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JīnBèiPíPáYè
【別名】光背杜鵑、野枇杷(《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隴蜀杜鵑的葉。全年可采,刷去葉背絨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原形態】常綠灌木,高達3米。幼枝黃色,無毛。葉簇生枝頂,革質,寬卵形或倒卵形,長5~10厘米,先端尖或突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上面光滑,葉脈凹入,下面密被黃褐色絨毛,以後漸落;葉柄淡黃色,無毛,長1~2厘米。傘房狀總狀花序頂生,有花10余朵;花白色至粉紅色;花萼短,無毛,有半圓形齒;花冠鐘形,裂片5,圓形而有缺刻;雄蕊10;子房有粉狀毛。蒴果圓柱形,長約1.2厘米,具8個槽,無毛,花柱宿存。花期5~6月。
【生境分布】多生於高山陰坡。分布陜西、甘肅、四川、青海等地。
【性味】
①《陜西中草藥》:"辛苦,平。"
②《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辛苦,平,有毒。"
【功能主治】《陜西中草藥》:"清肺瀉火,止咳化痰。治咳嗽,痰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分;或代茶飲。
【註意】《陜西中草藥》:"金背枇杷葉反芋兒七,葉背絨毛有毒,內服刷去。"
【附方】
①治痰喘:金背枇杷葉二錢,追風七三錢,竹根七二錢,盤龍七二錢,伸筋草二錢,木通一錢。水煎服。(《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
②治老年慢性氣管炎:光背杜鵑葉三錢,蒲公英、黃芪各二錢。制成100毫升水煎劑,分三次一天服完。十天為一療程。(《防治老年慢性氣管炎藥用植物資料》)
【摘錄】《*辭典》
金背枇杷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誌》。
【拼音名】JīnBèiPíPá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隴蜀杜鵑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hododendronprzewalskiiMaxim.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采後刷去葉背面的絨毛,切絲生用或密炙用。
【原形態】黃連花,多年生草本,株高40-80cm。具機走的根莖。莖直立,粗壯,下部無毛,上部被褐色短腺毛,不分枝或有少數分枝。葉對生,或3-4枚輪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4-12cm,寬5-40mm,先端銳尖至漸尖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900-4000m的高山陰坡混交林中,也有單獨成林的。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甘肅、青海、四川。
【性狀】葉中含有效成分總黃酮(flavones),杜鵑花毒素(rhodotoxin),鞣質含量為8.31%-10.80%,2-5月較高;杜鵑花毒素含量為0.06%-0.1%,3-6月較高;黃酮含量為2.10%-2.64%,6-9月較高[1]。
【藥理作用】試管法抗菌實驗表明,同屬植物太白杜鵑葉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的抗菌效價為64,對痢疾桿菌、大腸桿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
【炮制】刷去葉背絨毛,切絲生用或蜜炙用。
【性味】辛;苦;性涼;有毒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化痰。主咳嗽氣喘;痰多色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6g;或代茶飲。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陜西中草藥》:清肺瀉火,止咳化痰。治咳嗽,痰喘。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