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浙江天舢藥植誌》
【拼音名】JīnJīWěiBɑCǎoGēn
【來源】為金星蕨科植物針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根莖。
【原形態】
①針毛蕨又名:金雞尾巴草。
多年生草本,高80~150厘米。根莖短而斜上。葉近簇生;葉柄粗壯,長40~60厘米,黃綠色。基部疏被鱗片;葉片長橢圓狀卵形,3回羽狀分裂,長50~100厘米,寬30~40厘米,先端長尖;羽片12~13對,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5~8(~10)厘米,具短柄;小羽片狹披針形至長矩圓形,基部截形至楔形,常下延作狹翼狀,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長4~8毫米,寬1~2毫米,先端圓,幾全緣;草質,鮮綠色,沿葉脈多少有毛,下面脈上有極少長毛。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上有1~2個;囊群蓋圓腎形,在淺彎缺處著生,無毛。孢子期6~11月。
生於山谷陰處或山坡潮濕的林下。分布長江中下遊及福建、貴州、河南南部。
變種植物稀毛針毛蕨亦同等入藥。
②延羽卵果蕨,又名:小葉金雞尾巴草、延羽針毛蕨。
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以上。根莖短,直立,密被金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15厘米,褐色,與中軸均被鱗片,鱗片直立,長2~4毫米;葉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1回羽狀分裂,羽片披針形,長4~6厘米,寬7~25毫米,長漸尖,中裂至深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鈍,全緣;下部的羽片漸短,相鄰兩羽片的基部有耳狀的小裂片連接,使中軸呈特有的翼狀;羽軸具狹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群多少為圓形,中雜以硬毛,著生於小裂片背面中肋與葉緣之間,每裂片1~6個,無囊群蓋。孢子期5~6月。
生於溪邊陰濕的巖石旁。分布長江流域中下遊,北到河南和陜西南部,南至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功能主治】治水濕膨脹,癤毒。
【附方】
①治水濕膨脹:鮮金雞尾巴草根三兩,醉魚草、羊蹄各一兩。水煎沖適量燒酒,早晚空腹服。
②治癤毒潰爛、久不收口:鮮金雞尾巴草根加白糖搗爛敷患處。每日二次。
【摘錄】《*辭典》
金雞尾巴草根《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拼音名】JīnJīWěiBɑCǎoGēn
【英文名】Few-veinMaidenFern
【別名】光葉金星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針毛蕨或延羽卵果蕨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acrothelypterisoligophlebia(Bak.)Ching[NephrodiumoligophlebiaBak.;Thelyterisoligophlebia(Bak.)Ching];Phegopterisdecursive-pinnataFee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
1.針毛蕨,多年生草本,高80-150cm。根莖短而斜上。葉近簇生;葉柄粗壯,長40-60cm,黃綠色,基部疏被鱗片;葉片長橢圓狀卵形,3回羽狀分裂,長50-100cm,寬30-40cm,先端長尖;羽片12-13對,披針形,長12-20cm,寬5-8(-10)cm,具短柄;小羽片狹披針形至長矩圓形,基部截形至楔形,常下延作狹翼狀,無柄或有短柄,羽狀深裂,裂片長4-8mm,寬1-2mm,先端圓,幾全緣:草質,鮮綠色,沿葉脈多少有毛,下面脈上有極少長毛。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上有1-2個;囊群蓋圓腎形,在淺彎缺處著生,無毛。孢子期6-11月。
2.延羽卵果蕨,多年生草本,高達50cm以上。根莖短,直立,密被金褐色線狀披針形鱗片。葉叢生;葉柄長5-15cm,褐色,與中軸均被鱗片,鱗片直立,長2-4mm;葉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漸狹,1回羽狀分裂,羽片披針形,長4-6cm,寬7-25mm,長漸尖,中裂至深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鈍,全緣;下部的羽片漸短,相鄰兩羽片的基部有耳狀的小裂片連接,使中軸呈特有的翼狀;羽軸具狹披針形鱗片。孢子囊群多少為圓形,中雜以硬毛,著生於小裂片背面中肋與葉緣之間,每裂片1-6個,無囊群蓋。孢子期5-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針毛蕨生於山谷陰處或山坡潮濕的林下。
2.延羽卵果蕨生於溪邊陰濕的巖石旁。
資源分布:1.針毛蕨分布於華東(山東除外)、中南及貴州、雲南等地。
2.延羽卵果蕨分布長江流域中下遊,北到河南和陜西南部,南至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含麥芽醇(maltol),麥芽醇-3-O-β-D葡萄糖甙(maltol-3-O-β-D-glucoside),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蕓香糖甙(kaempferol3-O-β-rutinoside),蕓香甙(rutin),7-羥基4-異丙基-6-甲基香豆精(7-hydroxy-4-isopropyl-6-methycoumarin),7-羥基-4-異丙基-3-甲氧基-6-甲基香豆精(7-hydroxy-4-ispropyl-3-methoxy-6-methylcomarin)。
【性味】微苦;平
【歸經】心;膀胱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清熱解毒;止血;殺蟲。主水腫;瘡癤;燙火傷;外傷出血;蛔蟲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研末或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