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QīnɡYú
【別名】銅青、鯖、烏鯖、青棒、烏鯇、螺螄青
【來源】鯉形目鯉科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以膽囊入藥。
【生境分布】長江以南平原地區,華北較少。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主治目赤腫痛及喉痹,扁桃體炎,並除惡瘡白禿。
【用法用量】0.5~1錢,水煎服或外塗。
【附方】治目赤腫痛及沙眼:用青魚膽、硼砂、冰片、黃連為末,點眼。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青魚《*辭典》
【出處】《本草經集註》
【拼音名】QīnɡYú
【別名】鯖(《日華於本草》)。
【來源】為鯉科動物青魚的肉。
【原形態】
體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魚大者長達1米以上。頭部稍平扁。口端位,呈馬蹄形。吻長大於眼徑,上頡長於下頜。眼側位,眼間距隆起,呈弧形。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咀嚼面光滑,無槽紋。鰓耙19~21。鱗圓形,側線鱗39~45。背鰭Ⅲ7~8,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Ⅲ8~9;背鰭和臀鰭均無硬刺。體背及體側上半部青黑色,腹部乳白色,各鰭均為灰黑色。
多棲於江河、湖泊的中、下層。主要以蚌、蜆、螺等軟體動物為食,也食蝦和昆蟲的幼體。產卵期一般是5~7月。冬季在河床深處越冬。
【生境分布】分布以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為主,華北較少。是我國養殖魚類之一。
【化學成份】每100克含水分75克,蛋白質19.5克,脂肪5.2克,灰分1克;鈣25毫克,磷171毫克,鐵0.8毫克,硫胺素0.13毫克,核黃素0.12毫克,尼克酸1.7毫克。
【性味】
甘,平。
①《日華子本草》:"平,微毒。"
②《開寶本草》:"甘,平,無毒。"
【歸經】
①《本草匯言》:"入足厥陰、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肝,兼入脾。"
【功能主治】
益氣化濕。治腳氣濕痹。
①崔禹錫《食經》:"主血利,補中安腎氣。"
②《食療本草》:"和韭白煮食之,治腳氣腳弱,煩悶,益心力。"
③《日華子本草》:"益氣力。"
④《開寶本草》:"主腳氣濕痹。"
⑤《滇南本草》:"和中,養肝明目。"
⑥《醫林纂要》:"滋陰平肝,逐水,截瘧,治痢。"
⑦《隨息居飲食譜》:"補氣養胃,除煩懣,化濕祛風。"
【註意】
①《本草經集註》:"服術勿食青魚蚱。"
②陶弘景:"青魚蚱不可合生胡荽及生葵並麥醬食之。"
【摘錄】《*辭典》
青魚《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註》。
《隨息居飲食譜》:青魚鲊,以鹽糝醞釀而成,俗所謂糟魚醉鯗是也。惟青魚為最美,補胃醒脾,溫營化食。但既經糟醉,皆能發疥動風,諸病人均忌。
【拼音名】QīnɡYú
【英文名】Blackcarp
【別名】鯖、烏青、烏鯔、螺螄青、青鯇、烏鯇、青棒、銅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鯉科動物青魚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ardson)
采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得後,除去鰭片及內臟,洗凈,鮮用。
【原形態】青魚,前部略呈圓筒形,向後漸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頭頂部寬平。吻鈍尖,口端位,呈弧形,下頜稍短。下咽齒1行,呈臼齒狀,齒面光湧。圓鱗,側線完整,側線鱗39-46。背鰭3,7-8,無硬刺,起點與腹鰭相對。臀鰭3,8-9,無硬刺。胸鰭下側位,不達腹鰭。腹鰭起點在背鰭第2分支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尾鰭深叉,上、下葉約等長。體背及體側上半部青黑色,腹部灰白,各鰭均呈黑灰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屬中下層淡水魚類,棲息於江河港道,沿江湖泊及附屬水體中,主要以軟體動物為食,也食蝦和昆蟲幼體。
資源分布: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上至金沙江,下至河口及長江以南的平原地區,華北比較稀少。
【栽培】是我國養殖魚類之一。
【化學成份】每100g含水分75g,蛋白質19.5g,脂肪5.2g,灰分1g;鈣25mg,磷171mg,鐵0.8mg,硫胺素(tjoamine)0.13mg,核黃素(riboflavine)0.12mg,煙酸(mocptomocacod)1.7mg。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化濕除痹;益氣和中。主腳氣濕痹;腰腳軟弱;胃脘疼痛;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100-200g。
【註意】1.《日華子》:“不可同葵,蒜食之。”2.《藥性纂要》:“服術人忌之。不可合生胡荽、豆藿同食。”3.《本草求原》:“忌豆醬。”
【各家論述】
1.崔禹錫《食經》:主血利,補中安腎氣。
2.《食療本草》:和韭白煮食之,治腳氣腳弱,煩悶,益心力。
3.《日華子本草》:益氣力。
4.《開寶本草》:主腳氣濕痹。
5.《滇南本草》:和中,養肝明目。
6.《醫林纂要》:滋陰平肝,逐水,截瘧,治痢。
7.《隨息居飲食譜》:補氣養胃,除煩懣,化濕祛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