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吳茱萸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WúZhūYú

【英文名】FRUCTUSEVODIAE

【別名】吳萸、茶辣、辣子、臭辣子、吳椒、臭泡子

【來源】本品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石虎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或疏毛吳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的幹燥近成熟果實。8~11月果實尚未開裂時,剪下果枝,曬幹或低溫幹燥,除去枝、葉、果梗等雜質。

【性狀】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黃綠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的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殘留被有黃色茸毛的果梗。質硬而脆,橫切面可見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粒。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

【鑒別】

(1)本品粉末褐色。非腺毛2~6細胞,長140~350μm,壁疣明顯,有的胞腔內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腺毛頭部7~14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2~5細胞。草酸鈣簇晶較多,直徑10~25μm;偶有方晶。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鹽酸溶液(1→100)10ml,用力振搖數分鐘,濾過。取濾液2ml,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振搖後,生成黃白色沈澱;另取濾液1ml,緩緩加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2ml,置水浴上加熱,兩液接界處生成紅褐色環。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乙腈-水-四氫呋喃-乙酸(51:48:1:0.1)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25nm。理論板數按吳茱萸胺峰計算應不低於7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吳茱萸胺、吳茱萸次堿對照品適量,加甲醇分別制成每1ml各含0.1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13g,精密稱定,加入甲醇80ml,加熱回流50分鐘,放冷,濾過,濾液回收甲醇至適量,轉移至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註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含吳茱萸胺(C19H17N3O)和吳茱萸次堿(C18H13N3O)的總量不得少於0.20%。

【炮制】

吳茱萸:除去雜質。

制吳茱萸:取甘草搗碎,加適量水,煎湯,去渣,加入凈吳茱萸,悶潤吸盡後,炒至微幹,取出,曬幹。每100kg吳茱萸,用甘草6kg。

【性味】辛、苦,熱;有小毒。

【歸經】歸肝、脾、胃、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疝腹痛,寒濕腳氣,經行腹痛,脘腹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外治口瘡;高血壓。

【用法用量】1.5~4.5g;外用適量。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吳茱萸《*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WúZhūYú

【別名】吳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寧市薊物誌》)。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8~10月,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尚未分離時采收。摘下曬幹,除去雜質。如遇陰雨,用微火炕幹。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石虎及毛脈吳茱萸等的未成熟果實,亦同等使用。

【原形態】

吳茱萸,又名:辣子、臭辣子樹、氣辣子、曲藥子、茶辣。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5~5米。幼枝、葉軸、小葉柄均密被黃褐色長柔毛。單數羽狀復葉,對生;小葉2~4對,橢圓形至卵形,長5~15厘米,寬2.5~6厘米,先端短尖,急尖,少有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全緣,罕有不明顯的圓鋸齒,兩面均密被淡黃色長柔毛,厚紙質或紙質,有油點。花單性,雌雄異株,聚傘花序,偶成圓錐狀,頂生;花軸基部有苞片2枚,上部的苞片鱗片狀;花小,黃白色.萼片5,廣卵形,外側密披淡黃色短柔毛;花瓣5,長圓形,內側密被白色長柔毛;雄花有雄蕊5枚,長於花瓣,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被毛,退化子房略成三棱形,被毛,先端4~5裂;雌花較大,具退化雄蕊5枚,鱗片狀,子房上位,圓球形,心皮通常5枚,花柱粗短,柱頭頭狀,蒴果扁球形,長約3毫米,直徑約6毫米,熟時紫紅色,表面有腺點,每心皮有種子1枚,卵圓形,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根(吳茱萸根)、葉(吳茱萸葉)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野生於山地、路旁或疏林下。分布於長扛流域及華南一帶和陜西等地。主產貴州、廣西、湖南、雲南、陜西、浙江、四川等地。

【性狀】幹燥果實呈五棱狀扁球形,直徑2~5毫米,高約1.5~3毫米。表面綠色或綠褐色,粗糙,有細皺紋及鬃眼(油室);頂平,中間有凹窩及5條裂縫,有時在裂縫中央有突起的柱頭殘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圓形,長3毫米,棕綠色,密布毛茸。橫切面,子房5室,每室有淡黃色種子1~2枚。種子富油性,質堅易碎。香氣濃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綠、飽滿者為佳。

【化學成份】

吳茱萸果實含揮發油為吳茱萸烯、羅勒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內酯醇等。還含吳茱萸酸。又含生物堿: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吳茱萸因堿、羥基吳茱萸堿、吳茱萸卡品堿。吳茱萸堿用鹽酸乙醇處理即轉化為異吳茱萸堿。還含兩種中性不含氮物質:吳茱萸啶酮和吳茱萸精。又含吳茱萸苦素。

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羥基吳茱萸堿。尚含不飽和的酮,暫稱石虎甲素、揮發油、花色甙和甾體化合物。

【藥理作用】

①驅蛔作用

吳茱萸醇提物在體外對豬蛔蟲有較顯著作用;對蚯蚓、水蛭亦有效。

②抗菌作用

吳茱萸煎劑(100%)對霍亂弧菌有較強抑制效力(瓊脂挖溝平板法)。10%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絮狀表皮癬菌有抑制作用;1:3水浸劑對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1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

③中樞作用

大量吳茱萸對中樞有興奮作用,並可引起視力障礙、錯覺等。日本產吳茱萸醇提物有鎮痛作用,用兔齒髓電刺激法證明,10%醇提物靜脈註射0.1~0.5毫升/公斤有鎮痛作用。靜註0.2毫升,鎮痛效力和安替匹林或氨基比林(各用1%2毫升)大致相等。而在寒冷時,比此二藥為強。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1~0.5毫升/公斤,對家兔亦有鎮痛作用;1~2毫升/公斤可使兔體溫輕度升高。單用10%吳茱萸屬植物醇提物0.5~2.0毫升,也能使兔體溫上升。從另一種吳茱萸屬植物EvodiaxanthoxyloidesF.Muell提出生物堿,其鹽酸鹽對小鼠有鎮靜催眠作用,但可使大鼠體溫下降,還能對抗樟腦等對大鼠或小鼠所致的驚厥作用。

④其他作用

吳茱萸屬植物10%醇提物,給兔註射0.5~1.0毫升,血壓有短暫而輕微的升高,呼吸輕度興奮,增加頸動脈血流量。0.1%異吳茱萸堿鹽酸鹽0.2~0.5毫升/公斤靜註,兔血壓無顯著變化,呼吸略增大;用0.02~0.1%對離體蛙心作用不明顯,蛙下肢血管灌流,一般也不明顯,先有擴張後收縮;對離體兔腸,初有短暫興奮,後麻痹;對離體兔子宮,開始有興奮作用。Evoxine毒性低,對小鼠的半數致死量,皮下註射為705毫克/公斤,靜脈註射為135毫克/公斤。吳茱萸的成分,如吳茱萸內酯、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異吳茱萸堿有相似的鎮痛、升高體溫、輕度影響呼吸與血壓的作用。吳茱萸次堿的分解產物蕓香堿有較強的子宮收縮作用。吳茱萸因堿在小鼠有抗ColumbiaSK病毒作用。

從E.xanthoxyJoides中所得之生物堿,與茵芋堿相似,能增強腎上腺素的作用,提高脊髓反射的興奮性,松弛小腸平滑肌,提高橫紋肌張力,在若幹方面與麻黃堿之作用相似。

【炮制】

炙吳茱萸:取甘草煎湯,去渣取湯,加入凈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幹為度,微火焙幹。(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兩)

①《本草通玄》:"吳茱萸,鹹湯浸去烈汁,焙幹水。"

②《本草求真》:"吳茱萸陳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性味】

辛苦,溫,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大熱,有小毒。"

③《藥性論》:"味苦辛,大熱,有毒。"

【歸經】

入肝、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太陰、少陰、厥陰經。"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肝、脾、胃、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

溫中,止痛,理氣,燥濕,治嘔逆吞酸,厥陰頭痛,臟寒吐瀉,脘腹脹痛,經行腹痛,五更泄瀉,高血壓癥,腳氣,疝氣,口瘡潰瘍,齒痛,濕疹,黃水瘡。

①《本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②《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③《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④《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匿。"

⑤《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後余血。"

⑥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⑦《綱目》:"開郁化滯。治吞酸,蹶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2錢;或入丸、散。外用:蒸熱熨,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註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蓼實為之使。惡丹參、消石、白堊,畏紫石英。"

②《本草蒙筌》:"腸虛泄者尤忌。"

③《綱目》:"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④《本草經疏》:"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於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筋,由於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於犯腸胃者不宜用;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所鹹忌。"

【附方】

①治腎氣上噦,腎氣自腹中起上築於咽喉,逆氣連屬而不能吐,或至數十聲,上下不得喘息:吳茱萸(醋炒)、橘皮、附子(去皮)各一兩。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姜湯下七十丸。(《仁存堂經驗方》)

②治醋心,每醋氣上攻如釅醋:茱萸一合。水三盞,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服。(《兵部手祭方》)

③治食已吞酸,胃氣虛冷者:吳茱萸(湯泡七次,焙)、幹姜(炮)等分。為末,湯服一錢。(《聖惠方》)

④治肝火: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或半兩。上為末,水丸或蒸餅丸。白湯下五十丸。(《丹溪心法》左金丸,一名回令丸)

⑤治嘔而胸滿,及幹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一升,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金匱要略》吳茱萸湯)

⑥治頭風:吳茱萸三升。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根。(《幹金翼方》)

⑦治痰飲頭疼背寒,嘔吐酸汁,數日伏枕不食,十日一發:吳茱萸(湯泡七次)、茯苓籌分。為末,煉蜜丸悟子大。每熱水下五十丸,(《朱氏集驗方》)

⑧治多年脾泄,老人多此,謂之水土同化:吳茱萸三錢。泡過,煎汁,入鹽少許,通口服,蓋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清,大腸自固,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也。(《仁存堂經驗方》)

⑨治脾受濕氣,泄利不止,米谷遲化,臍腹刺痛;小兒有疳氣下痢,亦能治之:黃連(去須)、吳茱萸(去梗,炒)、白芍藥各五兩。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濃煎米飲下,空心日三服。(《局方》戊己丸)

⑩治腳氣入腹,困悶欲死,腹脹:吳茱萸六升,木瓜兩顆(切)。上二味,以水一鬥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裏久,進一服,或吐、或汗、或利、或大熱悶,即瘥。(《千金方》蘇長史茱萸湯)

⑾治腳氣疼痛,如人感風濕流註,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宜服之:檳榔七枚,陳皮(去白)、木瓜各一兩,吳茱萸、紫蘇葉各三錢,桔梗(去蘆)、生姜(和皮)各半兩。上細切,水煎,次日五更,分作三、五服,只是冷服。冬天略溫服亦得。(《證治準繩》雞鳴散)

⑿治遠年近日小腸疝氣,偏墜搐疼,臍下撮痛,以致悶亂,及外腎腫硬,日漸滋長,陰間濕癢成瘡:吳茱萸(去枝梗)一斤(四兩用酒浸,四兩用醋浸,四兩用湯浸,四兩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幹),澤瀉(去灰土)二兩。上為細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鹽湯或酒吞下。(《局方》奪命丹)

⒀治小兒腎縮(乃初生受寒所致):吳茱萸、硫黃各半兩。同大蒜研塗其腹,仍以蛇床子煙熏之。(《聖惠方》)

⒁治口瘡口疳:茱萸末,醋調塗足心。亦治咽喉作痛。(《瀕湖集簡方》)

⒂治牙齒疼痛:茱萸煎酒含漱之。(《食療本草》)

⒃治濕疹:炒吳茱萸一兩,烏賊骨七錢,硫黃二錢。共研細末備用。濕疹患處滲出液多者撒幹粉;無滲出液者用蓖麻油或豬板油化開調抹,隔日一次,上藥後用紗布包紮。(《全展選編·皮膚科》)

⒄治陰下濕癢生瘡:吳茱萸一升,水三升,煮三、五沸,去滓,以洗瘡。諸瘡亦治之。(《古今錄驗方》)

⒅中風(口角偏斜,不能語言)。用茱萸一升、姜豉三升、清酒五程式,合煎開數次,冷後每服半升。一天服三次。微汗即愈。

⒆全身發癢。用茱萸一升,加酒五升,煮成一升半,乘溫擦洗,癢即停止。

⒇冬月感寒。用吳茱萸五錢煎湯服,以出汗為度。

(21)嘔吐、胸滿、頭痛。用茱萸一升、棗二十枚、生姜一兩、人參一兩,加水五升煎成三升,每服七合,一天服二次,此方名"吳茱萸湯"。

(22)心腹冷痛。用吳茱萸五合,加酒三升煮開,分三次服。

(23)小腸疝氣(偏墜疼痛,睪丸腫硬,陰部濕癢)。用吳茱萸(去梗)一斤,分作四份。四兩泡酒,四兩泡醋,四兩泡開水,四兩泡童便。經一夜後,都取出焙幹,加澤瀉二兩,共研為末,以酒和粉調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服,鹽湯或酒送下。此方名"奪命丹",亦名"星鬥丸"。

(24)婦女陰寒,久不受孕。用吳茱萸、川椒各一升,共研為末,加煉蜜做丸子,如彈子大。裹棉肉納入陰道中,令子宮開即可受孕。

(25)胃氣虛冷,口吐酸水。用吳茱萸在開水中泡七次,取出焙幹,加幹姜(炮),等分為末。每服一錢,熱湯送下。

(26)轉筋入腹。用茱萸(炒)二兩,加酒二碗,煎成一碗,分二次服。得瀉即愈。

(27)老人多年水泄。用吳茱萸三錢,泡過,取出,加水煎嗔,放一點鹽後服下。

(28)赤白痢(脾胃受濕,下痢腹痛,米谷不化)。用吳茱萸、黃連、白芍藥各一兩,同炒為末,加蒸餅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湯送下。此方名"戊己丸"。又方:用川黃連二峽谷、吳茱萸二兩(湯沁七次),同炒香,分別研為末,各與粟米飯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三十丸。赤痢,以甘草湯送服黃連丸;白痢,以幹姜湯送服茱萸丸;赤白痢,兩丸各用十五粒,米湯送下。此方名"變通丸"。又方:用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同炒香,各自為末。以百草霜二兩,加飯同黃連做成丸子;以白芍藥末二兩,加飯同茱萸做成丸子,各如梧子大,收存備用。每服五十丸。赤痢,以烏梅湯送服連霜丸;白痢,以米湯送服茱芍丸;赤白痢,兩種藥丸各服二十五粒。此方名"二色丸"。

(29)腹中積塊。用茱萸一升搗爛,和酒同煮,取出包軟布中熨積塊處,冷則炒熱再熨。塊如移動,熨也移動,直至積塊消除。

(30)牙齒疼痛。用茱萸煎酒含漱。

(31)老小風疹。用茱萸煎酒塗搽。

(32)癰疽發背。用吳茱萸一升搗為末,加苦酒調塗布上貼患處。

(33)寒熱怪病(發寒發熱不止,幾天後四肢堅硬如石,敲起來發銅器聲,日漸瘦弱)。用茱萸、木香等分,煎激發服。

【臨床應用】

①治療高血壓病

將吳茱萸研末,每次取0.6~1兩,用醋調敷兩足心(最好睡前敷,用布包裹)。一般敷12~24小時後血壓即開始下降,自覺癥狀減輕。輕癥敷1次,重的敷2~3次即顯示降壓效果。

②治療消化不良

取吳萸粉2.5~3克,用食醋5~6毫升調成糊狀,加溫至40℃左右,攤於2層方紗布上(約0.5厘米厚),將4周折起;貼於臍部,用膠布固定。12小時更換1次。經治20例,痊愈18例,好轉1例,無效1例。初步觀察,本法有調節胃腸功能、溫裏去寒、止痛及幫助消化等作用。對胃暢功能紊亂所致的腹瀉效果較好,對細菌感染所致的腹瀉配合應用抗菌素可產生協同作用。

③治療濕疹、神經性皮炎

吳茱萸研末,用凡士林調成30%(甲種)和20%(乙種)兩種軟膏;再取30%吳茱萸軟膏和等量氧化鋅軟膏調勻,配成復方吳茱萸軟膏(丙種)。對亞急性和一般慢性濕疹,及陰囊濕疹在亞急性期或早期者,采用乙種軟膏;對多年慢性陰囊濕疹則采用甲種軟膏;嬰兒濕疹采用丙種軟膏。局部搽藥,每日2次。對神經性皮炎先搽甲種軟膏,再配合熱電吹風,每日1次,每次20分鐘,然後用比皮損略大的膠布塊貼牢。據82例濕疹和神經性皮炎的觀察,對濕疹初期及亞急性濕疹療效較好,治愈時間員短者3天;對一般慢性濕疹,治愈時間最短者10天;對多年呈苔蘚樣變的慢性濕疹無效;嬰兒濕疹11例,除兩例無效外,余均在7~15天內臨床治愈;陰囊濕疹初期效果明顯,患病多年近於苔蘚樣變者無效;神經性皮炎19例,均為輕型及限局性患者,配合熱電吹風比單純塗藥者療效顯著。又有用10%吳茱萸糊膏局部塗抹後,再以艾熏20分鐘,治療限局性神經性皮炎14例;結果治愈4例,顯著進步7例,好轉3例。治愈病例一般治療4~6次。此法止癢效果顯著。

④治療黃水瘡

將吳茱萸研粉用凡士林調制成10%軟膏,局部塗擦,每日1~2次。擦藥前先用溫水洗凈患處:治療12例,一般4~6次即愈。

⑤治療口腔潰瘍

將吳茱萸搗碎,過篩,取細末加適量好醋調成糊狀,塗在紗布上,敷於雙側湧泉穴,24小時後取下。用量:1歲以下用0.5~2錢,1~5歲用2~3錢,6~15歲用3~4錢,15歲以上用4~5錢。治療256例,有247例治愈。一般敷藥1次即有效。

【備註】吳茱萸的功效是溫中、散寒、下氣、開郁。近年來臨床實際上踐,亦用本品治蟯蟲病。臨床實踐學認為吳茱萸有明顯的止痛、止嘔作用。

【摘錄】《*辭典》

吳茱萸《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WúZhūYú

【英文名】MedcinalEvodiaFruit,FruitofMedicinalEvodia

【別名】食茱萸吳萸、茶辣、漆辣子、優辣子、曲藥子、氣辣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及毛脈吳茱萸未成熟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2.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3.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

采收和儲藏:栽後3年,早熟品種7月上旬,晚熟品種8月上旬,待果實呈茶綠色而心皮未分離時采收,在露水未幹前采摘整串果穗,切勿摘斷果枝,曬幹,用手揉搓,使果柄脫落,揚凈。如遇雨天,用微火抗幹。

【原形態】

1.樹皮青灰褐色,幼枝紫褐色,有細小圓形的皮孔;幼技、葉軸及花軸均被銹色絨毛。奇數羽狀復葉對生,連葉柄長20-40cm;葉柄長4-8cm,小葉柄長2-5mm;小葉5-9,橢圓形至卵形,長5.5-15cm,寬3-7cm,先端驟狹成短尖,基部楔形至廣楔形或圓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鈍鋸齒,側脈不明顯,兩面均被淡黃褐色長柔毛,脈上尤多,有明顯的油點,厚紙質或紙質。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軸粗壯,密被黃褐色長柔毛,花軸基部有小葉片狀的狹小對生苞片2枚;萼片5,廣卵形,長約1-2mm,被短柔毛;花瓣5,白色,長圓形,長4-6mm;雄花具5雄蕊,插生在極小的花盤上,花藥基著,橢圓形,花絲粗短,被毛,退化子房先端4-5裂;雌花的花瓣較雄花瓣大,退化雄蕊鱗片狀,子房上位,長圓形,心皮5,花後增寬成扁圓形,有粗大的腺點,花柱粗短,柱頭先端4-5錢裂。果實扁球形,成熟時裂開成5個果瓣,呈蓇葖果狀,紫紅色,表面有粗大油腺點,每分果有種子1個,黑色,有光澤。花期6-8月,果期9-10月。

2.石虎本變種與正種很相似。區別點為變種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小葉3-11,葉片較狹,長圓形至狹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各小葉片相距較疏遠,側脈較明顯,全緣,兩面密被長柔毛,脈上最密,油腺粗大。花序軸常被淡黃色或無色的長柔毛。成熟果序不及正種密集。種子帶藍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3.毛脈吳茱萸與上種相似。小枝被黃銹色或絲光質的疏長毛。葉軸被長柔毛;小葉5-11,葉形變化較大,長圓形、披針形、卵狀披針形,上表面中脈略被疏短毛,下面脈上被短柔毛,側脈清晰,油腺點小。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長於低海拔向陽的疏林下或林緣曠地。

2.生於山坡草叢中。

3.生於村邊路旁、山坡草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於陜西、甘肅、安徽、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2.分布於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

3.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及貴州。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寒冷、幹燥。以選陽光充足、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上和腐殖質壤土栽培為宜;低窪積水地不宜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分株、扡插繁殖。種子繁殖:取樹勢健壯、結果多的植株,待果實成熟後來收,明幹,切忌日曬,否則易使種子失去發芽力。春播,於3月下旬-4月上旬,用條插法,按行距15-20cm開條溝,深3-5cm,將種子均勻播入,薄覆細土,蓋草一層,澆水保濕。現因繁殖速度慢,放生產上已少用。分株繁殖:12月下旬,可在母株旁距0.6m處,將側根的表上刨開,露出較粗的側根,每隔7cm左右砍一傷口,再覆土,施糞肥。春季傷口處長出幼苗,待幼苗長大後,即可與母株分離。扡插繁殖:枝插法,11-12月或1-2月植株萌芽前,剪取1-2年生健壯枝條為插穗,長20-25cm,具3-4個芽,兩端剪成斜面,扡插手苗床,露出地面5-10cm,覆草一層,註意澆水,遮蔭。扡插後約1-2個月生根。第2年苗高30cm移栽。根插法,選樹齡4-6年,於2月上旬前後,選較粗壯的側根,截成15-18cm的小段作插穗,按行株距15cm×15cm開穴,每穴斜插一段,覆土,澆水。育苗第二年就可移栽,定植移栽時間3-4月或11-12月,按行珠距(1.5-2)m×(1.5-2)m開穴,穴徑60cm,深45cm,施入腐熟廄肥,幼苗根部蘸黃泥漿後栽種,覆土,壓實,澆水。

田間管理每年需中耕除草,結合施追肥2-3次,早春萌芽前追施人糞尿,孕蕾前再施1次。開花後增施磷、鉀肥,可防止落果,促進種子飽滿成熟。整枝修剪,幼齡樹離地面80cm處打頂,促使形成一定的樹冠;成年樹要剪除重疊枝、下垂枝、枯枝、病蟲枝、老弱枝。修剪工作可在落葉後進行。並要培土保暖防凍。移栽後幼齡樹行間可套種花生、薯類、大豆或除蟲菊等。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煤煙病,5-6月殺死傳染病源,可噴1:1:200信的波爾多液。銹病,5月中旬發病時噴波美0.2-0.3度石流合劑或25%粉銹寧100倍液。還有樹脂病等為害。蟲害有褐天牛,7-10月為害,幼蟲蛀人樹幹,蛀食木質部,可用人工捕捉。橘風蝶,3月幼蟲咬食芽、嫩葉或咬成缺刻與孔洞,可噴Bt乳劑300倍液。另有蚜蟲、紅蠟介殼蟲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果實類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直徑2-5mm。表面暗綠黃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數點狀突起或凹下油點。頂端有五角星狀的裂隙,基部有花萼及果柄,被有黃色茸毛。質硬而脆。氣芳香濃郁,味辛辣而苦。以飽滿、色綠、香氣濃郁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實橫切面:類圓形,中央分為5室。外果皮表皮細胞1列,類圓形,排列整齊,大多含橙皮甙結晶;可見多數氣孔和少數非腺毛及非腺毛脫落後的疤痕。中果皮較厚,散有纖維束和多數大型油室,直徑120-180μm,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近內果皮尤密,簇晶直徑12-16μm。內果皮4-5列薄壁細胞,長方形,切向排列,較中果皮細胞小。果實每室內有1粒種子,類三角形,種皮石細胞呈柵欄狀排列,壁較厚,種皮內全為胚乳組織。

粉末特征:褐色。①非腺毛1-9細胞,長62-350μm,壁疣明顯,有的胞腔含棕黃色至棕紅色物。②腺毛頭部7-14或更多細胞,橢圓形,常含黃棕色內含物;柄1-5細胞。③草酸鈣簇晶直徑10-25μm,偶有方晶。④果柄石細胞類圓形或長方形,直徑35-70μm,胞腔大。⑤油室碎片有時可見,淡黃色。⑥橙皮甙結晶扇形或圓形,有放射狀紋理。

【化學成份】

種子含順式-5,8-十四碳二烯酸(cis-5,8-tetradecadienicacid)。果實的揮發油中含吳茱萸烯(evodene),吳茱萸內酯醇(evodol),檸檬苦素(limonin)。果實中含吳茱萸堿(evodiamine),吳茱萸次堿(rutaecarpine),吳茱萸卡品堿(evo-carpine),羥基吳茱萸堿(hydroxyevodiamine),吳茱萸因堿(wuchuyine),羅勒烯(ocimene),吳茱萸啶酮(evodione),吳茱萸精(evogin),吳茱萸苦素(rutaevin),7-羧基吳茱萸堿(7-car-boxyevodiamine),二氫吳茱萸次堿(dihydrorutaecarpine),14-甲酸吳茱萸次堿(14-formylrutaecarpine),1-甲基-2-壬基-4(1H)-喹諾酮[1-methyl-2-nonyl-4(1H)-quinolone],N,N-二甲基-5-甲氧基色胺(N,N-dimethyl-5-methoxytryptamine),N-甲基鄰氨基苯甲酸胺(N-methylanthranoylamide),辛弗林(synephrine),去氫吳茱萸堿(dehydroevodiamine),吳茱萸酰胺(evodiamide),去甲基吳茱萸酰胺[N-(2-methylaminobenzoyl)tryptamine],6a-乙酸氧基-5-表檸檬苦素(6a-acetoxy-5-epi-limonin),6β-乙酰氧基-5-表檸檬苦素(6β-acetoxy-5-ePi-limonin),黃柏酮(obacunone),羅旦梅交酯(jangomolide),吳茱萸苦素乙酸酯(rutaevineacetate),臭辣樹交酯A(graucinA),12a-羥基檸檬苦素(12a-hydroxylimonin),12a-羥基吳茱萸內酯醇(12a-hydroxyevodol),1-甲基-2[(Z)-6-十一碳烯]-4(1H)-喹諾酮{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1-甲基-2-[(Z)-10-十五碳烯]-4(1H)-喹諾酮{1-methyl-2-[(Z)-10-pentadecenyl]-4(1H)-quinolone},1-甲基-2-[(Z)-6-十五碳烯]-4(1H)-喹諾酮{1-methyl-2-[(Z)-6-pentadecenyl]-4(1H)-quinolone},1-甲基-2-[(6Z,9Z)-6,9-十五碳二烯]-4(1H)一喹諾酮{1-methyl-2-[(6Z,9Z)-6,9-pentadecadienyl]-4(1H)-quinolone},1-甲基-2-[(4Z7Z)-4,7-十三碳二烯]-4(1H)-喹諾酮{1-methyl-2-[(4Z,7Z)-4,7-tridecadienyl]-4(1H)-quinolone},吳茱萸果酰胺Ⅰ(goshuyuamideⅠ),吳茱萸果酰胺Ⅱ(goshuyuamideⅡ)。此外,果實中還含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色氨酸(tryptophan),蘇氨酸(threonine),絲氨酸(serine),及胱氨酸(cystine)等十八種氨基酸。

石虎果實含吳茱萸內酯(evodin)又稱檸檬苦素(limonin),吳茱萸堿,吳茱萸次堿,羥基吳茱萸堿,石虎甲素(Shih-HuA),吳茱萸卡品堿,二氫吳茱萸卡品堿(dihydroevocarpine),1-甲基-2-十一烷基-4(1H)-喹諾酮[1-methyl-2-undecyl-4(1H)-quinolone)],1甲基-2-[(Z)-6-十一烯基]-4(1H)-喹諾酮{1-methyl-2-[(Z)-6-undecenyl]-4(1H)-quinolone}。

【藥理作用】

1.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1.1.強心作用:。

1.1.1.另8只離體蟾蜍心,同一心臟用吳茱萸湯與異丙腎上腺素交叉給予。提示吳茱萸湯強心作用劑量小,持續時間長,無異丙腎上腺素加快心率的作用,故可能無增加心肌氧耗之弊。

1.1.2.大耳白兔3只,體重1.75±0.09kg,性別不拘。麻醉後,開胸,用蛙心夾夾住心尖部,連接機械電換能器,以二道生理儀記錄心臟收縮曲線。耳緣靜脈給吳茱萸湯0.3g/kg,觀察30分鐘,然後靜脈註射2%戊巴比妥適量,待心肌收縮力明顯減弱後,再給吳茱萸湯,觀察30分鐘。可見吳茱萸湯顯著增強在體兔心收縮力,給藥後30分鐘仍未恢復至藥前水平。

1.2.升壓作用:。

1.2.1.狗3只,麻醉後以插入式血壓計顯示左股動脈血壓,右股靜脈給吳茱萸湯0.2g/kg。給藥前血壓為13.29±5.71(kPa,X±SD,下同),給藥後血壓上升,最高峰為24.36±5.60,差值為10.79±1.24(P<0.01);最低峰為11.07±5.41,差值為2.20±0.73(P<0.05)。升壓維持368±635;恢復後有輕度下降,維持565±95s。

1.2.2.大鼠9只,以水銀檢壓法觀察右股靜脈給1.04g/kg吳茱萸湯註射液對血壓的影響,同時以心電圖機描記心率。又以3只大鼠,觀察0.04mg/kg腎上腺素對血壓的影響,結果吳茱萸湯有升壓作用,給藥前後對比差異極顯著(P<0.001),又取大鼠6只,分為兩組。一組預先給心得安1.8mg/kg,另一組預先給酚妥拉明3.0mg/kg,5分鐘後再給吳茱萸湯註射液1.04g/kg。結果吳茱萸湯升高血壓作用能因酚妥拉明前處理而取消;後降壓作用能被心得安阻斷。以上結果表明,吳茱萸湯升壓作用迅速,升壓伴有心率緩慢。α、β受體阻斷實驗表明,吳茱萸黃湯有顯著的α興奮作用和較弱的β-興奮作用,為α、β受體混合興奮劑。由於吳茱萸湯中含人參量較大,因此這些實驗並不能完全說明吳茱萸對心血管的藥理作用。

1.3.對家兔球結膜微循環的影響。

大白兔11只,麻醉後側臥位固定在保溫手術臺上,以微循環顯微鏡放大80倍,冷光源下觀察球結膜微循環。耳緣靜脈緩緩推註生理鹽水0.3ml/kg,5分鐘後推註吳茱萸湯註射液0.3g/kg,觀察並測取給藥前後微動脈內徑、毛細血管網交點數,記錄微血流態,紅細胞聚集情況的動態變化。給藥後,微血流速度迅速增快;部分微血流態改善,粒流變成線粒流,線粒流變成線流。

2.對消化系統的作用:。

2.1.抗胃潰瘍作用:。

2.1.1.對水浸應激性潰瘍的影響:取雌雄小鼠50只,體重21.2±1.2g,均分為5組,禁食1夜,分別灌胃吳茱萸水煎劑、甲氰咪呱和自來水後,裝入特制的應激盒內,並浸在20-23℃水中,使水位達到小鼠頸部。8小時後處死小鼠,取胃,鏡檢點狀損害,計算出血點數作為潰瘍指數。口服2g/kg的50%甲醇提取物,具有抗大鼠水浸應激生潰瘍作用,抑制率達66.6%。

2.1.2.對消炎痛和乙醇引起潰瘍的影響:取雌雄小鼠50只,體重23.4±1.9g,均分為5組,禁食24小時後分別灌胃吳茱萸水煎劑、呋喃唑酮和自來水。30分鐘後腹腔註射消炎痛10mg/kg,l小時後再灌胃50%乙醇0.2ml/只,再過l小時處死取胃,鏡檢條狀損害,測量其總長度(mm)為潰瘍指數。吳茱萸10和20g/kg都顯著抑制消炎痛加乙醇引起的潰瘍形成。

2.1.3.對鹽酸性胃潰瘍的影響:雌雄大鼠40只,體重176±21g,均分為4組,禁食24小時後分別灌服吳茱萸內提物、甲氰咪呱和自來水,l小時後灌胃0.6N鹽酸1ml/只,再過l小時處死取胃,鏡檢條狀損害,測量其總長度(mm)為潰瘍指數,結果見表8,吳茱萸5和10g/kg都顯著抑制鹽酸潰瘍形成。

2.1.4.對結紮幽門性潰瘍的影響:雌雄大鼠20只,體重145±16g,均分2組,禁食24小時後,乙醚麻醉結紮幽門並分別在十二指腸註射吳茱萸水煎劑和自來水,縫合腹壁後19小時處死取胃,鏡檢前胃部潰瘍,分級計算指數,結果見表8D。提示吳茱萸10g/kg僅能抑制潰瘍形成傾向。

2.2.對胃液分泌的影響:將體重240-300g的雄性大白鼠20只隨機分為兩組。禁食24小時(自由飲水)後,給藥組按10g/kg體重皮下註射吳茱萸湯註射液。共2次,其中間隔l小時。對照組同法給等積生理鹽水。末次給後30分鐘,將動物麻醉,結紮幽門後縫合腹壁。術後禁食禁水。5h後處死動物收集全部胃液,測其量與pH值,並測定遊離酸和總酸度。結果表明吳茱萸湯可減少大鼠胃液分泌量,並可降低胃液酸度。

2.3.對胃腸運動的影響:。

2.3.1.提高胃殘留率:體重18-22g健康小白鼠21只,隨機分2組,按張氏等介紹的方法,以胃中酚紅殘留率作為排室指標,排空越快,胃中殘留越少,結果表明吳茱萸湯能非常明顯地提高胃殘留率。

2.3.2.抑制離體胃條運動:制備離體胃條標本,臺氏液保養,用離體器官測定儀記錄胃條運動的曲線變化。按給藥前後自身對照比較。結果當保養液中單味吳茱萸的濃度達5×l0(-3)g/ml,吳茱萸湯濃度達1×10(-2)g/ml時,對胃條的自發性活動均表現為抑制,即張力和收縮幅度均下降,用保養液洗後能恢復活動。單味黨參、大棗、生姜對胃條的自發性活動影響不明顯,對由氯化乙酰膽堿引起的胃條痙攣性收縮,單味吳茱萸和吳茱萸湯均有明顯對抗作用,表現為張力和收縮幅度下降,頻率減少。

2.3.3.對多種藥物引起的離體小腸活動的影響:家兔1.5kg左右,豚鼠250g左右,按溫血動物離體腸管實驗法制備及實驗,記錄自發收縮活動,待平穩後給予擬被對抗的藥物(煙堿、毒扁豆堿、乙酰膽堿、酚妥拉明、利血平、氯化鈉和組胺),待記錄的收縮活動穩定後,每隔3分鐘給予吳茱萸煎劑1次,共3次(除了對抗乙酰膽堿和組胺是采用單一劑量外),使營養液中呈現3個中藥累積濃度,每次給中藥後記錄3分鐘腸管活動變化。表明吳茱萸隨劑量增加而逐漸顯示對7種藥物性離體小腸活動的抑制。

2.3.4.止嘔作用:健康家鴿30只,雌雄不拘,體重300-400g,隨機分為3組,每組10只。實驗組分別給吳茱萸及吳茱萸湯水煎劑,對照組給自來水,均按等容積灌胃給藥。給藥後l小時,每鴿灌胃2%硫酸銅1ml/100g體重。記錄每鴿出現第一次嘔吐的時間(嘔吐潛伏期)及給硫酸銅後1小時內嘔吐的次數(嘔吐頻率)。結果吳茱萸湯能顯著減少家鴿嘔吐頻率,並有延長形成嘔吐所需時間的趨勢。單味吳茱萸亦有一定止嘔作用,但統計不顯著。

2.3.5.止瀉作用:。

2.3.5.1.對蓖麻油引起的小鼠腹瀉的影響雌雄小鼠36只,體重20.7±2.6g,均分為3組,分別灌胃吳茱萸水煎劑和自來水,30分鐘後灌腸蓖麻油0.15ml/只,記錄腹瀉次數。實驗過程禁食禁水。可見吳茱萸10g和20g/kg都減少蓖麻油引起的腹瀉次數,且隨著劑量增大作用持續時間延長,但作用產生緩慢。

2.3.5.2.對番瀉葉引起小鼠腹瀉的影響雌雄小鼠30只,體重19.2±1.8g,均分為3組,分別灌腸吳茱萸水煎劑和自來水,30分鐘灌腸番瀉葉0.4g/只,觀察腹瀉次數,共8小時。可見吳茱萸對抗番瀉葉引起的腹瀉作用隨劑量增大而提高,作用產生雖緩慢,但持續時間較長。

3.對晚期失血性休克的影響:大耳白兔22只,性別不拘,體重1.75±0.25kg,仿Wiggers貯血瓶法復制晚期失血性休克兔模型。於全血回輸後開始從耳緣靜脈點滴給藥。治療組給吳茱萸湯註射液(生理鹽水稀釋至0.5g/ml)10ml/kg;4滴/min,3小時滴完;對照組給等量生理鹽水,觀察3小時、6小時生存率,平均動脈血壓、心率和尿量。結果與生理鹽水對照,吳茱萸湯迅速而顯著升高休克兔血壓,並延緩後期血壓的下降,對心率影響不明顯。治療組給藥後3小時生存率為11/11有顯著性(P<0.05),高於對照組的6/11;6h生存率為7/11,亦有顯著性(P<0.05)高於對照組1/11。失血後兔尿量非常明顯的減少,與對照組比較,吳茱萸湯顯著增加尿量。給藥後,治療組呼吸、心跳從微弱變清晰,肢體抖動;對照組兔的呼吸、心率仍微弱,肢體僵臥。

4.對血栓形成及凝血功能的作用:Wister大鼠60只,雌雄各半,體重185±25g,隨機分6組,對照組給等容積的生理鹽水;吳茱萸水提物組,按LD50的1/5、1/10、10-20g/kg灌胃給藥,另二組為附子水提物組。給藥後1小時,測定血栓形成時間,並取血測定生化項目。肝素組,靜脈註射l00u/kg,用上法測定。結果吳茱萸水提物在20g/kg劑量時,血栓形成時間明顯延長;在10g/kg劑量時,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有不同程度延長,20g/kg劑量時,KPTT、VF明顯延長。其他指標無明顯變化。

5.保肝作用:對CCl4誘發急性肝損害大鼠SGPT和SGOT的影響雌雄大鼠36只,體重222±25g,均分4組,每天分別灌胃l次吳茱萸水煎劑和自來水,連續5天,末次給藥後1小時,除自來水對照組外,其余各組均腹腔註射四氯化碳(CCl4)0.3ml/kg,並禁食16小時後在烏拉坦麻醉下頸動脈取血測定SGPT及SGOT。可見吳茱萸5和10g/kg都能對抗CCl4升高SGPT作用,其中5g/kg組不能對抗CCl4升高SGOT作用。

6.其它作用:給小鼠灌胃20g/kg吳茱萸水煎劑,能顯著減少酒石酸銻鉀引起的扭體反應次數和延長熱板刺激的痛反應潛伏期。有人報道吳茱萸的甲醇和水提取物都具有5-羥色胺受體親和力,間接提示去氫吳茱萸堿可能是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另據報道,吳茱萸果實的乙醇提取物對中國倉鼠肺細胞(V-79)有顯著作用。從該植物中分離的細胞毒素為黃色粉末。用V-79細胞所作的細胞毒試驗中,只有此種黃色粉末顯示明顯的活性。在進一步的用腫瘤細胞、人鼻咽癌(KB)和鼠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P388),所作的細胞毒試驗中,也只有此種黃色粉末顯示活性。它們的IC50值分別為:V-79為0.19mg/ml;KB為0.98mg/ml;P388為0.43mg/ml。此外,吳茱萸果實中吳茱萸堿有抗缺氧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0.5g,加鹽酸溶液(l→100)10ml,用力振搖數分鐘,濾過。①取濾液2ml,加碘化汞鉀試液1滴,振搖後,生成黃白色沈澱。(檢查生物堿)②另取濾波1ml,緩緩加入對二甲氨基苯甲醛試液2ml,置水浴上加熱,兩液接界處生成紅褐色環狀帶。(檢查吲哚類生物堿)商品規格分大粒統貨和小粒統貨。大粒統貨:呈五棱扁球形,表面黑褐色,頂部五瓣多裂口,香氣濃郁。小粒統貨:呈圓球形,裂瓣不明顯,表面綠色或灰綠色,香氣較淡。

【炮制】炙吳茱萸:取甘草煎湯,去渣取湯,加入凈吳茱萸,浸泡至湯液吸幹為度,微火焙幹。(每吳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兩)。

【性味】辛;苦;熱;小毒

【歸經】肝;胃;脾;大腸;腎經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主脘腹冷痛;厥陰頭痛;疝痛;腳氣腫痛;嘔吐吞酸,寒濕泄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註意】

1.

2.《本草蒙筌》:腸虛泄者尤忌。

3.《本草綱目》:走氣,動火,昏目,發瘡。

4.《本草經疏》:嘔吐吞酸屬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氣,非風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屬血虛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於腸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滯積垢者不宜用;小腸疝氣,非驟感寒邪及初發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亂轉筋,由於脾胃虛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濕生冷幹犯腸胃者不宜用;一切陰虛之證及五臟六腑有熱無寒之人,法所鹹忌。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吳茱萸下氣最速,腸虛人服之愈甚。

2.《醫學啟源》:《主治秘訣》雲,(吳茱萸)氣浮而味降,其用有四:去胸中寒一也;止心痛二也;感寒腹痛三也;消宿酒,為白豆蔻之佐四也。

3.王好古:沖脈為病,逆氣裏急,宜以(吳茱萸)主之。故仲景吳茱萸湯、當歸四逆湯方治厥陰病溫脾胃,皆用此也。

4.《本草綱目》:茱萸,辛熱能散能溫,苦熱能燥能堅,故所治之證,皆取其散寒溫中,燥濕解郁之功而已。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而謂茱萸之性上行不下行者,似不然也。有人治小兒痘瘡口噤者,嚙茱萸一、二粒抹之即開,亦取其辛散耳。

5.《本草經疏》:凡脾胃之氣,喜溫而惡寒,寒則中氣不能運化,或為冷實不消,或為腹內絞痛,或寒痰停積,以致氣逆發咳,五臟不利。吳茱萸,辛溫暖脾胃而散寒邪,則中自溫、氣自下,而諸證悉除。其主除濕血痹、逐風邪者,蓋以風寒濕之邪,多從脾胃而入,脾胃主肌肉,為邪所侵,則腠理閉密,而寒熱諸痹所從來矣,辛溫走散開發,故能使風寒濕之邪,從腠理而出。中惡腹痛,亦邪惡之氣幹犯脾胃所致,入脾散邪,則腹痛自止矣。

6.《本草匯言》:吳茱萸,開郁化滯,逐冷降氣之藥也。方龍潭曰,凡患小腹、少腹陰寒之病,或嘔逆惡心而吞酸吐酸,或關格痰聚而隔食隔氣,或脾胃停寒而泄瀉自利,或肝脾郁結而脹滿逆食,或疝瘕弦氣而攻引小腹,或腳氣沖心而嘔噦酸苦,是皆肝脾腎經之證也,吳茱萸皆可治之。

7.《本經逢原》:茱萸善上,故服茱萸者,有沖膈沖眼、脫發咽痛、動火發瘡之害。其治暴註下重、嘔逆吞酸、肝脾火逆之證,必兼苦寒以降之,如左金丸治肝火痰運嘈雜最效。

8.《本草便讀》:吳茱萸,辛苦而溫,芳香而燥,本為肝之主藥,而兼入脾胃者,以脾喜香燥,胃喜降下也。其性下氣最速,極能宣散郁結,故治肝氣郁滯,寒濁下踞,以致腹痛疝瘕等疾,或病邪下行極而上,乃為嘔吐吞酸胸滿諸病,均可治之。即其辛苦香燥之性,概可想見其功。然則治肝治胃以及中下寒濕滯濁,無不相宜耳。

9.《神農本草經》: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濕血痹,逐風邪,開腠理。

10.《名醫別錄》:主痰冷,腹內絞痛,諸冷實不消,中惡,心腹痛,逆氣,利五臟。

11.《藥性論》:主心腹疾,積冷,心下結氣,疰心痛;治霍亂轉筋,胃中冷氣,吐瀉腹痛不可勝忍者;療遍身頑痹,冷食不消,利大腸擁氣。

12.《本草拾遺》:殺惡蟲毒,牙齒蟲蛀。

13.《日華子本草》:健脾通關節。治腹痛,腎氣,腳氣,水腫,下產後余血。

14.王好古:治痞滿塞胸,咽膈不通,潤肝燥脾。

15.《本草綱目》:開郁化滯。治吞酸,厥陰痰涎頭痛,陰毒腹痛,疝氣,血痢,喉舌口瘡。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吳茱萸相關圖片

吳茱萸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吳萸葉五加  下一个:吳茱萸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