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山荔枝果功效和作用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ShānLìZhīGuǒ

【來源】為桑科植物小柘樹的果實。

【性味】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無毒。"

②《貴州草藥》:"性溫,味微甘。"

【功能主治】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

②《貴州草藥》:"調氣,利水,消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附方】

①治膀胱疝氣:山荔枝果一兩。煎水服。

②治食積腹脹:山荔枝果和根各一兩。煎水服。

③治小便不利:山荔枝果和根各五錢。煎水服。(選方出《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山荔枝果《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ShānLìZhīGuǒ

【別名】山荔枝、野梅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桑科植物構棘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aclura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cochinchinensisLour.;Cudraniacochinchinensis(Lour.)KudoetMasam.]u·)KudoetMasam.」。

2.MacluratricuspidataCarr.[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果實近成孰時采收,鮮用呀曬幹。

【原形態】

1.直立或攀援狀;根皮橙黃色;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彎的棘刺,粗壯,長5-10(-20)mm。單葉互生;葉柄長5-10mm;葉片革質,倒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3-9cm,寬1-2.8cm,先端鈍或漸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6-9對。花單性,雌雄異株;球狀花序單個或成對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徑約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徑約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絨毛。聚花果球形,肉質,熟時橙紅色,直徑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8m。小枝暗綠褐色,具堅硬棘刺,刺長5-35mm。單葉互生;葉柄長0.5-2cm;托葉側生,分離;葉片近革質,卵圓形或倒卵形,長5-13cm,先端鈍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或3裂,上面暗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兩面均有毛,成長後下面主脈略有毛,余均光滑無毛;基出脈3條,側脈4-5對。花單性,雌雄異株;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具短梗,單個或成對著生於葉腋;雄花花被片4,長圓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絲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線狀。聚花果球形,肉質,直徑約2.5cm,橘紅色或橙黃色,表面呈微皺縮,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裏。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溪邊灌叢中或山谷、林緣等處。

2.生於海拔200-1500m的陽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綠和溪旁。

資源分布:1.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2.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果實球形,直徑3-5cm。鮮品橙紅色,具毛茸,有乳黃色漿汁,幹品棕紅色,皺縮。剖開後,果皮內層著生有多數瘦果,每一瘦果包裹在肉質的花被和苞片中。基部有極短的果柄。氣微,味微甜。

【性味】微甘;性溫

【功能主治】理氣;消食;利尿。主疝氣;食積;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嚼食或煎湯,15-30g.

【各家論述】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七種疝氣。2.《貴州草藥》:調氣,利水,消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山荔枝果相關圖片

山荔枝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山李子  下一个:山柳>>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