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東北蛔蒿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DōnɡBěiHuíHāo

【別名】蛔蒿

【來源】菊科艾屬植物東北蛔蒿ArtemisiafinitaKitag.,以花蕾入藥。夏季花開放前采集,陰幹。

【性味】辛、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驅蟲。用於蛔蟲病。

【用法用量】3~4錢,研末加白酒1兩,浸一夜,去渣取浸液,置開水上蒸去酒精,清晨空腹1次服下;2小時後再服芒硝6錢(小兒酌減)。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東北蛔蒿《*辭典》

【出處】《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DōnɡBěiHuíHāo

【來源】為菊科植物東北蛔蒿的花蕾。開花前采收花蕾,陰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達50厘米,全株被絲狀綿毛。根亞木質,褐色,稍粗大。莖直立,單生或叢生,基部包有殘留的前年老葉柄。根生葉及不孕枝的葉有長柄,葉柄長達5厘米,葉廣橢圓狀卵形,2~3回羽狀分裂,裂片狹線形,莖上部葉漸小,互生,3裂或不裂。頭狀花序小,無梗或稀具短梗,排成圓錐花序;總苞長約4毫米,外列總苞片狹卵形,中列及內列者狹長圓形,透明,背面有綠紋;小花多數,每3~19朵小花生於頭狀花序中,黃色或帶紅褐色的花冠管喉部狹窄,疏生腺點。瘦果小。花期8月。果期9月。

【生境分布】多生於幹旱草原。分布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含ι-β-山道年。

【性味】辛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驅蛔蟲。

【附方】治蛔蟲病腹痛:東北蛔蒿五至六錢。研末,加白酒一兩,浸一夜,去渣取清液,隔水蒸去酒精,清晨空腹一次服下,二時後沖服芒硝四錢,小兒減量。(性味以下出《北方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東北蛔蒿《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中國藥植圖鑒》。

【拼音名】DōnɡBěiHuíHāo

【英文名】flowerbudofManchurianWormwood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東北蛔蒿的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riphidiumfinitum(Ditag.)LingetY.R.Ling[ArtemisiafinitaKitag].

采收和儲藏:8-9月花蕾含苞欲放時采收,陰幹。

【原形態】東北蛔蒿半灌木狀草本,高50-60cm,全株被絲狀綿毛。主根粗,木質;根狀莖粗短,黑色,直徑1-2cm,常有老葉柄殘基,有多數或少數多年生、木質營養枝,枝長3-6cm,叢生,上部密生多數葉。莖直立,單生或叢生,下部木質,上部半木質;中部以上多數分枝,枝斜向上,長4-10cm。根生葉及營養枝葉有長柄,葉柄長達5cm;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長圓形或長卵形,長2-3(-5)cm,寬1.2-2cm,二至三回羽狀全裂,裂片狹線形;莖上部葉漸小,互生,3裂或不裂。頭狀花序,長圓狀倒卵形或和長圓形,直徑2-2.5cm,無梗或近無梗,基部有線形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略疏松的穗狀花序,並在莖上組成狹窄或中等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長約4mm,4-5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中層總苞片長卵形,透明,背面有綠色中肋,內層總苞片長卵形或狹長圓形,半膜質,背面疏被毛或近無毛;兩性花3-9(-13)朵,花冠管狀,具腺點,花藥絲形,先端附屬物線形,基部鈍,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稍叉形,叉端鈍,微有睫毛。瘦果,小,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地區礫質坡地、半荒漠草原工河湖岸邊草甸及草原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新疆等地。

【化學成份】本品含左旋β-山道年(β-santonin)和東北蛔蒿素(finitin)。

【性味】味辛;苦;性寒;有毒

【功能主治】驅蟲。主蛔蟲病;蟯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研末;或浸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東北蛔蒿相關圖片

東北蛔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丟了棒  下一个:東北堇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