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ùSōnɡ
【別名】刺柏、杜松子、崩松、棒松
【來源】柏科杜松JuniperusrigidaSieb.etZucc.[J.utilisKoidz.],以球果入藥。
【生境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
【化學成份】球果及枝均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α-蒎烯(α-pinene,C10H16)、△3-蒈烯(△3-carene)等。心材含一種新的二萜羥基酸。葉含蠟。花粉含蔗糖、葡萄糖、棉子糖等。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發汗,利尿,鎮痛。主治風濕性關節痛。配方用尚可治布氏桿菌病。
【用法用量】球果適量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杜松《中華本草》
【拼音名】DùSō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柏科植物杜松的枝葉及球果。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JuniperusrigidaSied.etZucc.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球果,夏秋采枝葉,曬幹備用。
【原形態】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枝皮褐灰色,縱裂;枝條直展,樹冠塔形或圓錐形;小枝下垂,幼枝常呈三棱形,無毛。葉條狀刺形,3葉輪生,質厚,堅硬,基部不下延,有關節,先端銳尖,長12-17mm,寬約lmm,上面凹下成深槽,槽內有1條窄白粉帶,下面有明顯的縱脊。雌雄同株或異株,球花單生葉腋;雄球花橢圓狀或近球形,長2-3mm。球果圓球形,直徑6-8mm,2-3年成熟,成熟時淡褐黑色或藍黑色,有白粉。種子近卵形,長約6mm,先端尖,有4條不明顯的棱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在東北地區常生長在海拔500m以下地帶,在華北、西北地區生長於海拔1400-2200m地帶;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幹燥成熟球果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7-8mm,紫褐色或藍黑色,有光澤,表面稍帶白粉。內含種子2-3枚,也有1枚或4枚者。種子卵圓形,長約6mm,褐色,先端尖,有4條不顯著的棱角。氣芳香特殊,味甘。
【化學成份】球果含揮發油,主要有α-蒎烯(α-pinene),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β-欖香烯(β-elem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葎草烯(humulene),γ-蓽澄茄烯(γ-cadinene),松油烯-4-醇(terpinen-4-ol),龍腦(borneol),香茅醇(citronellol)和茴香醚(anethole)等。葉含穗花衫雙黃酮(amentoflavone),竹柏雙黃酮(podocar-pusflavone)A,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枝、葉含揮發油,其成分與果實揮發油相似。心材含α-和β-柏木烯(cedrene)等各種萜類化合物及有機酸。
【藥理作用】杜松種子石油醚提取物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稀釋至1:1600仍能制止細菌發育。將石油醚浸膏順次用3%碳酸氫鈉、3%碳酸鈉、3%氫氧化鉀處理,發現由氫氧化鉀液所得到的部分有抗菌作用,稀釋至l:12800亦有作用,但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及誌賀痢疾桿菌則無作用。將此物減壓蒸餾所得之蒸餾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在稀釋至1:12800時亦有抗菌作用。經化學測定此抗菌物為松香酸(abieticacid)的異構體。
【性味】甘;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鎮痛;除濕;利尿。主風濕關節痛;痛風;腎炎;水腫;尿路感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