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柿子功效和作用

【出處】《滇南本草圖說》

【拼音名】ShìZi

【來源】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霜降至立冬間采摘,經脫澀紅熟後,食用。

【化學成份】果實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實含鞣質,其組成主要是花白甙。又含瓜氨酸。新鮮柿子含碘49.7毫克%。

【藥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進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鮮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種制劑(去除蛋白質及膠性物質),用於甲狀腺疾患。

【性味】

甘澀,寒。

①《別錄》:"味甘,寒,無毒。"

②《千金·食治》:"味甘,寒,澀,無毒。"

③《本草衍義》:"性涼。"

【歸經】

入心、肺、大腸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肺、大腸三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清熱,潤肺,止渴。治熱渴,咳嗽,吐血,口瘡。

①《別錄》:"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幹,壓胃間熱。"

②《千金·食治》:"主火瘡,金瘡,止痛。"

③崔禹錫《食經》:"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

④孟詵:"主補虛勞不足。"

⑤《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亦治吐血。"

⑥《嘉祐本草》:"紅柿補氣,續經脈氣。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

【註意】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癥均不宜食。

①《本草圖經》:"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

②《本草經疏》:"肺經無火,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③《隨息居飲食譜》:"凡中氣虛寒,痰濕內盛,外感風寒,胸腹痞悶,產後、病後,瀉痢、瘧、疝、痧痘後皆忌之。"

【附方】

①治地方性甲狀腺腫:柿未成熟時,搗取汁,沖服。(江西《中草藥學》)

②治桐油中毒:柿子或柿餅二至三個內服。(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鼻者肺之竅也,耳者腎之竅也,二臟有火上炎,則外竅閉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氣,俾火熱下行,竅自清利矣。肺與大腸為表裏,濕熱傷血分,則為腸辯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熱,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

②《隨息居飲食譜》:"鮮柿,甘寒養肺胃之陰,宜於火燥津枯之體。以大而無核,熟透不澀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澀味盡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綠柿。"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用柿子浸出液制成無菌水溶液(每2毫升含柿子0.6克),於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穴行穴位註射。每穴註0.3~0.5毫升,每次取1~2穴,交替取穴。每日或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治療194例,近期控制71例(36.5%),顯效66例(34%),好轉51例(26.2%),無效6例,總有效率96.7%。據觀察,本品具有祛痰、鎮咳作用,且祛痰強於鎮咳。但註射時有疼痛感,去除蛋白後則疼痛輕微。

【摘錄】《*辭典》

柿子《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滇南本草圖說》。

1.《本草拾遺》:飲酒食紅柿,令人心痛,亦令易醉,陶雲解酒毒,失矣。

2.《日用本草》:柿,水藏者性冷,鹽藏者有毒。

3.《綱目》:生柿置器中自紅者,謂之烘柿;日幹者,謂之白柿;火幹者,謂之烏柿;水浸藏者,謂之醂柿。烘柿,非謂火烘也,即青綠之柿,收置器中,自然紅熟如烘成,澀味盡去,其甘如蜜。醂,藏柿也,水收鹽漬之外,又有以熟柿用灰汁澡三、四度,令汁盡,著器

【拼音名】ShìZi

【來源】

藥材基源:為柿科植物柿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ospyroskakiThunb.

采收和儲藏:霜降至立冬間采摘,經脫澀紅熟後,食用。

【原形態】落葉大喬木,高達14m。樹皮深灰色至灰黑色,長方塊狀開裂;枝開展,有深棕色皮孔,嫩枝有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8-20mm;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倒卵形或近圓形,長5-18cm,寬2.8-9cm,先端漸尖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上面深綠色,主脈生柔毛,下面淡綠色,有短柔毛,沿脈密被褐色絨毛。花雜性,雄花成聚傘花序,雌花單生葉腋;總花梗長約5mm,有微小苞片;花萼下部短筒狀,4裂,內面有毛;花冠黃白色,鐘形,4裂;雄蕊在雄花中16枚,在兩性花中8-16枚,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子房上位,8室,花柱自基部分離。漿果形狀種種,多為卵圓球形,直徑3.5-8cm,橙黃色或鮮黃色,基部有宿存萼片。種子褐色,橢圓形。花期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多為栽培種。分布於華東、中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等地。

【化學成份】果實含蔗糖、葡萄糖、果糖。未熟果實含鞣質,其組成主要是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又含瓜氨酸(L-cit-rulline)。新鮮柿子含碘49.7mg%。

【藥理作用】口服柿子可促進血中乙醇之氧化。新鮮柿含碘量高,故可制成某種制劑(去除蛋白質及膠性物質),用於甲狀腺疾患。

【性味】甘;澀;性涼

【歸經】心;肺;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潤肺;生津;解毒。主咳嗽;吐血;熱渴;口瘡;熱痢;便血

【註意】

凡脾胃虛寒,痰濕內盛,外感咳嗽,脾虛泄瀉,瘧疾等癥均不宜食。

1.《本草圖經》: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

2.《本草經疏》:肺經無火,因客風寒作嗽者忌之;冷痢滑泄,腸胃虛脫者忌之;脾家素有寒積及感寒腹痛、感寒嘔吐者皆不得服。

3.《隨息居飲食譜》:凡中氣虛寒,痰濕內盛,外感風寒,胸腹痞悶,產後、病後,瀉痢、瘧、疝、痧痘後皆忌之。

【各家論述】

1.《本草經疏》:鼻者肺之竅也,耳者腎之竅也,二臟有火上炎,則外竅閉而不通,得柿甘寒之氣,俾火熱下行,竅自清利矣。肺與大腸為表裏,濕熱傷血分,則為腸澼不足,甘能益血,寒能除熱,臟氣清而腑病亦除也。

2.《隨息居飲食譜》:鮮柿,甘寒養肺胃之陰,宜於火燥津枯之體。以大而無核,熟透不澀者良。或采青柿,以石灰水浸透,澀味盡去,削皮噉之,甘脆如梨,名曰綠柿。

3.《別錄》: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幹,壓胃間熱。

4.《幹金·食治》:主火瘡,金瘡,止痛。

5.崔禹錫《食經》:主下痢,理癰腫,口焦,舌爛。孟詵:主補虛勞不足。

6.《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亦治吐血。

7.《嘉佑本草》:紅柿補氣,續經脈氣。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柿子相關圖片

柿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柿葉  下一个:手掌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