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逢原》
【拼音名】KǔDīnɡChá
【來源】主要為冬青科植物枸骨和大葉冬青的葉。
【原形態】
①枸骨,詳"枸骨葉"條。
②大葉冬青,又名:波羅樹、大葉茶。
常綠喬木,高達15米,直徑約60厘米。樹皮赭黑色或灰黑色,粗糙有淺裂,枝條粗大,平滑,新條有角棱。葉革質而厚,螺旋狀互生,長橢圓形或卵狀長橢圓形。先端銳尖,或稍圓,基部鈍,邊緣有疏齒,上面光澤,下面有主脈突起。聚傘花序,多數密集在前年度葉腋,雄花序1~3朵,雌花序則僅有1花;苞卵形,多數;萼4裂,裂片卵形,有緣毛,黃綠色;花瓣4,橢圓形,基部愈合,其長為萼之3倍;雄花有雄蕊4,較花瓣為長,花絲針形,藥卵形,中央有退化子房,兩性花中雄蕊與花瓣等長;子房球狀卵形。核果球形,成熟後紅色,有殘留花柱;分核4顆,有3棱。花期4月。果熟期11月。
分布華東及廣西等地。
【性狀】
①枸骨葉;又名:角刺茶(《綱目拾遺》)。性狀詳"枸骨葉"條。也有用枸骨老樹的葉,葉片呈卵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上面光滑,革質而厚。
產江蘇、浙江等地。
②大葉冬青葉,又名:苦燈茶((毒草求尿》)。呈卵狀長橢圓形,革質,不皺縮,有的縱向微卷曲,上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有光澤,下面黃綠色,味微苦。
產浙江、福建、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
枸骨葉中含咖啡堿、皂甙、鞣質、苦味質。
大葉冬青葉中含熊果酸、β-香樹脂醇、蛇麻脂醇、蒲公英賽醇、熊果醇和β-谷甾醇;樹皮中含α-和β-香樹脂醇等;果實中含熊果酸和蹄紋天竺素-3-木糖葡萄糖甙。
【性味】
①《醫林纂要》:"苦甘,大寒。"
②《綱目拾遺》:"味甘苦。"
【歸經】
入肝、肺、胃。
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
②《四川中藥誌》:"入肝、膽、胃三經。"
【功能主治】
散風熱,清頭目,除煩渴。治頭痛,齒痛,目赤,聤耳,熱病煩渴,痢疾。
①《本經逢原》:"止痢。"
②《醫林纂要》:"治天行狂熱。"
③《綱目拾遺》:"逐風、活血,絕孕。"
④《本草再新》:"消食化痰,除煩止渴,利二便,去油膩。"
⑤《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頭目。"
⑥《中國醫學大辭典》:"散肝風,清頭目,治耳鳴、耳聾、聤耳流膿,活血脈,涼子宮。"
⑦《四川中藥誌》:"能清熱散風,除煩解渴。治頭痛、齒痛、耳鳴、目赤及食滯有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劑。外用:煎水熏洗。
【備註】苦丁茶的品種較為復雜,除上述主要品種外,在江蘇、安徽地區有用茶葉加枸骨葉煎汁焙制而成者,外表綠褐色或黃綠色,與一般粗茶相似,用沸水泡開後,伸展的葉片為闊披針形及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浸液味苦,濃者不堪入口,與昔通茶葉不同。四川地區有用木犀科植物序梗女貞的葉;貴州地區則用日本毛女貞的葉作苦丁茶使用,參見"苦茶葉"條。
【摘錄】《*辭典》
苦丁茶《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經逢原》。
【拼音名】KǔDīnɡChá
【英文名】LeafofChineseHolly,leafofBroadleafHolly
【別名】毛葉黃牛木、黃漿果、土茶、茶蓋、角刺茶。
【來源】
藥材基源:為冬青科植物枸骨、大葉冬青或苦丁茶冬青的嫩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IlexcornutaLindl.exPaxt.2.IlexlatifoliaThunb.3.IlexkudingchaC.J.Tseng
采收和儲藏:成材苦丁茶樹在清明前後摘取嫩葉,頭輪多采,次輪少來,長稍多采,短梢少來。葉采摘後,放在竹篩上通風,晾幹或曬幹。
【原形態】
1.枸骨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8m。樹皮灰白色,平滑。葉硬革質,長橢圓狀四方形,長4-8cm,寬2-4cm,先端具有3枚堅硬刺齒,中央刺齒反曲,基部平截,兩側各有1-2個刺齒,先端短尖,基部圓形,表面深綠色,有光澤,背面黃綠色,兩面無毛。雌雄異株或偶為雜性花,簇生於2年生枝的葉腋;花黃綠色,4數;萼杯狀,細小;花瓣向外展開,倒卵形至長圓形,長約2.5mm,寬約1.5mm,基部合生;雄蕊4枚,花絲長約3mm;子房4室,花柱極短。核果漿果狀,球形,熟時鮮紅色,直徑4-8mm;分核4顆,骨質。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大葉冬青常綠大喬木,高達20m,胸徑約60cm。樹皮赭黑色或灰黑色,粗糙有淺裂;小枝粗壯,黃褐色,並有縱裂紋和棱。葉柄長1.5-2.5cm;葉片厚革質,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長8-28cm,寬4.5-7.5(-9)cm,先端短漸尖或鈍,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疏鋸齒,中脈上面凹入,下面隆起,側脈上面明顯,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花序簇生葉腋,圓錐狀;花4數;雄花序每枝有3-9花,花梗長7-8mm,花萼直徑約3.5mm,裂片圓形,花冠反曲,直徑約9mm,花瓣卵狀長圓形,基部稍結合,雄蕊與花冠等長;雌花序每枝有1-3花,花梗長5-8mm,花萼直徑約3mm,花冠直徑約5mm,花瓣卵形,子房卵形。果球形,直徑約7mm,紅色,外果發厚,平滑、宿存住頭盤狀;分核4顆,長圓狀橢圓形,背部有3條縱脊,內果皮骨質。花期4-5月,果期6-11月。
3.苦丁茶冬青形態與大葉冬青相似。主要區別為:幼枝無小凸點,無毛;葉片長圓狀橢圓形,基部楔形;花萼直徑只有2.5mm,裂片無緣毛,花瓣長圓形至倒卵形,雄蕊比花瓣短;果實較大,直徑1-1.2cm。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山谷、溪邊雜木林或灌叢中。
2.
3.生於溝谷或山坡疏林中,也有栽培。
資源分布:1.分布於甘肅、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2.分布於長江以南各地。
3.分布於湖北、湖南、廣東、廣西。
【栽培】
生物學特性苦丁茶冬青屬偏陰樹種,喜生長在濕潤肥沃的環境,幼樹能耐陰,大樹喜光,較能耐旱。砂壤土或粘質土都能生長。
栽培技術用播種育苗和扡插育苗。播種育苗:選取大粒飽滿的種子,播前用60℃溫水浸泡24h後,再與小砂粒混合,用手摩擦,使種皮變薄,而後按行株距20cm×15cm點播,覆土,澆水,保持土壤濕潤。扡插育苗:在母樹上采集一年生木質化的枝條,插條剪成12-15cm長,扡插前用5×10-5IBA溶液侵12h後,扡插在砂床上,插條行株距仍為20cm×15cm,經過2年精心管理,待苗高40-80cm時移植。坡地株距4-6m,緩坡地及平地株距6m,品字形開穴定植。
田間管理茶園地表鋪草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保持土壤疏松,合理施肥,茶苗萌芽期,應薄施氮、磷、鉀肥(用清水按1:2:2稀釋),隔50-60d施肥1次,同時查苗補苗。
【性狀】
性狀鑒別(1)葉類長方形或長橢圓狀方形,偶有長卵圓形,長3-8cm,寬1-3cm。先端有3個較大的硬刺齒,頂端1枚常反曲,基部平截或寬楔形,兩側有時各有刺齒1-3枚,邊緣稍反卷;長卵圓形葉常無刺齒。上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光澤,下表面灰黃色或灰綠色。葉脈羽狀,葉柄較短。革質,硬而厚。氣微,味微苦。以葉大、色綠者為佳。
(2)大葉冬青葉葉片卵狀長橢圓形或長橢圓形,有的破碎或縱向微卷曲,長8-17cm,寬4.5-7.5cm;先端銳尖或稍圓,基部鈍,邊緣具疏齒;上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有光澤,下表面黃綠色;葉柄粗短,長15-20mm;革質而厚;氣微,味微苦。
(3)苦丁條冬青葉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10-16cm,寬4-8cm,邊緣有鋸齒,主脈於上表面凹下,於下表面凸起,倒脈每邊10-14條,葉柄直徑2-3mm。表面橄欖綠色或淡棕色。
葉片厚硬、革質。氣微,味苦、微甘。
顯微鑒別(1)葉片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外被角質層。柵欄組織約3列細胞,海綿組織有草酸鈣簇晶,直徑20-30μm。中脈維管束的木質部呈新月形,木質部上方的凹下處與韌皮部外側有纖維束。
(2)大葉冬青葉表皮細胞類方形,外壁厚,外被厚角質層,下表皮可見氣孔。柵欄細胞2列,可見3列,占葉由組織1/4-1/6,通過主脈,海綿組織疏松。主脈於下表面凸出,上表面略凹,主脈下表皮內側具4-5列厚角細胞,主脈維管束外韌型,其下方具纖維群,上方可見纖維單個或2-3個成束散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尤以主脈處多見,草酸鈣方晶可見。
(3)苦丁條冬青葉表皮細胞長方形,外被角質層。柵欄組織由2列細胞組成,約占葉肉的1/4,上列細胞長30-55μm,韌皮部的外側,木質部發達,導管3-9個排列成行,射線1-2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化學成份】大葉冬青葉含熊果酸(ursolicacid),β-香樹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蒲公英賽醇(taraxerol),熊果醇(uvalo)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果實含熊果酸和蹄紋天竺素-3-木糖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xylosylglucoside)。
【藥理作用】抑菌和降壓作用。
【炮制】去除雜質,陰幹,備用。
【性味】甘;苦;寒
【歸經】肝;肺;胃
【功能主治】疏風清熱;明目生津。主風熱頭痛;齒痛;目赤;聤耳;口瘡;熱病煩渴;泄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塗搽。
【註意】脾胃虛寒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本經逢原》:止痢。
2.《醫林纂要》:治天行狂熱。
3.《本草綱目拾遺》:逐風、活血,絕孕。
4.《本草再新》:消食化痰,除煩止渴,利二便,去油膩。
5.《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頭目。
6.《中國醫學大辭典》:散肝風,清頭目,治耳鳴、耳聾、盯耳流膿,活血脈,涼子宮。
7.《四川中藥誌》:能清熱散風,除煩解渴。治頭痛、齒痛、耳鳴、目赤及食滯有痰。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