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陸川本草》
【拼音名】QīnɡZhúShé
【別名】竹葉青、青竹絲(《動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蝮蛇科動物竹葉青的全體。
【原形態】
全長50~80厘米。頭部三角形;頭頂覆蓋許多小鱗,後頭部小鱗微弱、起棱。吻鱗中等大,從背面可見.左右鼻間鱗小,由細鱗分開。上唇鱗10片,以第3鱗為最大,第一上唇鱗與鼻鱗間有一縫合線;下唇鱗12~13片。鼻鱗1片。圓形的鼻孔即位於其中;鼻鱗與頰窩間有小鱗片1~2片。眼與鼻鱗間有瓣2片;眼上鱗較大,狹長形,由10片小鱗圍著;左右眼上鱗之間有小鱗11~13片,少數為9或14片。體鱗21或23~21~15行,除最外1行光滑外,余部起棱。腹鱗159~171,肛鱗單一,尾下鱗60~74對。背面和側面草綠色;體鱗的最外一行有1條鮮明的縱走白色條紋,有的在白條紋下還伴有1條紅條紋。頭部青綠色,有的在頭側也有1條白紋,與體側的白紋相接。腹面淡黃色。尾端紅褐或褐色。
棲於山野和森林地帶,常發現於山區的溪河邊。捕食蛙類、鼠類及小鳥等。大雪至驚蟄進入冬眠。卵胎生。有劇毒。
【生境分布】分布廣東、廣西、雲南、臺灣、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甘肅等地。
【性味】《陸川本草》:"甘鹹。"
【功能主治】《陸川本草》:"散瘡毒。治惡瘡腫癤。"
【用法用量】外用:茶油浸塗。
【摘錄】《*辭典》
青竹蛇《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拼音名】QīnɡZhúShé
【英文名】Greenbamboosnake,Stejneger'spit-viper
【別名】鴨公青、雞膽豆、雞冠果、雞冠豆、圓子紅豆、三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莢紅豆的莖皮、根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rmosiafordianaOliv.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肥莢紅豆喬木,高達17m。幼枝密生棕色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長19-40cm;葉柄長3.5-7cm;小葉5-9枚,稀11枚,薄革質,葉片倒卵狀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頂生小葉較大,長6-20cm,寬1.5-7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或鈍,近無毛或背面略被絲毛;小葉柄上面有溝槽及銹色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5-26cm,被銹色柔毛;小苞片2枚,披針形,密被銹褐色毛;萼漏鬥狀,5深裂,裂片長圓狀披針形;花大,長2-2.5mm,花冠淡紫紅色,蝶形,旗瓣圓形具短爪,翼瓣與龍骨瓣分離;雄蕊10,完全分離,不等長,內彎,開花時伸出花冠外;子房近無柄,有4胚珠,花柱長線形,先端內卷,柱頭偏斜。莢果木質,橢圓形,扁平,長5-12cm,寬5-6.8cm,先端有歪斜的喙,有種子l-4顆;種子大,長橢圓形,長約3cm,寬約2cm,種皮鮮紅色。花期6-7月,果期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1400m的山谷、山坡路旁、溪邊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枝條圓柱形,嫩枝可見棕色短柔毛,質較硬,斷面木部占大部分,中央有髓。平整小葉狹長橢圓形,長6-20cm,寬1.5-6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羽狀網脈,綠色或黃綠色。紙質,氣微。
【性味】苦;澀;性涼;小毒
【歸經】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急性熱病;急性肝炎;風火牙痛;跌打腫痛;癰瘡腫毒;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外用:適量,鮮葉搗敷;或根熬膏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