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榧子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FěiZǐ

【英文名】SEMENTORREYAE

【別名】香榧、榧樹、玉榧、野杉、柀子

【來源】本品為紅豆杉科植物榧TorreyagrandisFort.的幹燥成熟種子。秋季種子成熟時采收,除去肉質假種皮,洗凈,曬幹。

【性狀】本品呈卵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3.5cm,直徑1.3~2cm。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一端鈍圓,可見橢圓形的種臍,另端稍尖。種皮質硬,厚約1mm。種仁表面皺縮,外胚乳灰褐色,膜質;內胚乳黃白色,肥大,富油性。氣微,味微甜而澀。

【炮制】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性味】甘,平。

【歸經】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潤燥通便。用於鉤蟲、蛔蟲、絳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大便秘結。

【用法用量】9~15g。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榧子《*辭典》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FěiZǐ

【別名】彼子(柀子)(《本經》),榧實(《別錄》),羆子(陶弘景),玉山果(《東坡詩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

【來源】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10~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除去肉質外皮,取出種子,曬幹。

【原形態】

榧(《別錄》),又名:野杉(《綱目》),香榧、木榧。

常綠喬木,高達25米。樹皮灰褐色,枝開張,小枝無毛。葉呈假二列狀排列,線狀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狹,先端突刺尖,基部幾成圓形,全緣,質堅硬,上面暗黃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中肋顯明,在其兩側各有一條凹下黃白色的氣孔帶。花單性,通常雌雄異株;雄花序橢圓形至矩圓形,具總花梗,雄蕊排成4~8輪,花藥4室;雌花無梗,成對生,只1花發育,基部具數對交互對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種子核果狀、矩狀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紅褐色,有不規則的縱溝;胚乳內縮或微內縮。花期4月。種子成熟期為次年10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山坡,野生或栽培。分布於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主產浙江,湖北、江蘇,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產。

【性狀】幹燥的種子呈卵圓形,長2~4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一端鈍圓,有一橢圓形的疤痕,色較淡,在其兩側各有一個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殼質硬脆,破開後內面紅棕色,有麻紋。種仁卵圓形,皺而堅實,表面有灰棕色皺縮的薄膜,仁黃白色,有油性。氣微香,味微甜。以個大、殼薄、種仁黃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為佳。

【化學成份】種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油酸的甘油酯、甾醇。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揮發油、鞣質等。

【藥理作用】榧子浸膏在試管內對豬蛔、蚯蚓無作用,有謂能驅除貓絳蟲。日本產榧子含生物堿,對子宮有收縮作用,民間用以墮胎。

【炮制】榧子:揀凈雜質,或去殼取仁,用時搗碎。炒榧子:將凈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內仁黃黑,發出焦香味為度。或用砂拌炒至熱透,內呈黃色,外具焦斑,取出,篩去砂,放冷。

【性味】

甘,平。

①《本經》:"味甘,溫。"

②《別錄》:"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澀,無毒。"

【歸經】

入肺、胃、大腸經。

①《本草經疏》:"入手太陰、陽明經。"

②《本草新編》:"入胃、脾、大腸經,又入肺。"

【功能主治】

殺蟲,消積,潤燥。治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燥咳,便秘,痔瘡。

①《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

②《別錄》:"主五痔。"

③陶弘景:"療寸白。"

④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明目。"

⑤《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

⑥《生主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⑦《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⑧《本經逢原》:"與使君子同功。"

⑨《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呵喘,去瘀生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註意】

①蘇拭《物類相感誌》:"榧子殼反綠豆。"

②《本草衍義》:"(食之)過多則滑腸。"

③《隨息居飲食譜》:"多食助火,熱嗽非宜。"

【附方】

①治寸白蟲:榧子日食七顆,滿七日。(《食療本草》)

②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經宿蟲消自下。(《救急方》)

③治十二指腸蟲、蛔蟲、蟯蟲等:榧子(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一兩,大蒜瓣(切細)一兩。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時服。(《現代實用中藥》)

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榧實,《本經》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是有苦,氣應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②《本草新編》:"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人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故敢告入共享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臨床應用】

①治療鉤蟲病

每日吃炒榧子3~5兩,直至確證大便中蟲卵消失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蟲),皆經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見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則療效更佳。

②治療絲蟲病

取榧子肉5兩,頭發灰(血余灰)1兩,研末混合調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20例,第一療程後微絲蚴轉陰4例,第二療程後轉陰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治程中除1例服藥後有輕度頭暈外,其他皆無不良反應。初步認為本品對殺滅微絲蚴有一定作用。

【摘錄】《*辭典》

榧子《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陶弘景:榧實,今出東陽諸郡,其子乃言療寸白,不復有餘用。

2.《唐本草》:榧實,此物是蟲部中彼子也。《爾雅》雲:杉也。其樹大連抱,高數仞,葉似杉,其木如柏,作松理,肌細軟,堪器用者。

3.《開寶本草》:彼子與此(榧實)殊類,既未知所用,退入有名無用。

4.《本草衍義》:榧實,大如橄欖,殼色紫褐而脆,其中子有一重粗黑衣,其仁黃白色,嚼久,漸甘美。過多則滑腸。

5.汪穎

【拼音名】FěiZǐ

【別名】彼子、榧實、柀子、玉山果、赤果、玉榧、、香榧、野杉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紅豆杉科植物榧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orreyagrandisFort.exLindl.[TorreyagrandiFort.var.dielsiiHu]

采收和儲藏:10-11月間種子成熟時采摘,除去肉質外皮,取出種子,曬幹。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達25m,胸徑55cm,樹皮淡灰黃色、深灰色或灰褐色,不規則縱裂。小枝近對生或輪生,一年生小枝綠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黃綠色、淡褐色或暗綠黃色,稀淡褐色。葉條形,通常直,長1.1-2.5cm,寬2.5-4cm,先端凸尖或具刺狀短尖頭,基部圓,上面光綠色,中脈不明顯,有2條稍明顯的縱槽,下面淡綠色,氣孔帶與中脈帶近等寬,綠色邊帶與孔帶等寬或稍寬。雌雄異株,雄球花單生葉腋,雌球花成對生於葉腋,基部各有2對交叉對生的苞片及外側的一小苞片,胚珠直立,單生於假種皮上。種子橢圓形、卵圓形、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2-4.5cm,徑1.5-2.5cm,熟時假種皮淡紫褐色,有白粉,先端有小凸尖頭,胚乳微皺。花期4月,種子翌年10月成熟。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溫暖濕潤的黃壤、紅壤及黃褐壤土,混生於森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南部、江蘇南部、浙江、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及大別山區、江西北部、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貴州松桃等地的滌拔1400m以下的山地;浙江西天目山海拔1000m以下地帶有野生大樹。

【栽培】

生物學特性榧適宜生長在涼爽多霧、潮濕的環境,幼時耐蔭蔽,開花結果期則需充足光照。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或微酸性壤土栽培為好,幹旱瘠薄的地方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扡插、壓條、分根均可繁殖。種子繁殖:秋播或春季2-3月上旬播種。條播,溝寬10cm,深10cm,覆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2倍,播後蓋章,每1hm播種最1500kg。幼苗出土後揭去蓋草,反搭棚遮蔭。第2年春季,按行距35cm,株距15cm移植。移植後澆水數日,以保成活。扡插繁殖:剪取硬枝,在畦上每隔25cm開溝一條,將插條靠溝一邊排列,覆土壓實,露出地面1/3,次年早春定植。壓條繁殖:春季選近根新枝,彎曲至近地面,切傷部分外皮,用土堆埋節傷部分,澆水次年早春先將連接老樹一端節斷,秋天移栽定植。分根繁殖:早春將叢生的新株分開定植,經常澆水,直至成活。

田間管理每年都應進行中耕除草,培土追,定植5年後須進行嫁接及整枝、修剪。

病蟲害防治主要有天牛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種子橢圓形或長卵圓形,長2-4cm,直徑1.5-2.5cm。外表面黃棕色至深棕色,微具縱棱,一端鈍圓,具一橢圓形種臍,色稍淡,較平滑,另端略尖。種皮堅而脆,破開後可見種仁1枚,卵圓形,外胚乳膜質,灰褐色,極皺縮,內胚乳肥大,黃白色,質堅實,富油性。氣微,味微甜澀。炒熟後具香氣。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為10余列石細胞,外方1-2列呈柵狀排列,細胸類長方形,長橢圓形,長100-200μm,寬約35μm,壁厚15-20μm,胞腔狹縫狀;向內則細胞漸呈等徑性,直徑40-110μm,壁厚約15μm,胞腔較大,壁孔明顯;內外石細胞均可見清晰的孔溝和層紋。外胚乳與內種皮完全分離,為數列棕色薄壁細胞,有時可見念珠狀的細胞壁,外方不整齊,常破裂而呈圓腔狀;內胚乳細胞類多角形,壁較厚,富油滴,並含少量澱粒。

理化鑒別薄層色譜取本品粉未5g,以氯仿10ml回流15min,濾過。濾液濃縮至2ml供點樣用。同時以亞油酸氯仿液為對照液。點樣於同一矽膠H-1%CMC薄板上,用苯-乙酸乙酯(8:2)展開,噴以0.1%α-亞硝基-β-萘酚濃硫酸試劑後,加熱。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同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化學成份】種子含54.3%的脂肪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4.88%。

【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榧子浸膏在試管內對豬蛔、蚯蚓無作用,有謂能驅除貓絳蟲。種子油有驅鉤蟲的作用。

2.

【炮制】

1.榧子:揀凈雜質,或去殼取仁,用時搗碎。

2.炒榧子:將凈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內仁黃黑,發出焦香味為度。或用砂拌炒至熟透,內呈黃色,外具焦斑,取出,篩去砂,放冷。

【性味】甘;澀;性平

【歸經】大腸;胃;肺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潤燥。主腸道寄生蟲病;小兒疳積;肺燥咳嗽;腸燥便秘;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50g;連殼生用,打碎人煎;或10-40枚,炒熟去殼,取種仁嚼服;或入丸、散。驅蟲宜用較大劑量,頓服;治便秘、痔瘡宜小量常服。

【註意】脾虛泄瀉及腸滑大便不實者慎服。

【附方】①治寸白蟲:榧子日食七顆,滿七日。(《食療本草》)②治白蟲:榧子一百枚。去皮,火燃啖之,能食盡佳,不能者,但啖五十枚亦得,經宿蟲消自下。(《救急方》)③治十二指腸蟲、蛔蟲、蟯蟲等:榧子(切碎)一兩,使君子仁(切細)一兩,大蒜瓣(切細)一兩。水煎去滓,一日三回,食前空腹時服。(《現代實用中藥》)④治卒吐血出:先食蒸餅兩三個,以榧子為末,白湯服三錢,日三服。(《聖濟總錄》)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榧實,《本經》味甘無毒,然嘗其味,多帶微澀,詳其用,應是有苦,氣應微寒。五痔三蟲,皆大腸濕熱所致,苦寒能瀉濕熱,則大腸清寧而二證愈矣。

2.《本草新編》;按榧子殺蟲最勝,但從未有用入湯藥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入湯劑,蟲痛者立時安定,親試屢驗,故敢告人共享也。凡殺蟲之物,多傷氣血,惟榧子不然。

3.《本經》:主腹中邪氣,去三蟲,蛇螫。

4.《別錄》:主五痔。

5.陶弘景:療寸白。

6.孟詵:令人能食,消谷,助筋骨,行營衛,明目。

7.《日用本草》:殺腹間大小蟲,小兒黃瘦,腹中有蟲積者食之即愈。又帶殼細嚼食下,消痰。

8.《生生編》:治咳嗽,白濁,助陽道。

9.《本草備要》:潤肺,殺蟲。

10.《本經逢原》:與使君子同功。

11.《本草再新》:治肺火,健脾土,補氣化痰,止咳嗽,定咳喘,去瘀生新。

【臨床應用】

1.治療鉤蟲病:每日吃炒榧子3-5兩,直至確證大便中蟲卵消失為止。曾治5例(其中3例兼有鞭蟲),皆經1月左右痊愈。治程中未見副作用。本品如配合使君子肉、蒜瓣煎服,則療效更佳。

2.治療絲蟲病:取榧子肉5兩,頭發灰(血余灰)1兩,研末混合調蜜搓成150丸。日服3次,每次2丸,以4天為一療程。臨床觀察20例,第一療程後微絲蚴轉陰4例,第二療程後轉陰9例,其余大部分患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好轉。治程中除1例服藥後有輕度頭暈外,其他皆無不良反應。初步認為本品對殺滅微絲蚴有一定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榧子相關圖片

榧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榧枝葉  下一个:翡翠>>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