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麥奴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àiNú

【別名】麥散黑粉、黑疸、麥子黑勃

【來源】真菌類擔子菌綱黑粉菌科麥奴Ustilagonuda(Jens.)Rostr.,以冬孢子粉入藥。

【性味】淡、溫。

【功能主治】發汗,止痛。制成麥奴丸,可治傷寒及時氣瘟病和頭痛,無汗,熱極煩悶,口噤。

【用法用量】2~5厘。

【備註】(1)此菌多侵染大麥和小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麥奴《*辭典》

【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MàiNú

【別名】小麥黑敦(《補缺肘後方》),小麥奴(《綱目》),鬼麥、黴麥(江蘇)。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小麥果穗感染了黑粉科真菌麥散黑粉所產生的菌癭。

【性味】《得配本草》:"辛,寒。"

【歸經】《得配本草》:"入手少陰經。"

【功能主治】

①《本草拾遺》:"主熱煩,解丹石、天行熱毒。"

②《綱目》:"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

【附方】治溫毒發斑,及大疫五、六日,胸中大熱,口噤,名為壞病:麻黃二兩,大黃二兩,黃芩一兩,芒消一兩;釜底墨一兩,竈突墨二兩,梁上塵二兩,小麥黑敦一兩。搗蜜丸如彈丸,新汲水五合,末一丸頓服之。若渴但與水,須臾寒,寒了汗出便解。日移五赤(尺),不覺,更服一丸。(《補缺肘後方》麥奴丸)

【摘錄】《*辭典》

麥奴《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據《綱目》記載,《本草拾遺》尚載有大麥奴,功能解熱疾,消藥毒,與本品相同。按:大麥奴為大麥果穗感染麥堅黑粉Ustilagohordei(Pers.)Lagerh.所產生的菌癭。

【拼音名】MàiNú

【英文名】smutfungiofwheat

【別名】小麥黑勃、小麥奴、黑疸、鬼麥、黴麥

【來源】

藥材基源:為黑粉菌科真菌麥散黑粉菌寄生於麥穗上所產生的菌癭及孢子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Ustilagonuda(Jens.)Rostr.[U.segetumvar.nudaJens.]

【原形態】寄主的整個花序被侵染後,每個籽粒變成了一個孢子堆,內含的黑色粉末即黑粉孢子,孢子堆長7-12mm,直徑3.5-6mm。黑粉孢子呈球形、近球形或卵形,有小刺,暗黃綠色,一端色稍淡,(6-8)μm×(4-7)μ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寄生於大麥和小麥等果穗上,也生於裸麥、黑麥和燕麥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產小麥和大麥的各地。

【性狀】

1.性狀鑒別本品為麥散黑粉菌寄生在麥穗各籽粒上形成的孢子堆。每個孢子堆長7-12mm,直徑3.5-6mm,黑色或黑褐色,外被薄膜,質疏松散。膜破裂後,可見黑色粉末(孢子)。氣微,味淡。

2.顯微鑒別孢子球形至類球形,具細刺,直徑5-8μm,淡黃褐色,有的一端色稍淡。

【化學成份】含赤蘚醇(erythritol),甘露醇(mannitol)等。

【性味】辛;寒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解肌清熱;除煩止渴。主熱病發熱;心煩口渴;溫瘧;燙火傷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06~0.15g。外用:適量,麻油調敷。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主熱煩,解丹石、天行熱毒。

2.《本草綱目》:治陽毒溫毒,熱極發狂,大渴及溫瘧。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麥奴相關圖片

麥奴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麥門冬  下一个:麥瓶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