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叢枝蓼功效和作用

【出處】《全展選編·內科》

【拼音名】CónɡZhīLiǎo

【別名】水紅辣蓼、辣蓼(《全展選編·傳染病》)。

【來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原形態】

叢枝蓼,又名:簇蓼。

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厘米。近基部多分枝,無中央莖的區別。單葉,互生,通常卵形,有時呈披針形,兩端狹尖,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在葉緣和中脈上經常有小刺狀毛;托鞘有緣毛。穗狀花序,通常頂生或腋生,花穗細弱,具稀疏的小花,生在下部的間斷不連;花被粉紅色或白色;苞片漏鬥狀,綠色,無毛,通常具粉紅色的邊緣,上有緣毛。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而光亮,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於溪邊或陰濕處。分布我國南北各地。

【功能主治】治腹痛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用)。

【附方】治急性胃腸炎:鮮吹風散(木蘭科植物異形南五珠子藤)三十公斤,辣蓼草五公斤,加水至一百二十六公斤,煎熬濃縮至四十二公斤,加2%尼泊金作防腐劑。每服10~20毫升,每日取三至四次,兒童減半。(《全展選編·內科》)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用100%辣蓼煎劑,成人每次60毫升,日服3次;小兒按體重服10~30毫升,每日3次。待體溫下降至正常,臨床癥狀消失後再續服2~3天停藥。一般7天為一療程。治療54例,其中成人32例,小兒22例。成人組體溫下降主正常所需時間最短30小時,最長4天;小兒組體溫平均在36小時左右下降至正常。各種癥狀消失的平均時間,成人組為3天,小兒組為2.5天;大便性狀的改善較臨床癥狀為晚,在體溫下降及其他癥狀消失後,稀便仍可持續2~3天。全組病例大便培養陽性者共20例(其中弗氏桿菌18例,宋氏桿菌2例),治療後復查全部陰性,轉陰時間平均4~5天。成人32例全部治愈,無1例復發。小兒18例痊愈,4例顯著好轉。

【摘錄】《*辭典》

叢枝蓼《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全展選編·內科》

【拼音名】CónɡZhīLiǎo

【別名】辣蓼、蓼辣草、簇蓼、辣蓼草、水紅辣蓼、小辣蓼、紅桿辣子、野辣子棵、白辣蓼草、鉆之連、辣蓼、水紅花蓼、野紅辣蓼、家馬蓼、小紅辣蓼、旱辣寥、水紅花、叢生蓼、馬辣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叢枝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caespitosumBl.

采收和儲藏:7-9月花期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平臥或斜生草本,高30-60cm。叢生。單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有緣毛;葉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寬披針形,長4-9cm,寬1.5-3cm,兩端漸尖,兩面無毛或有短柔毛,在葉緣及中脈上常有小刺尖毛。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穗纖細,具稀疏的小花;苞片漏鬥狀,無毛,常具粉紅色,邊緣有緣毛;花被5深裂,粉紅色或白色。瘦果卵形,有3棱,黑色,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溪邊或陰濕地處。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性狀】性狀鑒別莖技圓柱形,基部多分枝,棕褐色至紅褐色,節部稍膨大,無毛,斷面中空。葉片皺縮,卷曲,易破碎,展平後卵形、卵狀披針形,長4-9cm,寬1.5-3cm,先端急狹而成尾狀,基部狹楔形,兩面及葉緣有伏毛,或僅沿脈疏生伏毛,淡綠色至褐棕色,草質;托葉鞘短筒狀,疏生優毛,先端截形,有長睫毛。花序穗狀,單生,或2-3個集生,花穗細弱,花簇稀疏間斷;花被粉紅色。瘦果三棱形,黑色有光澤,包於宿存花被內。氣微,味微澀。

【性味】辛;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健脾消疳;活血調經;解毒消腫。主泄瀉;痢疾;疳疾;月經不調;濕疹;腳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9。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叢枝蓼相關圖片

叢枝蓼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叢毛榕根  下一个:粗榧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