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連翹根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逢原》

【拼音名】LiánQiáoGēn

【別名】連軺(《傷寒論》)

【來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根。

【性味】《湯液本草》:"氣寒,味苦。"

【功能主治】《綱目》:"治傷寒瘀熱欲發黃。"

【附方】治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去節)二兩,連軺(連翹根是)二兩,杏仁(去皮、尖)四十個,赤小豆一升,大棗(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兩,甘草(炙)二兩。以水一鬥,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半日服盡。(《傷寒論》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摘錄】《*辭典》

連翹根《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本經逢原》。

1.《湯液本草》:連軺,《本經》不見所註,但仲景古方所註雲,即連翹之根也。

2.《神農本草經》載有翹根,《唐本草》列入有名未用,李時珍《綱目》則認為翹根就是連翹之根,合並於連翹條下。然《本草》記載不詳,未便斷為一物,待考。

【拼音名】LiánQiáoGēn

【別名】連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犀科植物連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Forsythiasuspensa(Thunb.)Vahl[Sy-ringasuspensaThunb.」

采收和儲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凈,切段或片,曬幹。

【原形態】落葉灌木。小枝土黃色或灰褐色,略呈四棱形,疏生皮孔,節間中空,節部具實心髓。葉通常為單葉,或3裂至3出復葉;葉柄長0.8-1.5cm,無毛;葉片卵形、寬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至橢圓形,長2-10cm,寬1.5-5cm,先端銳尖,基部圓形至楔形,葉緣除基部外具銳鋸齒或粗鋸齒。花通常單生或2至數朵著生於葉腋,先於葉開放;花梗長5-6mm;花萼綠色,裂片4,長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邊緣具睫毛;花冠黃色,裂片4,倒卵狀橢圓形,長1.2-2cm,寬6-10mm;雄蕊2,著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細長,柱頭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長1.2-2.5cm,寬0.6-1.2cm,先端喙狀漸尖,表面疏生瘤點;果梗長0.7-1.5cm。花期3-4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灌叢、疏林及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地。現有栽培。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退黃。主黃疽;發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傷寒瘀熱欲發黃。《本經逢原》:連翹根寒降,專下熱氣,治濕熱發黃。仲景治瘀熱在裏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如無根以實代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連翹根相關圖片

連翹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連翹  下一个:連翹莖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