈍,多3裂,基部心形至廣楔形,邊緣有圓鋸齒,上面綠色,下面略淡,兩面散生短柔毛;莖生葉卵形至廣卵形,淺3裂或深3裂;托葉葉狀,有粗齒牙。花1至數朵,生於枝端;萼5片,與副萼片間生,萼片三角狀披針形,外面密被毛,副萼片極小,線形;花瓣5片,黃色,圓形或廣橢圓形,平展,與萼片等長;雄蕊、雌蕊均多數。瘦果,散生淡黃色粗毛,具長而先端鉤曲的宿存花柱。花期4~6月。果期9~11月。
本植物的根莖及根(水楊梅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山陰、路旁或水溝邊。分布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含水楊梅甙、揮發油、鞣質、樹脂。
【性味】《綱目》:"辛,溫,無毒。"
【功能主治】
補虛益腎,活血解毒。治頭暈目眩。四肢無力,遺精陽痿,表虛感冒,咳嗽吐血,虛寒腹痛,月經不調,瘡腫,骨折。
①《綱目》:"治疔瘡腫毒。"
②《峨嵋藥植》:"治咳嗽及吐血。"
③《國藥的藥理學》:"利尿。"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治頭暈,失眠,四肢無力,口味不開,身體虛弱;又可治遺精,縮陰,表虛熱。"
⑤《四川中藥誌》:"平肝氣。治虛勞咳嗽,肺痿聲嘶。"
⑥《湖南藥物誌》:"溫中,行氣,止痛。"
⑦《貴州植藥調查》:"活血,接骨。"
⑧《貴州草藥》:"解表散寒,壯陽補虛,和血,解毒。治感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患處。
【附方】
①治老年頭暈:頭暈藥二兩,燉豬肉,肉湯煮綠殼鴨蛋吃。
②治頭暈疼痛:頭暈藥一兩,仙桃草一兩。研末,肉湯或油湯送下,每服五錢。
③治虛弱,精神不振,骨蒸自汗:頭暈藥三錢,地骨皮三錢,臭牡丹根三錢,子雞一只蒸服。
④治虛弱咳嗽:頭暈藥、黃精、竹葉黃、夜寒蘇、白胭脂花根、川牛膝、姜各三錢。煎水服。
⑤治腎虧體弱陽痿:頭暈藥二兩,五谷根四兩,枸杞二兩,肉桂五錢,黃精五錢,豬腎五個。用文火煮約二小時,分三日服完。(①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⑥治瘧疾:南布正三錢,沖爛,煎甜酒服。(《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⑦治婦女小腹痛:水楊梅三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⑧治月經不調:頭暈藥、血當歸各四錢,龍芽草、對月蓮、澤蘭各三錢,月季花七朵。酒一斤泡服,早、晚各服五錢。(《貴州草藥》)
⑨治疔瘡:頭暈藥搗絨外敷。(《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水楊梅《*辭典》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ShuǐYánɡMéi
【別名】水楊柳(《植物名實圖考》),小葉水團花、水畢雞、串魚木(《廣西中獸醫藥植》),水金口、小葉水楊梅(《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水石榴、水泡木(《廣西中草藥》),水晶、水金鈴(《浙江民間常用草藥》),魚串鰓、穿魚串、繡球柳、繡球花、釘木樹、小葉楊柳、楊柳渣子,沙金子(《中醫雜誌》(6):32,1966)。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水楊梅的莖葉或花果序。春、秋季采莖葉,10月前後采果序,曬幹。
【原形態】
落葉小灌木,高1~1.5米。枝細長,具赤褐色微毛,老枝無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2.5~4厘米,寬8~12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無毛,下面側脈稍有白色柔毛,近無柄;托葉細小,早落。頭狀花序單一,腋生或頂生,徑0.5~1.5厘米,花序梗長2~5厘米,微具柔毛;花萼筒短,裂片5;花冠管狀,長約5毫米,紫紅色,裂片5,外面被微毛;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細長,超出花冠長約1倍。蒴果長卵狀楔形,長約3毫米,室間開裂。種子多數,細小,長橢圓形,兩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水楊梅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溪邊、河邊、沙灘等濕潤的地方。分布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性味】《廣西中草藥》:"味淡,性子,無毒。"
【功能主治】
治高熱瀉痢,牙痛,濕疹,外傷出血。
①《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風火牙痛,痢疾,皮膚濕疹。"
②治發燒和水瀉。(《中醫雜誌》(6):32,1966)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煎水含漱。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菌痢,腸炎:㈠水楊梅全草一兩,水煎,當茶飲。㈡水楊梅花果序五錢,水煎(或滾開水沖泡一刻鐘,去渣),每天服三次。(《全展選編·傳染病》)
②治風火牙痛:㈠水楊梅二兩,水煎,日含漱數次。㈡水楊梅葉適量,食鹽少許,共搗爛,塞蟲牙孔內。(《廣西中草藥》)
③治皮膚濕疹:水楊梅全草、三角泡、螞蚱勒、苦地膽各適量,水煎洗患處。(《廣西中草藥》)
④治外傷出血:鮮水楊梅葉或花,搗爛外敷。(《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臨床應用】
治療菌痢及腸炎:主要用於急性病人,據666例觀察,治愈率達89.2%。絕大部分病例於3日內見效,平均服藥6.5天。對使用其它抗痢藥不敏感的病例,本藥亦具療效。曾追訪部分病例,復發率低於2.4%。對慢性菌痢及急、慢性非特異性腸炎,也有效果。用法:取全草1兩,水煎,當茶飲;或用花果序(幹鮮均可),幹品5錢,煎沸或用沸水泡15分鐘後去渣飲用;或用片劑,成人1.5~2.0克,日服3次。對某些口服困難或慢性病例,可用全草2兩的煎劑加200毫升溫水行保留灌腸,每日1~2次。如制成註射劑使用,亦具同樣療效。實驗證明,本藥浸出液對痢疾桿菌在10%濃度即顯抗菌作用。
此外,用水楊梅內服或外用(沖洗或制成栓劑),對陰道滴蟲病亦有較好療效。
【摘錄】《*辭典》
水楊梅《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ShuǐYánɡMéi
【英文名】ThinlearAdinaFruit,FruitofThinleafAdina
【別名】水楊柳、水畢雞、串魚木、水石榴、水金鈴、魚串鰓、繡球柳、沙金子、白消木、水紅桃、水荔枝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細葉水團花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dubarubellaHance
采收和儲藏:春,秋季采莖葉,鮮用或曬幹。8-11月果實未成熟時采摘花果序,揀除雜質,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水楊梅,落葉小灌木,高1-1.5m。小枝細長,紅褐色,被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柄極短或無;托葉2,與葉對生,三角形;葉紙質;葉片卵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4cm,寬1-2.5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無毛,下面淡綠色,側脈稍有白柔毛。頭狀花序球形,頂生或腋生,盛型直徑1.5-2cm;總花梗長2-3cm,被柔毛;花萼簡短,先端5裂;花冠管狀,長5-10mm,紫紅色或白色,先端5裂,裂片上部有黑色點;雄蕊5,花絲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細長,超出花冠1倍以上。蒴果楔形,長約3mm,成熟時帶紫紅色,集生成球狀。種子多數,細小,長橢圓形,兩端有翅。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疏林中或曠野。
資源分布:分布江蘇、安微、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廣東、廣西、臺灣、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莖呈圓柱形,有分枝。表面灰褐色,有細縱皺紋及灰黃色類圓形皮孔。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皮部成片狀,木部呈纖維狀,黃白色。氣微味微苦。果序由眾多小蒴果密集成頭狀,呈圓球形,直徑3-10mm,棕黃色,粗糙觸手,搓揉後小蒴果很易脫落露出果序軸。小蒴果倒圓錐開,長3-4mm,淡黃色,先端有5裂的宿萼,內有4-8枚種子。種子棕色,外被毛,長橢圓形,兩端並有狹窄的薄翅。氣微味略苦澀。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木栓層可風1-4列切向延長的石細胞環帶,並具髓部,髓部細胞增厚,木化。余與根相似。參見“水楊梅根條”果實橫切面:外表皮細胞長圓形,大小不一,外被非腺毛,非腺毛1-5細胞,角質層具縱皺紋理。表皮內方為薄壁組織,可見數個小型維管束分布其中,少數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最內為2-4列石細胞,壁厚。種子橫切面呈三角形或半圓形,外被單細胞非腺毛,先端2叉或偶有3叉,並向外反卷,種皮細胞壁略增厚,微木化;胚乳及子葉薄壁細胞含眾多糊粉粒。
【化學成份】含有果膠(Pectine)8.5%,樹皮含鞣質,在球狀花果序中還分出熊果酸(Ursolicacid)、β-谷甾醇、土當歸酸等。花、果序經預試含兒茶素類化合物;齊墩果酸、β-谷甾醇。
【藥理作用】抗菌:水浸劑及煎劑用試管稀釋法,1:100對金黃色葡萄菌、溶血性鏈球菌及陰道滴蟲,1:10對各種痢疾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從水楊梅中分離提得2個活性成分,為甲其鞣花酸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取果序5g,加乙醇20ml,置之不理水浴上回流10min,濾過,濾液作以下試驗:1.取濾液1ml,置之不理蒸發皿中,水浴蒸去乙醇,殘渣加醋酐數滴使溶解,再加態酸1滴,先顯桃紅色,繼轉紫紅色,最後呈汙綠色;置紫外燈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檢查甾類)2.取濾液1ml,加1%三氯化鐵溶液1滴,顯墨綠色。(檢查酚性化合物)
【性味】味苦;澀;性涼
【歸經】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主濕熱泄瀉;痢疾;濕疹;瘡癤腫毒;風火牙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含漱。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風火牙痛,痢疾,皮膚濕疹。
2、[《中醫雜誌》(6):32,1966]:治發燒和水瀉。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