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雨韭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YǔJiǔ

【別名】浮薔(《救荒野譜》),青茨菇花(汪連仕《采藥書》),藍鳥花(《植物名匯》)。

【來源】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的全草。

【原形態】

雨久花(《花鏡》)

一年生草本,高達40余厘米,全株軟而滑潤。初生葉披針狀線形,後生葉漸寬,最終成心狀卵形,長6~10厘米,寬3.5~8厘米,先端急尖,全緣,兩面光滑無毛;根生葉柄長,長30厘米左右,莖生葉柄短,長6毫米左右,下部寬而抱莖。總狀花序,頂生,花梗長於葉;花藍色,花被片6,橢圓形,先端鈍;雄蕊6,其中5枚小形,花藥為黃色,1枚大形,花藥為紫色,其花絲的中央部有鉤狀片;雌蕊1,較雄蕊長;花後花梗漸下彎。蒴果卵形,長8~10毫米,包於宿存花被片內。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生於稻田及池沼、水溝邊水中。分布東北、華東各地。

【功能主治】

清熱,去濕,定喘,解毒。

①汪連仕《采藥書》:"去濕之功同茵陳。散一切疔毒,消痔漏,明目。"

②《吉林中草藥》:"清熱定喘,解毒消腫。治高熱,喘息,小兒丹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治小兒高熱咳喘:雨久花二錢。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摘錄】《*辭典》

雨韭《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YǔJiǔ

【英文名】HerbofKorsakowMonochoria,KorsakowMonochoria

【別名】浮薔、青茨菇花、水白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雨久花科植物雨久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ochoriakorsakowiiRegeletMaack.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切段曬幹。

【原形態】雨久花,水生草本,高50-90cm。全株無毛。根莖粗壯,纖維根發達。基生葉紙質;葉柄長約30cm;葉片卵形至卵狀心形,長3-13cm,寬3-12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全緣;莖生葉柄較短,基部擴大成鞘,抱莖。總狀花序頂生,有花10多朵;花梗長5-10mm;花直徑約2cm;花被裂片6,藍色,橢圓形,長約1cm,先端圓鈍。蒴果卵形。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池塘、湖邊或稻田。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及河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雨久花,水生草本,高50-90cm。全株無毛。根莖粗壯,纖維根發達。基生葉紙質;葉柄長約30cm;葉片卵形至卵狀心形,長3-13cm,寬3-12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全緣;莖生葉柄較短,基部擴大成鞘,抱莖。總狀花序頂生,有花10多朵;花梗長5-10mm;花直徑約2cm;花被裂片6,藍色,橢圓形,長約1cm,先端圓鈍。蒴果卵形。花果期7-10月。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表皮下可見2-4列細胞的綠色(細胞內含葉綠體)。通氣薄壁組織寬厚,細胞圈鏈狀排列,氣腔內可見內生腺毛及其亮棕色分泌物,有的薄壁細胞內含草酸鈣針晶束。維管束散在,韌皮部外側有厚角組織,木質部內側各有一氣道。中心為一大型髓腔片狀髓為一層多角形薄壁細胞組成,散在有草酸鈣針晶束。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肺熱;利濕熱;解瘡毒。主高熱咳喘;濕熱黃疸;丹毒;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汪連仕《采藥書》:去濕之功同茵陳。散一切疔毒,消痔漏,明目。

2.《吉林中草藥》:清熱定喘,解毒消腫。治高熱,喘息,小兒丹毒。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雨韭相關圖片

雨韭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羽葉山螞蝗  下一个:禹余糧>>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