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匐地風毛菊功效和作用

【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FúDìFēnɡMáoJú

【來源】為菊科植物匐地風毛菊的全草。9月采,洗凈曬幹。

【原形態】

匐地風毛菊,又名:星狀風毛菊。

多年生草本。根粗壯;根頸被棕色纖維狀枯存葉柄。葉多數,覆瓦狀排列,呈放射狀,線狀披針形,長3~12厘米,寬3~10毫米,基部增寬,紅紫色。頭狀花序多數聚生,直徑0.7~1厘米,無總梗;總苞圓柱形,總苞片常帶紫色,5列,有緣毛,外列的長圓形,內列的線形;花全部管狀,兩性,紫色;花藥藍灰色,基部有尾,尾上具綿毛。瘦果光滑。冠毛淡褐色,羽狀。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區河灘草甸及陰濕山坡。分布青海、西藏、甘肅、四川等地。

【性味】

①《青藏高原藥物圖鑒》:"苦,微寒。"

②《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甘,平。"

【歸經】《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入肝、脾經。"

【功能主治】《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治中毒性熱癥,骨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8錢。

【附方】

①風濕筋骨疼痛,伸屈不利:匐地風毛菊配秦艽、老鸛草、鐵線蓮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②治肉中毒:匐地風毛菊配糙蘇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摘錄】《*辭典》

匐地風毛菊《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FúDìFēnɡMáoJú

【英文名】HerbofStarrySaussurea

【別名】星狀風毛菊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星狀風毛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ussureastellaMaxim.

采收和儲藏:9月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星狀風毛菊,無莖草本。葉多數,密集成星狀蓮座狀,草質條形,長6-19cm,寬5-15cm,先端鉆狀長漸尖,基部常擴大,紫紅色,全緣,兩面無毛。頭狀花序,無柄,直徑7-10mm,通常25-30個或更多數密集成圓球狀;總苞圓筒狀,長10-12mm,總苞片約5層,草質先端紫紅色,有睫毛,外層長圓形,中層狹長圓形,內層條形,犯或稍尖,邊緣膜質;托片剛毛狀;花冠長12-15mm,檐部狹鐘狀,長約為筒部之半。瘦果,長3-4mm,無毛,先端有膜質的小冠;冠毛白色,外層短,毛狀,內層羽毛狀。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高山草地和草坡。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芹菜素(apigenin),刺槐素(acacetin),椴樹素(tilianil),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α-L-鼠李糖甙(kaempferol-3-O-α-L-rhamnoside),槲皮甙(quercitrin)。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舒筋。主風溫痹痛;筋脈拘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4g。

【附方】①風濕筋骨疼痛,伸屈不利:匐地風毛菊配秦艽、老鶴草、鐵線蓮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②治肉中毒:匐地風毛菊配糙蘇煎湯服。(《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各家論述】《青藏高原藥物圖鑒》:治中毒性熱癥,骨折。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匐地風毛菊相關圖片

匐地風毛菊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浮小麥  下一个:福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