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綠礬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ǜFán

【別名】青礬、皂礬、絳礬、濫礬、水綠礬

【來源】為含硫酸亞鐵礦石或化學制品。

【性狀】為類方形之結晶體組成不規則的團塊,或為柱狀結晶體,呈淡綠色,其中雜有部分褐色斑點,遇空氣日久變為淡黃色或生黃色的銹粉。內面晶體多排列成柱形,透明或微透明,具玻璃光澤。質較硬脆,易砸碎,入水易溶化,有鐵銹氣。

【炮制】挖出礦石,打碎,加水加熱溶化,繼續加熱蒸發部分水份,放冷待自然結晶,取出結晶塊即得。

【性味】酸,寒。

【功能主治】除濕,解毒,收斂,止血。用於黃疸,貧血,胃腸出血;外用治濕疹疥癬,口瘡。

【用法用量】0.5~1.5錢。外用適量,多入丸散劑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綠礬《*辭典》

【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LǜFán

【別名】青礬(《唐本草》),皂莢礬(劉禹錫《傳信方》),皂礬(《普濟方》)。

【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水綠礬的礦石或化學合成品。采得後,除去雜質。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

【原形態】單斜晶系。晶體短柱狀,但不多見。通常為毛發狀、纖維狀、鐘乳狀、雪花狀及土狀等。顏色為各種不同之綠色。條痕白色。光澤呈玻璃狀。透明至微透明,斷口呈貝殼狀。硬度2。比重1.8~1.9。性脆。常產於氧化帶以下富含黃鐵礦半分解礦石的裂隙中。

【生境分布】產山東、湖南、甘肅、新疆、陜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狀】為棱柱狀結晶或顆粒,半透明,顯各種不同綠色。質較堅硬而脆。無臭,味澀而甜。以綠色、無雜質者為佳。易溶於水,不溶於酒精。在幹燥空氣中即風化。在濕空氣中迅速氧化,表面生成黃棕色的堿式硫酸鐵。紅灼則分解,放出無水亞硫酸及無水硫酸氣體而殘留氧化鐵。本品的水溶液顯亞鐵鹽與硫酸鹽的各種特殊反應。

【化學成份】天然綠礬主要含硫酸亞鐵,因產地不同,常含或多或少的銅、鋁、鎂、鋅等夾雜物。

【炮制】煆綠礬(又名:絳礬、礬紅):將綠礬和米醋同放在砂鍋內,蓋好,放炭爐上燒煆,待綠礬溶化時,即用竹片攪拌均勻,使礬、醋充分混和,然後加熱再煆,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冷。(每煆綠礬100斤,用米醋20斤)

【性味】

酸澀,涼。

①《日華子本草》:"涼,無毒。"

②《品匯精要》:"味酸,性寒,無毒。"

③《本草再新》:"味酸而澀,性涼,有毒。"

【歸經】

①《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

②《本草求真》:"入脾、肝。"

【功能主治】

燥濕化痰,消積殺蟲,止血補血,解毒斂瘡。治黃腫脹滿,疳積久痢,腸風便血,血虛萎黃,濕瘡疥癬,喉痹口瘡,爛弦風眼。

①《唐本草》:"療疳及諸瘡。"

②《日華子本草》:"治喉痹,鐘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和服,療腸風瀉血。"

③《醫學入門》:"消水腫黃疸,小兒疳積,治甲疽腫痛出水。"

④《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⑤《現代實用中藥》:"用其小量,能補血,用於貧血及萎黃病,並治胃腸出血,配合他藥為丸劑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劑。外用,火煆透,治結膜炎,白癬,膿皰疹,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斂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5錢。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為溶液塗洗。

【註意】

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①《綱目》:"畏醋。"

②《本草經疏》:"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多用。"

【附方】

①治黃腫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了再發難治。(《醫學正傳》綠礬丸)

②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煆赤,米醋拌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姜湯下。(《救急方》)

③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米醋四兩,黑豆四兩,米飯適量。先將青礬放新瓦上煆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煆至幹透,取出秤取四兩,研細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粉,與青礬混合拌勻,用米飯搗和搓成丸子如黃豆大,焙幹。成人每次服六至八分,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次,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天後再服。以十至二十天為一療程。服藥期忌飲茶。(《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小兒疳疾有蟲,愛食泥土:綠礬為末,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小兒L衛生總微論方》綠礬丸)

⑤治大人小兒赤白痢,腸滑不止:綠礬、白礬、石灰、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赤石脂、縮砂仁各半兩。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錢匕,小兒半錢匕或一字匕,並米飲調下。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聖濟總錄》綠白散)

⑥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火燒一食間,侯冷取出,研細如粉,更用白鹽一兩,硫黃一兩合研,再入瓶內,準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一兩,都研令勻,用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聖惠方》綠礬丸)

⑦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一兩(燒赤),釜底墨一兩,烏賊魚骨一兩(炙黃)。上藥細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聖惠方》綠礬丸)

⑧治耳生攔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煆研,香油調敷之。(《摘元方》)

⑨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為末。先以鹽湯洗瘡拭幹,用散敷瘡上,惟多為佳,著藥訖,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即塗少酥令潤,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則洗使凈,其癡幹處不須近,每洗訖,敷藥如初,似急痛即塗酥,五、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擦破敷藥。(《外臺秘要方》)

⑩治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

⑾治疥瘡:綠礬、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腦各七文。上藥用雞子一枚,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同煆成灰,瘡濕者幹摻,幹者萊油調敷。(《良方匯錄))

⑿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研細泡冷開水中,擦洗患處,可止癢、止痛、消炎。(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

⒀治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普濟方》)

⒁治喉痹:取皂莢礬入好米醋,或常用釅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側臥就痛處含之勿咽。(劉禹錫《傳信方》)

⒂治喉風腫閉:皂礬一斤,米醋三斤。拌曬幹,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姜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孫天仁集效方》)

⒃治喉瘡毒盛或有蟲者:雄黃七分,綠礬三分,硼砂(煆)五分。上研極細,吹入,如熱甚用生硼砂。(《萬氏家抄方》綠雄散)

⒄治舌忽硬腫,即時氣絕,名曰痿舌:綠礬不拘多少,於新瓦上煆紅,放地上涼透,研細,將牙刷腳撬開牙關,搽舌上。(《絳囊撮要》綠衣散)

⒅治爛弦風眼:青礬火煆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鈐方》)

⒆治湯火灼傷: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痛即止,腫亦消。(《楊誠經驗方》)

⒇治狐臭:綠礬半生半煆,為細末,入少量輕粉研細,每半錢,浴後以生姜汁調擦,候十分熱痛即止(《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綠礬,酸湧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豐仙傳方》載伐木丸雲,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術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拌曬幹,入瓶火煆。為末,酣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時珍嘗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②《本草經疏》:"綠礬,《本經》主喉痹者,酸湧化涎之功也。蚛牙口瘡,惡瘡疥癬者,燥濕除熱解毒之功也。腸風瀉血者,消散濕熱之後,復有收澀之功也。然而諸治之外,又善消積滯,凡腹中堅,肉積,諸藥不能化者,以礬紅同健脾消食藥為丸,投之輒消。"

③《本經逢原》:"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註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

④《醫林纂要》:"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於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

【臨床應用】治療鉤蟲病:青礬1斤,桐油2兩,混和,放在鍋內用火炒至青礬成醬油色小塊和粉末為止。研粉過100目篩,加少量稀鹽酸,裝入膠囊(每粒0.8克)備用。成人每次2粒(1.6克),每日2次,飯前服,連服5~7天。小孩酌減。服藥期間禁喝茶。妊娠、嚴重胃潰瘍與3月內有嘔血史者禁服。治療35例,服藥1個月後大便沈澱鏡檢1~2次,結果除3例仍為陽性外,其余均轉陰。服藥1、2天內反應較大,如上腹燒灼、惡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等,一般不需處理,2天後自行消失;較嚴重者,采用針刺處理,反應可很快消失。如改為每晚睡前服1.5克,連服10天,則反應較小。

【摘錄】《*辭典》

綠礬《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

1.《唐本草》: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瑠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2.《本草圖經》:礬石,生河西山谷及隴西武都石門,今白礬則晉州慈州無為軍,綠礬則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並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綠礬形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於鐵板上,聚炭,封之囊袋,吹令火熾,其礬即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又有

【拼音名】LǜFán

【英文名】Melanterite

【別名】青礬、皂莢礬、皂礬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水綠礬族礦物水綠礬或其人工制品(絳礬)。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nterite

采收和儲藏:采得後,除去雜質。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采得後,除去雜質。宜密閉貯藏,防止變色或受潮。綠礬經煆制後即成絳礬(又名:礬紅),參見"炮制"項。

【原形態】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晶體為短柱狀、厚板狀、細粒狀或纖維狀,集合體呈粒塊狀、纖維放射狀塊體或皮殼、被膜。呈各種色調的綠色;含銅時呈淺綠藍色(銅綠礬),失水、羥基化或氧化為黃綠、綠黃到金絲雀黃、黃褐、紅褐、褐紅等色(過渡為水綠礬一纖鐵礬即黃礬或局部含褐鐵礦的集合體);完全脫水的純凈綠礬為白色。條痕淺於顏色。新鮮晶體透明,罕見;通常半透明,風化表面不透明。玻璃狀、絲絹狀光澤或為土狀光澤。晶體解理完全,斷口呈貝殼狀;風化者見不到清晰解理。硬度2;失水或羥基化者硬度稍增大;纖維狀、土狀者硬度更低。性脆,易碎。相對密度1.90左右。易溶於水;味覺先澀而後甜。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廣泛分布於幹旱地區,含鐵硫化物礦物(黃鐵礦、磁黃鐵礦等)的風化帶。

資源分布:除古代產區山西、甘肅、安徽、湖北、四川外,陜西、新疆、山東、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均有產出。

【性狀】

性狀鑒別(1)綠礬為柱狀或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藍綠色、綠色;條痕白色。透明至微透明。表面不平坦,粗糙,露值空氣中日久,則變為淡黃色。質硬脆,用指甲可刻劃出痕,易砸碎,斷面具玻璃樣光澤。無臭,味先澀後甜。以色綠、質脆、無雜者為佳。

(2)絳礬為細粒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表面不平坦,有的一面較平整,一面具大小不一的小孔洞。絳紅色、褐紅色或磚紅色;條痕絳紅色或黃紅色。不透明;具土樣光澤。體較輕,質硬脆,但用指甲至小刀可以刻劃出痕。砸碎後,斷面有時可見夾有白色小斑點。氣微,味極澀後微甜。以體輕、色絳紅者為佳。

顯微鑒別(1)綠礬①取本品碎屑少許,水合氯醛裝置,於生物顯微鏡下觀察:無色透明,可見到貝殼狀斷口。②透射偏光鏡下:無色或微帶綠色。折光率:Ng=1.486,Nm=1.478,Np=1.471,低負突起。幹涉色為綠-黃色。斜消光,Ng∧C=43°。正延長符號。二軸晶。正光性。

(2)絳礬透射偏光鏡下:形狀不規則,細粒邊緣呈紅色。小於0.025mm者半透明、高倍鏡下近無色,帶黃色調。正高突起,浸油中檢查不出以上物質的光性特征。

【化學成份】天然綠礬主要含硫酸亞鐵(FeSO4·7H2O)。因產地不同,常含有量比不同的雜質成分如銅、鈣、鎂、鋁、鋅、錳等。煆燒成絳礬則主要為氧化鐵,尚可出現含水不同的硫酸鐵組成。

【鑒別】

綠礬(1)取本品約2g,置閉口試管中,灼燒,管壁有水生成。(檢查結晶水)(2)取本品約0.5g,加水約5ml,使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①取濾液1ml,滴加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深藍色沈澱:分離,沈澱在稀鹽酸中不溶,但加氫氧化鈉試液,即分解成棕色沈澱。(檢查亞鐵鹽)②取濾液1ml,滴加氯化鋇試液,即生成白色沈澱;分離,沈澱在鹽酸或硝酸中均不溶解。(檢查硫酸鹽)⑶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水綠礬為4.90(10),3.78(6),3.23(2);或4.87(5),3.78(6);可含有多種脫水產物:Fe[SO4]·5H2O為5.57(6),3.73(8);Fe[SO4]·4H2O為2.97(7)或2.93(7);Fe[SO4]·H2O為3.12(4),2.52(4)以及Fe[SO4]為5.98(8),4.36(8)或3.56(9),3.41(4)。

絳礬(1)取本品粉末約0.1g,加水約2ml,振搖,再加稀鹽酸約1ml,使其溶解,濾過,濾液近無色。①取濾液1ml,滴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顯藍色沈澱,分離,沈澱不溶解於鹽酸。(檢查鐵鹽)②取濾液1ml,滴加氯化鋇試液,顯白色沈澱,分離,沈澱在鹽酸、硝酸中均不溶。(檢查硫酸鹽)⑵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赤鐵礦3.66(1),2.71(2),2.51(2),2.20(1),1.84(1),1.69(1),1.59(1)。

⑶熱分析曲線特征吸熱145℃(中大),530℃(小),760℃(大)。20-70℃增重1%;70-530℃失重24%,530-770℃失重26%;770℃後分解。在300℃前仍失水20%,在770℃前失去SO2,則證明絳礬尚含大量硫酸鹽。此與X射線分析結果吻合。

【炮制】

煆綠礬(又名:絳礬、礬紅):將綠礬和米醋同放在砂鍋內,蓋好,放炭爐上燒煆,待綠礬溶化時,即用竹片攪拌均勻,使礬、醋充分混和,然後加熱再煆,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冷。(每煆綠礬100斤,用米醋20斤)1.綠礬:《增廣驗方新編》:研末。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碾碎。生品多用於喉瘡、趾甲瘡等。

2.煆綠礬:《瘡瘍經驗全書》:煆通紅,取出放地上,出火毒。《萬病回春》:(綠礬)一斤用瓦一片,兩頭用泥作壩,再用香油制,瓦上焙幹,再著皂綠礬瓦上煆枯去砂為末。《本草述》:入砂鍋內新瓦蓋定鹽泥固濟,煆赤取出。《類證治裁》:面包煆。現行,取凈綠礬,打碎後置適宜的容器內,用無煙武火加熱煆至紅透,取出放涼,研粉。內服多煆用,可用於黃腫脹滿,血虛萎黃,疳積久痢,腸風便血等。

3.醋制綠礬:《集驗方》:用火煆通赤,取出,用釅醋淬過復煆,如此三度,細研。《衛生寶鑒》:砂鍋子木炭燒通赤,用米醋內點之赤紅。《壽世保元》:用醋煮過。《串雅內編》:(綠礬)八兩,用紅醋二茶杯,鍛至紅色,放地上出火毒。《增廣驗方新編》:醋泡曬幹,入瓶內煆存性。現行,3.1.取凈綠礬與醋同放鐵鍋內,置爐火上燒煆,待綠礬熔化時,用竹片攪勻,使礬、醋充分混合,再煆至全部呈絳色為度,取出,放涼,研粉。每綠礬100kg,用醋25kg。

3.2.取凈綠礬,用明煆法煆至紅透,趁熱用醋淬透。每綠礬100kg,用醋30kg。

據研究:分析比較炮制前後的性質和含量變化,結果證明,炮制前鐵含量為20.13%,醋制後含鐵量為24.86%,提高近5%。醋制後加強脆性,質地疏松,而研末制成丸劑,人體易於吸收,增強療效,同時綠礬通過醋制,使其強烈的酸澀之性味大部分消失而減輕對舌喉部粘膜的刺激性。

4.飲片性狀:綠礬為不規則碎塊,淺綠色或黃綠色,半透明,具玻璃光澤。質脆,入水易溶化。有鐵銹氣,味澀。煆綠礬(絳礬)呈粉狀、絳色,味澀。醋制綠礬形如煆綠礬,微具醋氣,味微酸。

貯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幹燥處,防潮,防塵。

【性味】酸;澀;寒;無毒

【歸經】肺;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燥濕殺蟲;補血消積;解毒斂瘡。主血虛萎黃;疳積;腹脹痞滿;腸風便血;瘡瘍潰爛;喉痹口瘡;爛弦風眼;疥癬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2-0.6g。不入湯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或為2%水溶液塗洗。

【註意】

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胃弱者慎服。

1.《綱目》:畏醋。

2.《本草經疏》: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多用。

3.本品多服能引起嘔吐、腹痛、腹瀉、頭暈等不良反應,胃弱及孕婦慎服。內服多用絳礬,對腸胃刺激作用較輕。服藥期間禁飲茶水。

4.《綱目》:畏醋。

5.《本草經疏》:綠礬雖能消肉食堅積,然能令人作瀉,胃弱人不宜用。

6.《玉楸藥解》:未可輕服。

7.《現代實用中藥》:多服有礙胃腸,起消化不良及便秘之弊。生用大量作催吐劑,但易起胃腸炎,宜慎用。

【附方】①治黃腫病:五倍子半斤(炒黑),綠礬四兩(姜汁炒白),針砂四兩(醋炒紅色),神曲半斤(炒微黃色)。上為細末,生姜汁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不能飲酒米飲湯亦可。終身忌食蕎麥面,犯了再發難治。(《醫學正傳》綠礬丸)②治食勞黃病,身目俱黃:青礬,鍋內煆赤,米醋拌為,棗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後姜湯下。(《救急方》)。③治鉤蟲病方:青礬半斤,米醋四兩,黑豆四兩,米飯適量。先將青礬放新瓦上煆為紅色,分兩次淬入米醋,煆至幹透,取出秤取四兩,研細末;另將黑豆炒熟磨成細粉,與青礬服六至八分,兒童酌減,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五至十天。休息數天後再服。以十至二十天為一療程。服藥期忌飲茶。(《湖南家村常用中草藥手冊》)④治小兒疳疾有蟲,愛食泥土:綠礬為末,以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每服五、七丸,米飲下,無時,(《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綠礬丸)⑤治大人小兒赤白痢,腸滑不止:綠礬、白礬、石灰、鉛丹(四味同入罐子內,燒通赤,放冷,研)、龍骨、赤石脂、縮砂仁各半丙。上搗研為散,更合研勻。每服一錢匕,小兒半錢匕或一字匕,並米飲調下。腸滑極有效,作丸服亦得。(《聖濟總錄》綠白散)⑥治積年腸風下血,面色萎黃,下部腫疼,或如鼠奶,或如雞冠,常似蟲咬,癢痛不息:綠礬四兩,搗碎安瓶子內,以瓦子蓋口,用大為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細如粉,更用白鹽一兩,硫黃一兩合研,再入瓶內,準前燒一食間,候冷取出,研令極細,入附末一兩,都研令勻,用粟料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暖生地黃汁下二十丸。(《聖惠方》綠礬丸)⑦治婦人赤白帶下,連年不瘥:綠礬一兩(燒赤),釜底墨一兩,烏賊魚骨一兩(炙黃)。上藥細研為末,以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暖酒下十五丸。(《聖惠方》綠礬丸)⑧治耳生爛瘡:棗子去核,包青礬煆研,香油調敷之。(《摘元方》)⑨治甲疽:綠礬五兩,燒至汁盡,為末。先以鹽湯洗瘡拭幹,用散敷瘡上,惟多為佳,著藥訖,以軟帛緩裹,若患急痛,即塗少酥令潤,每日一遍,鹽湯洗濯,有膿處則洗使凈,其痂幹處不須近,每洗訖,敷藥如初,似急痛即塗酥,五、六日即覺瘡上痂漸剝起,但依前洗敷藥,十日即瘡漸漸總剝痂落,軟處或更生白膿泡,即捺破敷藥。(《外臺秘要方》)⑩治趾甲內生瘡,惡肉突出,久不愈,名臭田螺:皂礬日曬夜露,每以一兩,煎湯浸洗,仍以礬末一兩加雄黃二錢,硫黃一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研勻搽之。(《醫方摘要》)(11)治疥瘡:綠礬、花椒各一文,冰片、樟腦各七文。上藥用雞子一枚,濾去黃存白,將藥納殼中,同煆成灰,瘡濕者幹摻,幹者菜油調敷。(《良方匯錄》)(12)治鉤蟲病初期感染:皂礬適量,研細泡冷開水,擦洗患處,可止癢、止痛、消炎。(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13)治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普濟方》)(14)治喉痹:取皂莢礬入好米醋,或常用釅醋亦通。二物同研,咽之,如苦喉中偏一傍痛,即側臥就痛處含之勿咽。(劉禹錫《傳信方》)(15)治喉風腫閉:皂礬一斤,米醋三斤。拌曬幹,末,吹之,痰涎出盡,用良姜末少許入茶內漱口,咽之。(《孫天仁集效方》)(16)治喉瘡毒盛或有蟲者:雄黃七分,綠礬三分,硼砂(煆)五分。上研極細,吹入,如熱甚用生硼砂。(《萬氏家抄方》綠雄散)(17)治舌忽硬腫,即時氣絕,名曰痿舌:綠礬不拘多少,於新瓦上煆紅,放地上涼透,研細,將牙刷腳撬開牙關,搽舌上。(《絳囊撮要》綠衣散)(18)治爛弦風眼:青礬火煆出毒,細研,泡湯澄清點洗。(《永類鈐方》)(19)治湯火灼傷:皂礬和涼水澆之,其痛即止,腫亦消。(《楊誠經驗方》)(20)治狐臭:綠礬半生半煆,為細末,入少量輕粉研細,每半錢,浴後以生姜汁調擦,候十分熱痛即止。(《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1.《新修本草》:"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2.《本草圖經》:"綠礬出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並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礬。其形色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鐵板上,聚炭封之,礬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盡,去火待冷,取出授為末,則色如黃丹。又有皂莢礬,或雲即綠礬也。"3.《綱目》:"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煆過變赤,則為絳礬。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貨者亦雜以沙土為塊。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③張石頑:"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註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婦人白沃經水不利,子臟堅癖,中有幹血,下白物,用礬石杏仁蜜丸納陰中,日一易之。"(《本經逢原》)④汪級:"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食蠱,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於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醫林纂要·藥性》)1.《新修本草》:其絳礬本來綠色,新出窟未見風者,正如琉璃,陶及今人謂之石膽,燒之赤色,故名絳礬矣。出瓜州。

2.《本草圖經》:綠礬出隰州溫泉縣、池州銅陵縣,並煎礬處出焉,初生皆石也,采得碎之,煎煉乃成礬。其形色似樸消而綠色,取此一物置鐵板上,聚炭封之,礬沸流出,色赤如融金汁者,是真也。看沸定,汁盡,去火待冷,取出授為末,則色如黃丹。又有皂莢礬,或雲即綠礬也。

3.《綱目》:綠礬,晉地、河內、西安、沙州皆出之,狀如焰消。其中揀出深青瑩凈者,即為青礬;煆過變赤,則為絳礬。入圬墁及漆匠家多用之,然貨者亦雜以沙土為塊。昔人往往以青礬為石膽,誤矣。

4.張石頑: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註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婦人白沃經水不利,子臟堅癖,中有幹血,下白物,用礬石杏仁蜜丸納陰中,日一易之。(《本經逢原》)5.汪級: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食蠱,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於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醫林纂要·藥性》)6.《綱目》:綠礬,酸湧澀收,燥濕解毒,化涎之功,與白礬同而力差緩。按《張三豐仙傳方》載伐木丸雲,治脾土衰弱,肝木氣盛,肝乘脾土,病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服此能助土益元。用蒼術二斤,米泔水浸二宿,同黃酒面曲四兩,炒赤色,皂礬一斤,醋攔曬幹,入瓶火煆。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好酒米湯任下,日二、三服。時珍以此方加平胃散,治中滿腹脹,果有效驗。蓋此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既能入血分伐木,又能燥濕化涎,利小便,消食積,故脹滿、黃腫、瘧痢、疳疾方往往用之。其源則自張仲景用礬石、消石治女勞黃疸方中變化而來。

7.《本草經疏》:綠礬,《本經》主喉痹者,酸湧化延之功也。蚛牙口瘡,惡瘡疥癬者,燥濕除熱解毒之功也。腸內瀉血者,消散濕熱之後,復有收澀之功也。然而諸治之外,又善消積滯,凡腹中堅,肉積,諸藥不能化者,以礬紅同健脾消食藥為丸,投之輒消。

8.《本經逢原》:皂礬,專除垢膩,同蒼術,酒曲醋丸,治心腹中滿,或黃腫如土色,甚效。蓋礬色綠、味酸,燒之則赤,用以破血分之瘀積,其效最速。《金匱》治女勞黑疸,消石礬石丸,專取皂礬以破瘀積之血,緣其未經註明,嘗有誤用白礬澀收,殊昧此理。

9.《醫林纂要》:礬紅,功亦略同白礬。色赤入心入血分,治諸血病,從容平緩而有奇功。尤消水腫血脹,治勞疸,合蒼術及神曲用之,治中滿鼓脹,勝於雞矢醴及他攻破之藥。又能斂氣,且不必忌鹽,蓋平肝即以和脾,補心即以生土也。

10.《唐本草》:療疳及諸瘡。

11.《日華子本草》:治喉痹,蚛牙,口瘡及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各服,療腸風瀉血。

12.《醫學入門》:消水腫黃疸,小兒疳積,治甲疽腫痛出水。

13.《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14.《現化實用中藥》:用其小量,能補血,用於貧血及萎黃病,並治胃腸出血,配合他藥為丸劑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劑。外用,火煆透,治結膜炎,白癬,膿皰疹,腋臭等,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斂作用。

【臨床應用】

1.治療鉤蟲病。青礬1斤,桐油2兩,混和,放在鍋內用火炒至青礬成醬油色小塊和粉末為止。研粉過100目篩,加少量稀鹽酸,裝入膠囊(每粒0.8g)備用。成人每次2粒(1.6g),每日2次,飯前服,連服,連服5-7天。小孩酌減。服藥期間禁喝茶。妊娠、嚴重胃潰瘍與3月內有嘔血史者禁服。治療35例,服藥1個月後大便沈澱鏡檢1-2次,結果除3例仍為陽性外,其余均轉陰。服藥1、2天內反應較大,如上腹燒灼、惡心、嘔吐、腹瀉、頭痛頭暈等,一般不需處理,2天後自行消失;較嚴重者,采用針刺處理,反應可很快消失。如改為每晚睡前服1.5g,連服10天,則反應較小。

1.1.生血片:綠礬480g,紫河車252g,阿膠96g,肉桂72g,海螵蛸72g。取紫河車、肉桂、海螵蛸用水洗凈,烘幹,粉碎成細粉,與已過篩的綠礬、澱粉適量混勻。另分別取蔗糖適量和阿膠加水制成糖漿和膠漿後混合,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加硬脂酸鎂(用量相當於顆粒的1%),壓片,每片重0.25g,包糖衣。本品除去糖衣後呈棕褐色,味腥,微澀。質檢參見"藥材鑒別"項。功能補氣助陽,益精生血。用於貧血(繼發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口服,每次4-5片,每日2-3次。兒童酌減。服藥期間忌茶及碳酸鈉。(《遼寧省藥品標準》1987年)1.2.黃病絳礬丸:皂礬(煆)360g,蒼術(炒)180g,厚樸(制)180g,甘草60g,陳皮120g,大棗240g。以上六味,除皂礬、大棗外,其余4味粉碎成細粉;將大棗煮熟去皮、核,制成棗泥,與上述粉末拌勻,烘幹,加入皂礬細粉,過篩,混勻;用水泛丸,幹燥,即得。本品為赭紅色水丸。氣特殊,味酸、微澀。功能祛濕,健脾,消脹。用於鉤蟲病貧血,濕熱黃疸,腹脹浮腫。口服,每次3-6g,每日2次。(《浙江省藥品標準》1983年)散;治療風熱毒邪所致爛弦風眼,目赤腫痛,迎風流淚,則可以本品熱湯泡洗,亦可與清熱解毒的黃連浸水洗。

2.用於疥癬瘙癢。綠礬不僅能解毒燥濕,又能殺蟲止癢,故為疥癬瘙癢等證所常用。治疥瘡,用本品配花椒、冰片、樟腦同為末,幹撒,或菜油調敷。治濕癬瘙癢,可以本品火煆為末,用豬膽汁調搓;治鵝掌風皮膚枯厚,破裂作痛,則可以本品配白礬、兒茶、側柏葉煎水熏洗,如《外科大成》二礬散。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綠礬相關圖片

綠礬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綠萼水珠草  下一个:綠花獨活>>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