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虻蟲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MénɡChónɡ

【別名】牛虻、牛蚊子、牛蠅、牛蒼蠅、瞎蒙

【來源】虻科昆蟲復帶虻TabanusbivittatusMatsumura或鹿虻T.chrysurusLoew.的幹燥雌虻成蟲。夏秋捕捉雌蟲,捏其頭部致死,曬幹或陰幹。

【炮制】炒虻蟲:文火微炒,取出去足翅。

【性味】苦,微寒。有毒。

【功能主治】破瘀散結,痛經墮胎。用於血瘀經閉,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0.5~1錢。

【註意】孕婦及無瘀積者禁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虻蟲《*辭典》

【出處】《本草經集註》

【拼音名】MénɡChónɡ

【別名】蜚虻(《本經)),牛虻(《本草崇原》),牛蚊子(《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綠頭猛鉆(《青海藥材》),牛蒼蠅(《浙江中藥手冊》),瞎虻蟲、瞎螞蜂(《河北藥材》),瞎蠓(《中藥誌》),牛魔蚊(《四川中藥誌》)。

【來源】為虻科昆蟲復帶虻或其他同屬昆蟲的雌性全蟲。6~8月間捕捉。用蠅拍輕輕拍取,用線穿起,曬幹或陰幹。

【原形態】

雌虻體長13~17毫米,黃綠色。復眼大型,無細毛,中部有1條細窄的黑色橫帶。額黃色或略帶淺灰;頭頂被有短毛。觸角黃色,第3節肥大,基部具有粗鈍的背突。唇基和頰黃灰色。下顎須第2節淺黃色,被有白色並雜有黑色的短毛。中胸背板、側板、腹板灰黃色,被有黃色短毛並雜有黑色和黃灰色長毛,翅透明無斑,平衡棒黃色。足3對,中、後足的股節基部1/3處灰色;前足跗節及前足脛節端部黑色;中、後足跗節的端部黑褐色。腹部暗黃灰色;第1~3或1~4腹節背板兩側有大的黃色斑點,中間有暗黃色縱帶,寬約為腹部寬度的1/4~1/3。腹部被有稠密的黃色或黃灰色短毛,有時夾雜有黑色短毛。腹面灰色,第1~2或第1~3腹板的兩側黃色。雄虻形狀相似,但體較小,復眼被有纖細的灰色短毛。

雌虻吸食牛、馬、驢等家畜血液;雄虻不吸血,只吸食植物的汁液。

【生境分布】平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產廣西、四川、浙江、江蘇、湖南、湖北、山西、河南、遼寧等地。

【性狀】幹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1.5~2厘米,寬5~10毫米。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黑棕色,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6個體節。質松而脆,易破碎。氣臭,味苦鹹。以個大、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味】

苦,涼,有毒。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別錄》:"有毒。"

③《醫林纂要》:"辛苦鹹,寒。"

【歸經】

入肝經。

①《綱目》:"肝經血分。"

②《要藥分劑》:"入肝經。"

【功能主治】

逐瘀,破積,通經。治癥瘕,積聚,少腹蓄血,血滯經閉,撲損瘀血。

①《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②《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

③《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研末1~2分;或入丸、散。

【註意】

孕婦忌服。

①《藥性論》:"惡麻黃。"

②《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服之墮胎。"

③《本草經疏》:"傷寒發黃,脈沈急,少腹鞕,如小便不利者為無血證,非蓄血也,不宜用;瘀血未審的者不宜用;女子月水不通,由於脾胃薄弱,肝血枯竭,而非血結閉塞者不宜用;孕婦腹中有癥瘕積聚,不宜用。凡病氣血虛甚,形質瘦損者忌之。"

【附方】

①治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

②治月經不行,或產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

③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

④治腫毒:虻蟲、松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各家論述】

①《綱目》:"成無己雲,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②《本草經疏》:"蜚虻,其用大略與蟅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蟅蟲丸中鹹入之,以其散臟腑宿血結積有效也。"

③《本經逢原》:"虻蟲,《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景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並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④《藥征續編">藥征續編》:"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下血,曰瘀熱在裏,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滿,或曰少腹滿,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摘錄】《*辭典》

虻蟲《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經集註》。《別錄》:虻蟲,生江夏川谷。五月取,腹有血者良。

【拼音名】MénɡChónɡ

【英文名】Gadfly

【別名】蜚虻、牛虻、牛蚊子、綠頭猛鉆、牛蒼蠅、瞎虻蟲、瞎螞蜂、瞎蠓、牛魔蚊、牛蠅子、瞎眼蠓

【來源】

藥材基源:為虻科恬動物華虻及其同尾多種昆蟲和黃虻屬雙斑黃虻的雌性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abanusmandarinusSchiner2.AtylotusbivittateinusTakahasi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後用沸水燙死,洗凈,曬幹。

【原形態】

1.華虻,雌蟲體長16-18mm,灰黑色。前額黃灰色,基胛近卵圓形,黃棕色。觸角第1環節基部棕紅色,有明顯銳有突起,翅透明,翅脈棕色。胸部背板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腹部圓鈍形,有明顯的白斑。雄蟲與雌蟲相似,較雌蟲稍大,僅腹部呈圓錐形。

2.雙斑黃虻,雌蟲體長13-17mm,黃綠色。眼大型,中部有一條細窄的黑色橫帶。前額黃色或略帶淡灰色。觸角橙黃色,第3節有明顯鈍角突。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黃灰色,多金黃色毛及少數黑毛。背板兩側具大塊黃色斑,腹板灰色。雄蟲與雌蟲相似,但體較小。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雌蟲吸食牛、馬等動物血液,雄蟲不吸血,吸食植物汁液。常居於草叢及樹林中性喜陽光,多在白晝活動。

2.成蟲白日活動,喜強烈陽光。雌蟲吸食牲畜的血液。

資源分布:1.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2.廣泛分布於東北、華北及華東各地。

【性狀】

性狀鑒定:(1)華虻,幹燥的蟲體呈長橢圓形,長l.3-1.7cm,寬5-10mm。頭部呈黑褐色,復眼大多已經脫落;胸部黑褐色,背面呈殼狀而光亮,翅長超過尾部,胸部下面突出,灰色,有5條明顯黑灰縱帶,具足3對,多碎斷。腹部棕黃色,有明顯的白斑,有6個體節。質松而脆。氣臭,味苦、鹹。

(2)雙斑黃虻,黃綠色,眼大型,中央有1條細橫的黑色帶;翅透明,翅脈黃色;腹部暗灰黃色,有較多的金黃色毛茸及少數黑色毛茸。

顯微鑒定:(1)華虻,單眼呈鈍六邊形,中間有凹陷,排列整齊、緊密。

(2)雙斑黃虻,單眼呈鈍六邊形,排列疏松。

【化學成份】含蛋白質、氨基酸、膽固醇及鈣、鎂、磷、鐵、鈷、銅、錳、鍶、鋅鋁等24種無機元素。

【藥理作用】

1.抗凝作用,虻蟲在體外有較弱的抗凝血酶作用,體外和體內均有活化纖溶系統的作用。虻蟲水提取物540mg/(kg/d)和270mg/(kg/d)灌胃,連續7天,均能顯著延長大鼠的出血時間,顯著減少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大劑量組對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也有明顯抑制作用。華虻水浸液560mg(生藥)/kg或粗蛋白提取液150mg/kg灌胃,每日1次,連續7天,能顯著減少家兔血漿中纖維蛋白原含量,抑制血小板粘附性,降低全血粘度比和血漿粘度比,並能一定程度地降低血細胞比容。這些實驗表明虻蟲可能通過降低血液的“粘、濃、凝、聚”,而發揮活血、逐瘀、破積和通經的臨床效果。

2.對小腸功能的影響,虻蟲水煎劑對小鼠離體回腸運動有明顯抑制作用。灌胃給藥,對小鼠小腸推進功能無明顯影響。按千克體重計算,以相當於人用量的200倍,連續2天給小鼠灌服虻蟲水煎液,也未見稀軟便、粘液或腔血便。表明虻蟲不陰止腸道水分的吸收,也無明顯刺激作用,不但無“致瀉作用,相反使小鼠白天的排便次數明顯減少。

3.抗炎作用,虻蟲提取物B、C和D組分80mg/kg,分別腹腔註射,均能明顯抑制大鼠角叉菜膠性足腫脹,其B組分作用較強,後者靜註10-20mg/kg的阿司匹林。

4.鎮痛作用,虻蟲提取物A或B組分100mg/kg灌胃,能明顯對抗苯醌(phenylquinone)所致小鼠扭體反應,其B組分作用較強。

5.其他作用,虻蟲對家兔離體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內毒素所致肝出血性壞死病竈的形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虻蟲醇提取物有明顯溶血作用。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翅、足;或用文火微炒用。

【性味】味苦;微鹹;性涼;有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破血通經;逐瘀消癥。主血瘀經閉;產後惡露不盡;幹血癆;少腹蓄血;癥瘕積塊;跌打傷痛;癰腫;喉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g-3g;研末,0.3-0.6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敷或調搽。

【註意】氣血虛者、孕婦及月經期均禁服。

【附方】①治太陽病,身黃,脈沈結,少腹鞕,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水蛭(熬)、虻蟲(去翅、足)各三十個,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傷寒論》抵當湯)②治月經不行,或產後惡露臍腹作痛:熟地黃四兩,虻蟲(去頭、翅,炒)、水蛭(糯米同炒黃,去糯米)、桃仁(去皮、尖)各五十枚。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五、七丸:空心、溫酒下。(《婦人良方》地黃通經丸)③治踠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血化為水。(《千金方》)④治腫毒:虻蟲、松香等分。為末,置膏藥中貼患部。(《現代實用中藥》)

【各家論述】

1.《綱目》:成無己雲,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蟲,乃肝經血分藥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本草經疏》:蜚虻,其用大略與ZHE蟲相似,而此則苦勝,苦能泄結,性善嚙牛、馬諸畜血,味應有鹹,鹹能走血。故主積聚癥瘕一切血結為病,如《經》所言也。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閉塞咽喉,故主喉痹結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當湯、丸,大黃ZHE蟲丸中鹹入之,以其散臟腑宿血結積有效也。

3.《本經逢原》:虻蟲,《本經》治癥瘕寒熱,是因癥瘕而發寒熱,與蜣螂治腹脹寒熱不殊。仲最抵當湯、丸,水蛭、虻蟲雖當並用,二物之純險懸殊。其治經閉,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破瘀而不傷血也。苦走血,血結不行者,以苦攻之,其性雖緩,亦能墮胎。

4.《藥征續編">藥征續編》:按用虻蟲之方,曰破積血,曰下血,曰畜血,曰有久瘀血,曰有瘀血,曰婦人經水不利下。曰為有血,曰當下血,曰瘀熱在裏,曰如狂,曰喜忘,是皆為血證諦也。然不謂一身瘀血也,但少腹有瘀血者,此物能下之,故少腹鞕滿,或曰少腹滿,不問有瘀血否,是所以為其證也。

5.《本經》:主逐瘀血,破下血積、堅痞、癥瘕,寒熱,通利血脈及九竅。

6.《別錄》:主女子月水不通,積聚,除賊血在胸腹五臟者,及喉痹結塞。

7.《日華子本草》:破癥結,消積膿,墮胎。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虻蟲相關圖片

虻蟲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美穗草  下一个:蒙古扁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