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HónɡGēn
【別名】小獨腳蓮、長蟲包谷、見血飛
【來源】天南星科天南星屬植物紅根南星ArisaemacalcareumH.Li,以根狀莖入藥。全年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幹。
【性味】辛,寒。有劇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止痛。外用治癰瘡腫毒,乳腺炎,腮腺炎,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鮮品適量,搗爛外敷,幹品研粉水調或酒調或幹品磨酒敷患處。
【註意】嚴緊內服和搽有破損的創面。
【備註】(1)本品有劇毒,嚴緊內服和搽有破損的創面。若誤服中毒,按一般中毒處理,也可加用生姜、甘草、防風各5錢,水煎服,可解毒。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紅根《*辭典》
【出處】《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HónɡGēn
【別名】長蟲包谷、小獨腳蓮、見血飛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紅根的塊莖。全年可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宿根草本,高0.5~1.2米。塊莖肥大,圓柱形或圓錐形,外皮有環紋,內深紫褐色,有粗須根。莖直立,祖而光滑,有的帶粉紅色,多紫褐或黃綠色花斑紋,形如蛇,基部苞鞘宿存;莖上生短鞘和2(或1)枚有長柄的復葉;復葉有3小葉,小葉長7~26厘米,寬4~17厘米,橢圓形或卵形,基部對稱或歪斜,先端短尖或漸尖,葉背中脈用脈凸起,全緣淺波狀或有小點狀淺齒。內藏的淡黃色肉穗花序頂生,花細密,穗有延長的很多各式線狀附屬體伸出;佛焰苞綠色有紋飾,下部合生,上部擴展波狀漸尾尖,長5~10厘米。果穗如玉米棒狀,長7~15厘米,漿果如玉米子大,先綠色,後漸變為紅色。
【生境分布】生於潮濕陰暗的石灰山密林、灌木叢及箐溝。分布雲南等地。
【性味】辛麻,寒,劇毒。
【功能主治】清熱消炎,拔膿。治療瘡,癰疽,無名腫毒,腮腺炎,乳癰。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註意】皮膚破潰者忌用。
【摘錄】《*辭典》
紅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雲南中草藥》
【拼音名】HónɡGēn
【英文名】RedrootArisaema
【別名】山半夏、小獨腳蓮、見血飛、山磨芋、野磨芋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天南星科植物紅根南星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aemacalcareumH.Li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洗凈,鮮用或切片曬幹。
【原形態】紅根,多年生草本。根莖圓柱形或圓錐形,直立,斜伸或橫定,長2-5cm,直徑1-2cm,黑褐色。鱗葉人膜質,被外形。葉柄長30-80cm,紫綠色,具淡綠色斑塊,下部寬鞘狀,鞘先端鈍圓,抱持花序柄;葉片3全裂。花雌雄異株。雄株:花序柄長於葉柄;佛焰苞淡綠色,管狀圓柱形,長約5cm,直徑1.5cm,喉部民寬耳;檐部長約9cm,長圓披針形,寬約4.5cm;肉穗花序長3.5cm,粗5mm,雄花有雄蕊5,無柄,藥室卵圓形,外向縱裂不達基部,裂縫長圓形;附屬器線形,纖細無柄,伸出喉外彎曲上升,長7cm,下部具長約5mm的鉤狀中性花,中上部具2-3cm的線形中性花,最上都具長達5cm的線形中性花。雌株:花序柄長30-50cm;佛焰苞淡綠色具白色細條紋,管部圓柱形,長約3cm,直徑1.5-1.8cm,喉部無耳;檐部長約8cm,直立,下部展平寬4-5cm,上部長漸尖,並具長約2cm的尾尖;雌花序長2.2Cm,粗1.5cm(具幼果),短圓錐形;於房倒圓錐形。種手黃綠色,長5mm,直徑4mm;附屬器長圓錐形,長3-5.5cm,粗2-3mm,向上漸細狹,淡綠色,下半部布以長3-8(-10)mm的鉆形及線形小性花,下彎或直伸。花期5-6月,果期9-10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0-1600m的石灰巖山常綠闊葉林或灌叢內。
資源分布:分布於雲南東南部。
【性味】味辛;性寒;大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主癰疽;疔瘡;無名腫毒;痄腮;乳癰;毒7蛇咬傷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泡酒搽;或研末調敷。
【註意】本品居毒;不可內服。皮膚破潰者忌外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