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苦竹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KǔZhúYè

【來源】禾本科苦竹屬植物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以嫩葉入藥。全年可采,摘下嫩葉曬幹。

【性味】甘、淡,寒。

【功能主治】清熱除煩,解渴,利尿。用於發熱煩躁口渴,口舌生瘡,尿少色黃。

【用法用量】1~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苦竹葉《*辭典》

【出處】《本草經集註》

【拼音名】KǔZhúYè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夏、秋采摘,曬幹。

【原形態】

苦竹,又名:傘柄竹。

稈直立,高可達4米,圓筒形,直徑約15毫米,稈幼時有白粉,尤以籜環下為甚。籜環上常有褐色的籜鞘殘留物;稈環不甚突起。籜鞘紙革質,細長三角形,枯黃色,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籜耳細小,有直立棕色繸毛數枚;籜舌截平頭,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長4~11厘米,寬3~5毫米,幼時綠色,多脈。主稈每節分枝3~6枝,有葉小枝1~3枚生於1節,頂端著生2~4葉。葉鞘幹草色,線狀披針形;葉舌截平。葉片披針形,長8~20厘米,寬10~28毫米,下面有微毛,次脈4~8對,小橫脈呈方格形,邊緣有細鋸齒;葉柄長2~7毫米。花枝基部為苞片所包圍,其上著生總狀花序;小穗含花8~12朵,綠色;顆3~5枚;外稃卵狀披鉗形,長8~11毫米,具縱脈及小橫脈,先端尖銳,無毛或上部邊緣有毛,內稃與外稃等長或較長,脊與頂端均有纖毛;鱗被3枚,卵形;雄蕊3,花藥黃色;子房狹窄,無毛,頂端分裂為3花柱,柱頭羽毛狀。花期4~5月。筍期5~6月。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山坡或平原。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等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我國南方各地均產,主產浙江、江蘇、江西等地。

【性狀】幹燥葉多呈細長卷筒狀。展開後,葉片為披針形,長6~12厘米,寬10~15毫米。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毫米。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租糙有毛,主脈較租,兩側細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以葉嫩色綠,卷成筒狀者為佳。

【性味】《日華子本草》:"味苦,冷,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明目,利竅,解毒,殺蟲。治消渴,煩熱不眠,目痛,口瘡,失音,湯火傷。

①《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②《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③《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④《綱目》:"殺蟲。"

⑤《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煆(末敷)湯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燒存性研末塗敷。

【附方】

①治卒失聲,聲噎不出:濃煮苦竹葉服之。(《補缺肘後方》)

②治小兒頭瘡、耳上生瘡:竹葉燒末和豬脂塗上。又以雞子白敷之亦妙。(《子母秘錄》)

③治卒得惡瘡不識者:苦竹葉燒和雞子黃敷。(《孫真人食忌》)

【摘錄】《*辭典》

苦竹葉《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註》。

《本草圖經》:蓳竹、淡竹、苦竹,《本經》並不載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竹之類甚多,而入藥者惟此三種,人多不能盡別。苦竹有白有紫,亦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種出江、浙,近地亦時有,肉厚而葉長闊,筍微有苦味,俗呼甜苦筍,食品所最貴者,亦不聞入藥用。

【拼音名】KǔZhúYè

【英文名】BitterBambooLeaf,LeafofBitterBamboo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ArundinariaamaraKe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摘,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苦竹植株呈小喬木或灌木狀。竿直立,高3-5m,粗1.5-2cm,竿壁厚約6mm。幼竿淡綠色,具白粉,老時綠黃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叢生,圓筒形,竿環很隆起;每節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側的節間下部1/4處稍平,鞘環有1圈褐色籜鞘基部殘留物,籜鞘厚紙質和革質,綠色,無或有細小的紫色斑點,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與竿相連處較密,內面光滑而有光澤,邊緣密被金黃色的纖毛;籜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籜舌截平,長1-2mm,邊緣密生纖毛;籜葉細長披針形,幼時綠色,多脈,無顯著的中脈;葉鞘無毛,有橫脈;葉舌質堅硬,截平,長0.5-2mm:葉片披針形,長8-20cm,寬5-28cm,質堅韌,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有微毛,尤以基部為甚;葉柄長2-7mm。花枝基部有蒼片,花序分技與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狀曲折,小穗綠色,小穗有8-12,小花,長4-6cm,綠色或淡紫色,小穗軸間長4-5mm,在杯狀頂端有纖毛;穎3-5,有銳尖頭,邊緣有纖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質,有橫脈,邊緣粗糙,內稃背部2脊間有溝紋,鱗被3,後方1片長於前方2片;雄蕊3,有細長而互相分離的花絲,花藥黃色,藥隔不伸出;花柱1,柱頭3,羽毛狀。穎果長圓形。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或平原,多為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幹燥葉多呈細長卷筒狀。展開後葉片為披針形,長6-12cm,寬10-15mm。先端尖銳,基部圓形,葉柄長6-10mm,上面灰綠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脈較粗,兩側脈8-16條。邊緣的一側有細鋸齒。質脆而有彈性。氣弱,味微苦。

【性味】苦;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熱病煩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瘡;目痛;失音;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療口瘡,目痛,明目,利九竅。

2.《食療本草》:主口瘡,目熱,瘖啞。

3.《日華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煩熱發汗,治中風失音。

4.《本草綱目》:殺蟲。

5.《分類草藥性》:治煩熱,解毒,退小兒潮熱,煆(末敷)湯火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苦竹葉相關圖片

苦竹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苦竹筍  下一个:庫頁懸鉤子>>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