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YánHāo
【別名】烏拉-音-沙巴嗄(蒙名)。
【來源】為菊種植物巖蒿的全草。夏、秋采挖,去凈泥土,熬膏或曬幹制炭。
【原形態】
巖蒿,又名:山蒿。
半灌木或叢生的灌木狀草本,高30~40厘米。根粗壯,木質化。莖直立,由基部分枝,枝細,有白毛,全體呈灰白色。葉為2回羽狀細裂,裂片絲狀線形,上面疏生毛,下面密生白色絨毛。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總苞鐘形,直徑3~4毫米,外被蛛絲狀毛,全為管狀花,黃色。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石質山坡或巖石裂縫。分布內蒙古及東北。
【性味】苦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排膿。治偏頭痛,咽喉腫痛,風濕。
【用法用量】內服:膏,0.5~1錢;炭,1~3錢。
【註意】年老、體弱,孕婦忌服。
【附方】治偏頭痛,咽喉腫痛:白附子、葶藶子、巖蒿膏各等分。共研細面為丸,百草霜為衣如綠豆大。每晚服三至五分,溫開水送服。
【摘錄】《*辭典》
巖蒿《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YánHāo
【英文名】HerbofShortlobedWormwood
【別名】駱駝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山蒿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brachyloba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去凈泥土,曬幹。
【原形態】山蒿半灌木,高30-60cm。主根粗大,木質,垂直,稍扭曲。根狀莖粗壯,木質。莖多數,叢生,稍纖細,基部分枝;莖、枝均被短絨毛。下部葉花期枯萎,莖葉互生,寬卵形或卵形,長2-4cm,pam1.5-2cm,二回羽狀全裂,每側裂片3-4枚,裂片長橢圓形,長1-1.5cm,再次羽狀全裂,每側具小裂征2-5枚,小例片狹線形,裂片先端鈍,有小尖頭,邊反卷,葉柄長0.5-1.3cm;上部葉羽狀全裂,裂片2-4枚;苞片葉3裂或不分裂,線形。頭狀花序卵球形或卵狀鐘形,常排成短總狀花序或為穗狀花序,有短梗或無梗;總苞卵形,長4mm,寬3.5mm;總苞片約3層,背面被短茸毛,邊緣寬膜質;雌花10-15朵,花冠狹管狀,背面疏生腺點,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甚長;兩性花20-25朵,花冠管狀,背面有腺點,花藥線形,花柱比花冠管長,有時中央數朵花不孕。瘦果卵圓形,長1mm,無毛。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陽坡草地、克質坡地、巖石縫隙中等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及甘肅等地。
【性味】味辛;苦;性平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清熱消腫。主風濕痹痛;偏正關痛;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熬膏,1.5-3。或炒炭研末,3-6。
【註意】年老、體弱、孕婦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