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李根皮功效和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LǐGēnPí

【別名】甘李根白皮(《金匱要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根皮的韌皮部。

【性味】

苦鹹,寒。

①《別錄》:"大寒。"

②《藥性論》:"味鹹。"

③《日華於本草》:"涼,無毒。"

④《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澀。"

【歸經】《長沙藥解》:"入足厥陰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下氣。治消渴心煩,奔豚氣逆,帶下,齒痛。

①《吳普本草》:"治瘡。"

②《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③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

④《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⑤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⑥《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含漱或磨汁塗。

【附方】

①治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葛五兩,芍藥二兩,生姜四兩,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金匱要略》奔豚湯)

②治咽喉卒塞:以皂角末吹鼻取嚏,仍以李樹近根皮,磨水塗喉外。(《菽園雜記》)

【摘錄】《*辭典》

李根皮《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LǐGēnPí

【英文名】Root-barkofJapanesePlum

【別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runussalicinaLindl.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挖。

【原形態】李喬木,高達9-12m。樹皮灰褐色,粗糙;小枝無毛,紫褐色,有光澤。葉柄近頂端有2-3腺體;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倒卵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密淺圓鈍重鋸齒。花兩性;通常3朵簇生;萼筒杯狀,萼片及花瓣均為5;花瓣白色,雄蕊多數;排成不規則2輪;雄蕊1,柱頭盤狀,心皮1,與萼筒分離。核果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5cm,栽培品種可達7cm,先端常稍急尖,基部凹陷,綠、黃或帶紫紅色,有光澤,被蠟粉:核卵圓形或長圓形,有細皺紋。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2600m的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

資源分布:除內蒙古、新疆、西藏外,全國各地多有分布和栽培。

【性狀】根皮呈卷曲筒狀,槽狀或不規則塊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0.2-0.5cm。外表面灰褐色或黑褐色栓皮;內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體輕,質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氣微,味苦而澀。

【性味】苦;鹹;寒;無毒

【歸經】肝;脾;心經

【功能主治】降逆,燥濕,清熱解毒。主氣逆奔豚,濕熱痢疾,赤白帶下,消渴,腳氣,丹毒瘡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煎汁含漱或磨汁塗。

【各家論述】

1.《吳普本草》:治瘡。

2.《名醫別錄》:主消渴,止心煩、逆奔氣。

3.陶弘景:水煎含之,療齒痛。

4.《藥性論》:治腳下氣,主熱毒,煩躁。

5.孟詵:主女人卒赤白下。

6.《長沙藥解》: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

7.《本草綱目》:李根白皮刮去皺皮,炙黃入藥用。《別錄》不言用何等李根,亦不言其味,但《藥性論》雲入藥用苦李根皮,味鹹,而張仲景治奔豚氣奔豚湯中用甘李根白皮,則甘、苦二種皆可用歟?。

8.《本經逢原》:《藥性論》雲入藥用苦李根皮,而仲景治奔豚氣責豚湯用甘李根白皮,時珍疑為二種,不知仲景言甘,是言李之甘,《藥性》言苦,是言根之苦,但宜用紫李根皮則入厥陰血分,若黃李根則入陽明氣分矣。《別錄》治消渴奔豚,大明治赤白痢下,《千金》燒存性敷小兒丹毒,甄權治消渴腳氣,孟詵治赤白帶下,皆取苦鹹降逆氣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李根皮相關圖片

李根皮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李根  下一个:李核仁>>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