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虱草花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ShīCǎoHuā

【來源】菊科虱草花PulicariainsignisDrumm.,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西藏。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鎮咳舒肝,清血熱,透骨蒸。主治肺結核咳嗽,兩肋疼痛,癆熱骨蒸。

【用法用量】2~4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虱草花《*辭典》

【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ShīCǎoHuā

【別名】明澗色爾布(藏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虱草花的花。7~8月采,陰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粗壯。莖叢生,基部有毛,高10~30厘米。基部葉倒披針形,全緣,有緣毛,葉柄長;莖生葉基部抱莖,有緣毛。頭狀花序大,頂生;總苞片多層,細長漸尖;花黃色,舌狀花1層,舌片狹長,管狀花兩性。瘦果被密毛,冠毛外層短鱗片狀,內層羽狀。

【生境分布】生於山坡、草地。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消炎止痛,清血熱,祛風毒。治各種炎癥,炭疽病,丹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摘錄】《*辭典》

虱草花《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ShīCǎoHuā

【英文名】InsingnisPulicari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臭蚤草的花或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ulicariainsignisDrummexDunn

【原形態】臭蚤草多年生草本,高5-25cm。根莖粗長,多分枝,上端有枯萎殘存的葉柄和葉片圍裹住的密集分枝和芽,牙密被白色茸毛。地上莖被長毛。葉互生;基部葉倒披針形,下部漸狹成長柄;上部葉長圓形,長4-8cm,寬1.2-2cm,先端鈍,基部無柄,半抱莖,全緣,兩面被氈狀長毛,質厚。頭狀花序通常單生莖頂,直徑4-6cm;總苞寬鐘狀,高達2cm;總苞片多層,條狀披針形或條形,外層外面及內面上部密被長粗毛,內層外面被疏毛;舌狀花黃色,外面有毛,舌片先端有3齒;花藥基部有長尾;兩性花管狀,冠毛白色,外層有5膜片,內層有5個羽狀毛。瘦果近圓柱狀,有棱,被淺褐色絹毛。花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4000-4310m的山脊巖石上、石礫坡地和草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藏南部。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除蒸;涼血解毒。主肺癆咳嗽;骨蒸勞熱;癰疽腫毒;丹毒;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虱草花相關圖片

虱草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師實  下一个:虱婆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