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五味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滇南本草》

【拼音名】WǔWèiCǎo

【別名】地錦苗(《救荒本草》),金鉤如意草(《滇南本草》),水金鉤如意(《昆明藥植調查報告》),紫繭(《滇南本草》整理本)。

【來源】為罌粟科植物五味草的全草。6~7月采收。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主根圓錐形。莖直立,高25~50厘米,光滑無毛,纖細。葉互生,2回3出復葉;根生葉的葉柄長達25厘米,莖生葉的葉柄長1~10厘米;小葉片膜質,深3裂.裂片橢圓狀卵形,先端銳或鈍,基部闊楔形;下面具白色粉霜。總狀花序頂生,著生花10~15朵;花柄長5~15毫米;基部具苞片,上部苞片匙狀倒卵形,全緣或3裂,向下漸成葉狀;花紫堇色,長20~23毫米;萼片2,卵形,邊緣具淺尖齒,早落;花瓣4,脊上具翅,基部微愈合,上面1片斜漏鬥形,具長圓柱形距,微下彎,距中有1黃色指狀蜜腺;下面1片匙形;側面2片,倒卵形,具長爪;雄蕊2束,每束3枚;雌蕊線形,柱頭扁平,邊緣有8個小突起,宿存。蒴果長角狀,長2.5厘米,全體具細突起。種子黑色,腎形至圓形。花期4~7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林蔭荒地。分布雲南、四川等地。

【性味】

①《救荒本草》:"味苦。"

②《滇南本草》:"味有五,性微寒。"

【功能主治】《滇南本草》:"祛風,明目退翳。消散風熱、肺勞咳嗽發熱、肝勞發熱怕冷。走筋絡,治筋骨疼、痰火等癥。"

【附方】治眼目生玉翳,或生霧翳,青盲:五味草二錢,谷精草一錢,木賊草五分,青葙子五分。煎湯服。(《滇南本草》)

【摘錄】《*辭典》

五味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滇南本草》

【拼音名】WǔWèiCǎo

【英文名】all-grassofTaliCorydalis

【別名】地錦苗、金鉤如意草、水金鉤如意、斷腸草、水黃連、大理紫堇、水如意。

【來源】

藥材基源:為罌粟科植物五味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ydalistaliensisFranch.[C.stenanthaFranch.]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五味草一年生草本,高12-40cm,無毛。主根長直。莖直立或鋪散,自下部分枝。基生葉數枚;葉柄長6-15cm;葉片輪廓寬卵形,長2-5cm,二回三出全裂,一回裂片具短柄,末回裂片菱狀寬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2-3cm,寬1.5-2cm,再2-3深裂,小裂片常倒卵形,先端鈍圓;莖生葉小與基生葉同形。總狀花序頂生,疏生花數朵至10余朵;苞片下部者寬卵形,3深裂,往上剛裂淺至全緣;花梗較苞片略長,為10-25mm;萼片小,心狀卵形;花冠紫紅色,長15-20mm,距狹圓錐形,長占外輪上花瓣全長的1/2,末端鈍圓,微下彎;蜜腺貫距不到一半。蒴果條形,長15-20mm,直徑約1.6mm。種子腎圓形,黑色,有光澤。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700-2600m的山地林下巖旁溪畔陰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金鉤如意草含乙酰紫堇醇靈堿(acetylcorynoline),消旋的和左旋的紫堇醇靈堿(corynoline),比枯枯靈堿(bicuculline)。紫堇文堿(corycavine),原阿片堿(protopine)和刻葉紫堇胺鹽酸鹽(corydaminehydrochloride),還含較多量的10-二十九烷醇(nonacosanol-10)和硝酸鉀。

【性味】苦;微寒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祛風;清熱;止痛;清肝明目。主風熱感冒;肺熱咳嗽;肺癆咳血;肝炎;風濕關節筋骨疼痛;牙痛;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滇南本草》:祛風,明目退翳。消散風熱、肺勞咳嗽發熱、肝勞發熱怕冷。走筋絡,治筋骨疼、痰火等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五味草相關圖片

五味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五色梅葉  下一个:五味藤>>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