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紅綿藤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ónɡMiánTénɡ

【來源】薔薇科紅綿藤Rubusrufo-lanatusH.T.Chang,以葉入藥。

【生境分布】廣東。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主治內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幹葉研粉和煎劑入藥均可。

【備註】制劑“止血靈註射液”適用於各種外科手術及外傷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系統出血及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紅綿藤《*辭典》

【出處】《中草藥通訊》4:41,1972

【拼音名】HónɡMiánTénɡ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紅綿藤的葉、枝。

【原形態】常綠攀援性灌木。易生不定根。枝和葉柄均密被極貼伏之鐵銹色棉毛。枝具小刺或近無刺。葉通常呈披針狀橢圓形,長8~1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邊緣為不大規則的全緣或3~5淺裂,有鋸齒,上面光滑呈深綠色,下面密被貼伏之鐵銹色棉毛;托葉掌狀全裂為4~6條線。傘房花序腋生,花白色;花萼反卷;雄蕊2~3列,花藥有束狀長毛。果扁圓形,熟時紅色。花期春末。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上。分布我國南部。

【功能主治】治外科手術及外傷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出血,泌尿系統出血,婦科出血以及血液病引起的出血。

【用法用量】用註射液直接滴於傷口,或濕敷,或肌註。

【臨床應用】止血:取紅綿藤幹葉6斤制成註射液3000毫升,分裝每支2毫升。一般每日肌註1支,對外科手術及外傷出血可用註射液直接滴於傷口,或用消毒紗布浸藥液外敷止血。共治療各種外科手術及外傷性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泌尿系出血、血液病引起的出血計77例,結果顯效53例,有效22例,無效2例。以註射液滴於傷口或外敷止血,奏效迅速,止血最短時間為1分鐘,用藥後在出血部位明顯出現凝塊;對傷口及創面(包括腹腔內手術創面)均無刺激作用,並能加速傷口愈合。未見任何副作用。此外,紅綿藤經提取後,還可制成外用止血水、止血沖劑、止血糖漿、止血海綿等多種劑型。

【摘錄】《*辭典》

紅綿藤《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中草藥通訊》。

【拼音名】HónɡMiánTénɡ

【英文名】HastateleafRaspberry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戟葉懸鉤子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ushastifoliusLévl.etVant.[Rubusrufo-lanatusChangH.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戟葉懸鉤子常綠攀援灌木,長達12m,主幹直徑4-6cm。枝圓柱形,灰褐色,長鞭狀,枝頂端落地常生不定根,小枝密被灰白色絨毛,疏生短小皮刺。單葉,近革質;葉柄長2-5cm,密被絨毛;托葉離生,掌狀分裂幾達基部;葉片長圓披針形,長6-12cm,寬2.5-4cm,頂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無毛,深綠色,下面密被紅棕色絨毛,邊緣具細小鋸齒,或近基部有2淺裂片,側脈5-8對。花白色,3-8朵成傘房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直徑1.5cm;花萼外密被紅棕色絹狀長柔毛,內面紫紅色;花瓣倒卵形,與萼片近等長;雄蕊多數,排成2-3列,花藥淡黃色,背部稍具絹狀長柔毛;雌蕊多數,花柱疏生絹狀長柔毛。果實扁圓形,直徑1-1.2cm,紅色,熟透時變紫黑色。花期3-5月,果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1500m的山坡陰濕處及溝谷土質較疏松肥沃的黃壤疏林內或溪澗兩旁的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湖南、江西、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澀;平

【歸經】胃;膀胱;肺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血。主吐血,咯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手術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制成糖漿。外用:適量,搗敷;或制成藥液濕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紅綿藤相關圖片

紅綿藤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紅門蘭  下一个:紅母雞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