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羅漢松葉功效和作用

【出處】《廣東中藥》Ⅱ

【拼音名】LuóHànSōnɡYè

【別名】江南柏葉、江南側柏葉(《廣東中藥》Ⅱ)。

【來源】為竹柏科植物短葉土杉或土杉的枝葉。全年可采。剪取枝葉,曬幹。

【生境分布】主產廣東。

【性狀】短葉土杉的幹燥枝葉,枝條粗約2~5毫米,外表淡黃褐色,粗糙,密被三角形的葉枕。葉互生,螺旋狀排列,甚密,狹披針形,長5~7厘米,先端短尖或鈍,上面灰綠色至暗褐色,下面淡黃綠色至淡棕色。氣微,味淡。土杉的幹燥枝葉,葉片較長大,長7~13厘米,排列較疏。其他與短葉土杉的葉相同。以色青綠,少梗,無老莖者為佳。

【化學成份】

短葉土杉葉含坡哪甾酮A,樹皮含鞣質、樹脂、揮發油。

土杉葉含揮發油,內含α-蒎烯、β-蒎烯、莰烯、畢澄茄烯和羅漢松烯。又含昆蟲變態激素蛻皮甾酮、坡哪甾酮A及羅漢松甾酮A、B、C、D並含雙黃酮:扁柏雙黃酮、新柳杉雙黃酮、金松雙黃酮、竹柏雙黃酮A、竹柏雙黃酮B等。心材含羅漢松酸、雙聯陶塔酚、陶塔酚、半羅漢松酸。

【性味】《廣東中藥》Ⅱ:"性平,味淡。"

【功能主治】《廣東中藥》Ⅱ:"止吐血、咳血。每用一兩,加蜜棗二個煎服。"

【摘錄】《*辭典》

羅漢松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東中藥》。

【拼音名】LuóHànSōnɡYè

【別名】江南柏葉、江西側柏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羅漢松科植物羅漢松或短葉羅漢松的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docarpusmacrophyllus(Thunb.)D.Don[TaxusmacrophyllaThunb.]

采收和儲藏:全年或夏、秋季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樹皮灰白或灰褐色,淺縱裂,成薄鱗片狀脫落;枝開展或斜展,枝葉稠宓。葉螺旋狀排列,條狀披針形,微彎,長7-12cm,寬7-10mm,先端漸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有短柄,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中脈顯著突起,下面帶白色,淡綠色中脈微突起。雌雄異株;雄球花穗狀,常3-5(稀7)簇生於極短的總梗上,長3-5cm;雌球花單生葉腋,有梗。種子卵圓球形,徑長1-1.2cm,熟時肉質假皮紫色或紫紅色,有白粉,著生於肥厚肉質的種托上,種托紅色或紫紅色,梗長1-1.5cm。花剪4-5月,種子8-9月成熟。

2.本種與羅漢松的區別為小喬木或呈灌木狀,枝條向上斜展。葉短而密生,長2.5-7cm,寬3-7mm,先端鈍或圓。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多栽培於庭園,野生者極少。

2.原產日本。作庭園樹;北京有盆栽。

資源分布:1.分布於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2.我國西南及陜西、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均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商品藥材除葉外,有的還具帶葉小枝。枝條粗2-5mm,表面淡黃色褐色,粗糙,具似三角形的葉基脫落痕。葉條狀披針形,長7-12cm,寬4-7mm。先端短尖或鈍,上面灰綠色至暗褐色,下面黃綠色至淡棕色。質脆,易折斷。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羅漢松葉含蛻皮甾酮(ecdysterone),尖葉土杉甾酮(ponasterone)A,羅漢松甾酮(makisterone)A、B、C、D,扁柏雙黃酮(hinokifavone),新柳杉雙酮(neocryptome-rin),金松雙黃酮(sciaclopitysin),竹柏雙黃酮(podocarpusflavone)A,竹柏雙黃酮(podocarpusflavone)B,榧雙黃酮(kayafla-vone),揮發油。

【性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止血。主吐血;咳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

【各家論述】《廣東中藥》:止吐血、咳血。每用一兩,加蜜棗二個煎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羅漢松葉相關圖片

羅漢松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羅漢松實  下一个:羅勒>>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