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莽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

【拼音名】MǎnɡCǎo

【別名】芒草(《山海經》),葞、春草(《爾雅》),菵草(陶弘景),石桂、紅桂(《夢溪筆談》),鼠莽(《綱目》)。

【來源】為本蘭科植物狹葉茴香的葉。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莽草),采得後,便取葉細銼。又生甘草、水蓼二味,並細銼之,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於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曬幹用之。"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雷公、桐君,苦,有毒。"

③《本草求原》:"甘,溫,有毒。"

【功能主治】

祛風、消腫。治頭風,癰腫,皮膚麻痹,瘰癧,乳癰,喉痹,疝瘕,癬疥,禿瘡,風蟲牙痛。

①《本經》:"主頭風,癰腫,乳腫(一作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

②《別錄》:"療喉痹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近目。"

③《藥性論》:"能治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濕風。不入湯服。主頭瘡白禿,殺蟲。"

④《唐本草》:"治難產。"

⑤《日華子本草》:"治皮膚麻痹,並濃煎湯淋。風蟲牙痛,喉痹,亦濃煎葉,含後凈漱口。"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敷、煎水洗或含漱。不可內服。

【附方】

①治頭風久痛:莽草煎湯沐之,勿令入目。(《聖惠方》)

②治癰未潰:莽草末,和雞子白,塗紙令厚,貼上,燥復易,得痛自瘥,(《補缺肘後方》)

③治產後乳癰,初得令消:赤小豆、莽草。上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之。(《經效產寶》)

④治毒腫:莽草、白蘞、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熁,幹即更易上。(《藥性論》)

⑤治瘰癧,發腫而堅,結成核:莽草一兩。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塗於帛上貼之,一日二易。(《聖惠方》)

⑥治諸賊風,腫痹,風入五臟,恍惚,並治疥癬雜瘡: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三兩。四物切,以水和苦酒一升,潰一宿,豬脂四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耳鼻病,可以綿裹塞之。(《補缺肘後方》莽草膏)

⑦治風齒疼,頰腫:莽草五兩,水一鬥,煮取五升,熱含漱吐之,一日盡。(《補缺肘後方》)

⑧治牙齒蚛孔,疼痛不可忍,兼有蟲:莽草攙羅為末,以綿裹納蚛孔中,或於痛處咬之,低頭吐津,勿咽之,其疼痛便定。(《聖惠方》)

⑨治小兒風癇,掣疭戴眼,極者日數十發。又治大人賦風:莽草、雷丸各一雞子黃大。化豬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外臺》)

⑩治狗咬昏悶:浸椒水,調莽草末敷之。(《便民圖纂》)

【各家論述】

①《本草述》:"莽草與金牙石,在顫振、譫妄二證胥投之,此愚所謂於氣血精微之用,的有相須者也,第難與金牙石例論,為其有毒耳。時珍之說甚明,不得嘗試,外治則無不可也。"

②《本經逢原》:"莽草大毒,善殺魚、鼠,其性可知。《本經》治疝瘕結氣,蕩滌在內之宿積也;療癰腫頭風,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方》每與茵芋同為搜風滌惡之峻劑,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魚之外,僅以浴頑痹濕風及煎漱蟲牙,然沐時勿令入眼。"

【摘錄】《*辭典》

莽草《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山海經》:葌山,其下多青雄黃,有木焉,其狀如棠而赤葉,名曰莽草,可以毒魚。

2.《範子計然》:莽草出三輔,青色者善。

3.《吳普本草》:(莽草)生上谷山中或冤句,五月采。

4.《本草圖經》:莽草,今南中州郡及蜀川皆有之。木若石南而葉稀,無花實。五月、七月間采葉陰幹。一說藤生,繞木石間。古方治風毒痹厥諸酒,皆用WANG草。今醫家取其葉,煎湯熱含,少

【拼音名】MǎnɡCǎo

【別名】芒草、葞、春草、(艹網)草、石佳、紅桂、鼠莽、紅茴香、骨底搜、山木蟹、山大茴

【來源】

藥材基源:為八角科植物狹葉茴香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IlliciumlanceolatumA.C.Smith

采收和儲藏:春、夏兩季采摘,鮮用或曬幹用。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3-10m。樹皮、老枝灰褐色。單葉互生或集生;葉柄長7-15mm;葉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1.5-4.5cm,先端尾尖或漸尖,基部窄楔形,全緣。邊緣稍反卷,無毛,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花腋生或近頂生,單生或2-3朵集生葉腋;花梗長1.5-5cm;花被片10-15,紅色至深紅色,最大一片長7-12mm,寬5-8mm;雄蕊6-11;心皮10-13,長3.9-5.3mm,花柱直立,鉆形,長2-3.3mm。果柄長5.5cm,稀可達8cm;(艹骨)(艹突)果10-13,木質,先端有長而彎曲的尖頭。種子淡褐色,長7-7.5mm,寬5mm。花期5-6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沿河兩岸,陰濕溝谷兩旁的混交林或疏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平者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為披針形、倒披針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1.5-4.5cm,基部窄楔形,邊緣微反卷;兩面綠色,下面稍淡;葉柄長7-15mm。氣香烈,味辛,有毒。

【藥理作用】枝、葉、根、果均有毒,果實,尤其是果殼(艹骨)(艹突)毒性大。莽草中毒多因將其果誤作八角食用而引起。其毒害作用為直接刺激消化道粘膜,經消化道吸收進入間腦、延腦,使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功能失常,井麻痹運動神經末梢,嚴重時損害大腦。中毒癥狀類似癲癇,主要是驚厥,尚有精神作用,臨床表現為有惡心、嘔吐、口渴、腹瀉、頭痛、眩暈、狂躁不安、幻視、心律失常、四肢麻木、呼吸急促、嚴重者昏迷、諺語、四肢抽搐或陣發性驚厥、尿少至尿閉,死於呼吸衰竭[1-3]。屍檢見指甲青紫,面部及枕部皮下出血,腦、心、肝和腎充血[4]。莽草慢性中毒的特點是發病緩慢,無胃腸道癥狀,均以失眠開始,有頭昏、精神不振、全身無力、驚慌不安。幻聽幻視、胡言亂語、陣發性驚厥、全身蟲爬感、四肢不自主的抽搐以及神誌不清[5]。狗、貓、小鼠等動物的中毒癥狀與人相似,屍檢發現:狗肺部有出血性梗塞、浮腫、漿液膜下溢血和腎、胃、肝、腦瘀血,小鼠血液暗紅。小鼠腹腔註射的LD50:果實0.7g/kg,果皮o.5g/kg,種子2.17g/kg,葉4.6g/kg,莖皮5.1g/kg;皮下註射的LD50:果實0.66g/kg;靜脈註射的LD50:果實0.425g/kg。果實水浸劑或種子粉劑對貓和狗灌胃致死量(LD)均為0.4g/kg,果實對小鼠半數驚厥量(CD50)為0.813g/kg[2,6]。人服種子5~8粒可中毒。莽草的毒理作用與印防已毒素相似,是一種痙攣毒,作用部位在腦幹的延腦部分,主要中毒癥狀是痙攣,其次有惡心、嘔吐、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自主神經系統癥狀;但莽草素中毒的潛伏期和持續時間都比印防己毒素長,對巴比妥鈉有良好拮抗作用[3,7]。

【炮制】《雷公炮炙論》:凡使(莽草),采得後,便取葉細銼。又生甘草、水蓼二味,並細銼之,用生稀絹袋盛毒木葉於甑中,上甘草、水蓼同蒸一日,去諸藥二件,取出,曬幹用之。

【性味】辛;性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風止痛;消腫散結;殺蟲止癢。主頭風;皮膚麻痹;癰腫;乳癰;瘰癧;喉痹;疝瘕;癬疥;禿瘡;風蟲牙痛;狐臭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研未調敷;或煎水熏洗、含漱。

【附方】①治頭風久痛:莽草煎湯沐之,勿令入目。(《聖惠方》)②治癰未潰:莽草末,和雞子白,塗紙令厚,貼上,燥復易,得痛自瘥。(《補缺肘後方》)③治產後乳癰,初得令消:赤小豆、莽草。上等分為末,苦酒和敷之。(《經效產寶》)④治毒腫:莽草、白蘞、赤小豆。為末,雞子白調如糊,熁,幹即更易上。(《藥性論》)⑤治瘰癧,發腫而堅,結成核:莽草一兩。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塗於帛上貼之,一日二易。(《聖惠方》)⑥治諸賊風,腫痹,風入五臟。恍惚,並治疥癬雜瘡:莽草一斤,烏頭、附子、躑躅各三兩。四物切,以水和苦酒一升,漬一宿,豬脂四斤,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耳鼻病,可以綿裹塞之。(《補缺肘後方》莽草膏)⑦治風齒疼,頰腫:莽草五兩,水一鬥,煮取五升,熱含漱吐之,一日盡。(《補缺肘後方》)⑧治牙齒蚛孔,疼痛不可忍,兼有蟲:莽草搗羅為末,以綿裹納蚛孔中,或於痛處咬之,低頭吐津,勿咽之,其疼痛便定。(《聖惠方》)⑨治小兒風癇,掣瘲戴眼,極者日數十發。又治大人賊風:莽草、雷丸各一雞子黃大。化豬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處,勿近目及陰,日凡三四次。(《外臺》)⑩治狗咬昏悶:浸椒水,調莽草末敷之。(《便民圖纂》)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頭風,癰腫,乳腫(一作乳癰),疝瘕,除結氣,疥瘙。殺蟲魚。

2.《別錄》:療喉痹不通,乳難,頭風癢,可用沐,勿近目。

3.《藥性論》:能治風疽,疝氣腫墜,凝血,治瘰癧,除濕風。不入湯服。主頭瘡白禿,殺蟲。

4.《唐本草》:治難產。

5.《日華子本草》:治皮膚麻痹,並濃煎湯琳。風蟲牙痛,喉痹,亦濃煎葉,含後凈漱口。

6.《本草述》:莽草與金牙石,在顫振、譫妄二證胥投之,此愚所謂於氣血精微之用,的有相須者也,第難與金牙石例論,為其有毒耳。時珍之說甚明,不得嘗試,外治則無不可也。

7.《本經逢原》:莽草大毒,善殺魚、鼠,其性可知。《本經》治疝瘕結氣,蕩滌在內之宿積也;療癰腫頭風,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入瞑眩。《千金方》每與茵芋同為搜風滌惡之峻劑,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魚之外,僅以浴頑痹濕風及煎漱蟲牙,然沐時勿令入眼。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莽草相關圖片

莽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盲腸草  下一个:莽草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