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白鷴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BáiXián

【別名】鵯雉(《爾雅》),白鵯、白雉(《爾雅》郭璞註),越禽(《動物學大辭典》),銀雞(《脊椎動物分類學》),銀雉(《中國動物圖譜·鳥類》)。

【來源】為雉科動物白鷴的肉。

【原形態】體長約110厘米。頭頂具有輝藍黑色的長冠,頭的裸出部分赤紅色。嘴短而堅,淺綠色。虹膜棕褐色。雄者上體與兩翼均白色,並滿布"V"字狀黑紋,在後頸者甚細,在翼上者特別顯著。尾甚長;中央尾羽幾純白,僅於外羽基郎雜以不連續的波狀黑紋;外側尾羽的黑紋遍布於外羽全部,且於外側尾羽漸伸於內羽;下體全部呈輝藍黑色。腳赤紅色,4趾,爪短而鈍。雌者上體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欖棕色,羽幹較淡,背羽邊緣較濃,枕冠近黑;下體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幹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綴以蟲蠹狀暗褐色細斑。

【生境分布】多見於山地竹林中。分布廣西、廣東。

【性味】

①《綱目》:"甘,平,無毒。"

②《醫林纂要》:"甘酸,平。"

【功能主治】

①汪穎《食物本草》:"補中解毒。"

②《醫林纂要》:"補中益肺。"

【摘錄】《*辭典》

白鷴《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BáiXián

【英文名】silverpheasant

【別名】白鵫、白翰、鵫雉、雗雉、白雗、白雗、白雉、文雗、越禽、銀雞、銀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雉科動物白鷴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ophuranycthemera(Linnaeus)

【原形態】白鷴,中型禽類。體長約110cm。頭頂具有輝藍黑色的長冠,頭的裸出部分赤紅色,嘴短而堅,淺綠色。雄者上體與兩翼均白色,並滿布“V”字狀黑紋,在後頸至翼上漸漸變粗而顯著。尾甚長,中央尾羽純白色,僅於外翈基部雜以不連續的波狀黑紋;外側尾羽的黑紋遍布於外翈全部,且於外側尾羽漸伸於內翈;下體全部呈輝藍黑色。腳赤紅色,4趾,爪短而鈍。雌者上體及翼和尾的表面概呈橄欖棕色,羽幹較淡,背羽邊緣較濃,枕冠近黑;下體灰褐沾棕;除下腹中央外,羽幹均白色;自下胸以次,各羽均綴以毛蟲狀暗褐色細斑。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多見於山地竹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廣西、廣東。

【化學成份】肉含蛋白質(protein),肽類(petides),脂類(lipid)。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脾;肺經

【功能主治】補氣;健脾;益肺。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後飽脹;大便溏泄;虛勞發熱;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水煮,50-100g,食肉飲汁。

【各家論述】

1.汪穎《食物本草》:補中解毒。

2.《醫林纂要》:補中益肺。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白鷴相關圖片

白鷴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白鮮皮  下一个:白莧>>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