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太白鹿角功效和作用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TàiBáiLùJiǎo

【別名】太白針、地蓬草、細石蕊

【來源】為石蕊科植物匙石蕊的地衣體。全年可采,除去雜質,曬幹。

【原形態】

地衣體鱗片狀,生於子器柄基部和上部,表面灰綠色,裏面灰白色,稀瓣裂。子器柄粗壯,直立成樹枝狀,形如鹿角,高5厘米左右,直徑約1.5毫米,呈灰白色或青綠色,無粉芽及針芽。頂端生杯狀體,其周邊延生呈掌狀,上生多數子器;子器小,半球形或多數合生成不規則的疣狀突起,子囊盤淡黃褐色或深褐色。

生於高山草地、巖石。石坑或樹皮上,常成一望無邊的廣大群落。

【性味】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通淋利尿,消腫解毒,止血生肌。治膀胱炎,小便不利,目疾,鼻衄,吐血,黃水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摘錄】《*辭典》

太白鹿角《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TàiBáiLùJiǎo

【別名】地蓬草、太白針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蕊科植物細石蕊的枝狀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adoniagracilis(L.)Willd.

采收和儲藏:四季可采,去雜質,洗凈,曬幹。

【原形態】初生地衣體鱗葉狀,背面黃綠色,腹面白色,無粉芽。果柄(子器柄)由初生地衣體上伸出,圓柱狀,較細,中空,高達8cm,粗1-3mm,單一或很少上部分枝,枝頂端呈錐狀或有稍傾斜的杯,杯底不穿孔,杯緣常再生新杯,分枝腋間無穿孔;表面呈淡灰綠色、綠褐色,皮層較平滑,有龜裂,近基部處常生有小鱗葉。子囊盤生於杯緣上,具短柄,呈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巖石表面的落葉層上或灌叢基部的苔蘚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陜西、安徽、浙江、湖北、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地衣林鱗片狀,表面灰綠色,裏面灰白色,很少瓣裂,無粉芽。子器柄長約5cm,直徑約1.5mm,呈樹枝狀,形如鹿角,先端生有杯狀體。杯狀體周邊延生呈掌狀,杯緣生有多數子器。

【化學成份】地衣體含黑茶漬素(atranorin),松蘿酸(us-nicacid)和過氧麥角甾醇(peroxyergosterol).

【性味】苦;性涼

【歸經】膀胱;肝經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消腫解毒;止血生肌。主不便淋湧;風熱目赤;爛弦風眼;黃水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太白鹿角相關圖片

太白鹿角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太白麗參  下一个:太白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