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山刺柏功效和作用

【出處】《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拼音名】ShānCìBǎi

【來源】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或果實。根,秋冬采收。果實,成熟時采收。

【原形態】

刺柏,又名:刺松、短柏木、杉柏。

常綠喬木或灌木。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顯著。3葉輪生,線狀披針形,長1.2~2.5厘米,寬1.2~2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有關節,不下延,上面稍凹,中脈微隆起,綠色,其兩側各有1條白色氣孔帶,較綠色邊緣稍寬,兩條白色氣孔帶在葉片之先端合為1條;下面有縱鈍脊。球花單生於葉腋。球果近球形或寬卵形,長O.6~1厘米,徑0.6~0.9厘米,成熟時淡紅色或淡紅褐色,有白粉,頂端有時開裂。種子通常3粒,半月形,無翅,有3~4棱脊。花期4~5月。果期次年10~11月。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雜木林間,亦有栽培。分布於江蘇、安徽、福建、江西、臺灣、湖北、陜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性味】江西《草藥手冊》:"苦,寒。"

【功能主治】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治皮膚癬癥,低熱不退。"

【附方】治麻疹發透至手足出齊後,疹點不按期收沒,身熱不退:山刺柏根四至五錢,金銀花藤、夏枯草各三至四錢。水煎服。(《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摘錄】《*辭典》

山刺柏《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拼音名】ShānCìBǎi

【別名】葉如針、刺人、故稱刺柏、刺松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刺柏的根及根皮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uniperusformosanaHayata

采收和儲藏:根,秋、冬季采收,或剝取根皮;枝葉,全年可采,洗凈,曬幹。

【原形態】常綠喬木或灌木,高達12m。樹皮褐色,枝斜展或近直展。樹冠窄塔形或窄圓錐形。小枝下垂,常有棱脊,冬芽顯著。葉全為刺形,3葉輪生,條形或條狀披針形,長1.2-2cm,稀達3.2cm,寬1-2cm,先端漸尖,具銳尖頭,具銳尖頭,上面微凹,中脈隆起,綠色,兩側各有1條白色、稀為紫色或淡綠色氣孔帶,氣孔帶較綠色邊帶稍寬,在葉端匯合,下面綠色,有光澤,具縱鈍脊。球花單生葉腋。球果近球形或寬卵圓形,長6-10mm,徑6-9mm,先端有時開裂,熟時淡紅色或淡紅褐色,被白粉或脫落。種子半月形,具3-4棱脊,近基部有3-4樹脂槽。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林中或成小片稀疏純林。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狀】心材含α-歐側柏酚(α-thujaplicin),β-歐側柏酚和香柏素(nootkatin)等。

【性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主麻疹高熱;濕疹;癬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煎水洗。

【各家論述】金華《常用中草藥單方驗方選編》:治皮膚癬癥,低熱不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山刺柏相關圖片

山刺柏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山慈菇葉  下一个:山刺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