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夜明砂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èMínɡShā

【別名】蝙蝠屎、天鼠屎、檐老鼠屎

【來源】本品為蝙蝠科動物蝙蝠VespertiliosuperansThomas、大耳蝠PlecotusauritusL.或菊頭蝠科動物菊頭蝠Rhinolophusferrum-equinumSchreber的幹燥糞便。全年均可采收,以夏季為宜,去泥土雜質曬幹。

【炮制】焙幹用。

【性味】辛,寒。

【歸經】入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明目,活血消積。用於夜盲癥,白內障,角膜雲翳。

【用法用量】1~3錢。

【備註】

(1)夜明砂為肝經血分藥,具有清肝熱、散瘀血的功效,在臨床上主要用於目疾,尤以治肝熱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單味炒微焦,研細,每天一錢,分二次用開水調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黃芩、赤芍、丹皮、鮮生地、白茅根等藥煎汁服用。

(2)據文獻記載,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內外障翳,常將本品研末,納入豬肝內,煮食飲汁。此外,本品還可用於疳積及跌撲損傷、瘀血作痛等癥,亦取它散血、消積的功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夜明砂《*辭典》

【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YèMínɡShā

【別名】天鼠屎、鼠法、石肝(《本經》),黑砂星(《綱目》),檐老鼠屎(《江西中藥》)。

【來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等多種蝙蝠的幹燥糞便。全年可采,以夏季為宜。到山洞中鏟取,除去泥土,揀凈雜質,曬幹。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蝙蝠"條。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山區均產。主產浙江、江西、江蘇、廣西、河南、甘肅、遼寧等地。

【性狀】為長橢圓形顆粒,兩頭微尖,長5~7毫米,直徑約2毫米。表面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顆粒或粉末狀,在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小翅。氣無,味微苦而辛。以身幹無砂土、色棕褐、質輕、嚼之無砂感、並有小殼點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尿素、尿酸、膽甾醇及少量維生素A等。

【炮制】

揀凈雜質,簸去泥砂,或漂洗後曬幹。

《綱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土惡氣,取細砂曬幹焙用。"

【性味】

辛,寒。

①《本經》:"味辛,寒。"

②《別錄》:"無毒。"

【歸經】

入肝經。

①《綱目》:"厥陰肝經血分。"

②《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明日,散血消積。治青盲雀目,內外障翳,瘰癧,疳積,瘧疾。

①《本經》:"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氣血,破寒熱積聚。除驚悸。"

②《別錄》:"去面黑皯。"

③《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④《日華子本草》:"炒服治瘰癧。"

⑤《本草衍義》:"合疳藥。"

⑥《綱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瘧。"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3錢。外用:研末撤或調敷。

【註意】

①《本草經集註》:"惡白蘞、白薇。"

②《得配本草》:"產婦禁用。"

【附方】

①治青盲:柏葉一兩(微炙),夜明砂一兩(以糯米炒令黃)。上藥,搗羅為末,用牛膽汁拌和,丸如梧桐子大。每夜臨臥時,以竹葉湯下二十丸,至五更初,以粥飲下二十丸。(《聖惠方》明目柏葉丸)

②治小兒雀目:夜明砂炒研,豬膽汁和丸綠豆大,海米飲下五丸。(《綱目》)

③治內外障翳:夜明砂末,化入豬膽內,煮食飲汁。(《仁齋直指方》)

④治辦眼成內障:夜明砂(洗凈)、當歸、蟬蛻、木賊(去節)各一兩。為末,黑羊肝四兩,水煎爛,和丸梧子大。食後熟水下五十丸。(《綱目》)

⑤治瘰癧延纏:夜明砂三錢,白蛤殼五錢(火煆)。共研細末,米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晚服二錢,白湯下。(《方脈正宗》)

⑥潰腫排膿:夜明砂一兩,桂半兩,乳香一分。為末,入幹砂糖半兩,井水調敷。(《仁齋直指方》)

⑦治一切疳毒:夜明砂五錢,入瓦瓶內,以精豬肉三兩,薄切,入瓶內,水煮熟,以肉與兒食,飲其汁,取下腹中胎毒;次用生姜四兩,和皮切炒,同黃連末一兩,糊丸黍米大,米飲服,日三次。(《全幼心鑒》)

⑧治腹中積聚,寒熱:夜明砂三錢,阿魏四錢,花椒五錢,紅曲六錢。俱研細末,每服二錢,清晨白湯調下。(《方脈正宗》)

⑨治瘧發作無時,經久不瘥:蝙蝠糞五十粒,朱砂半兩,麝香一分。上藥,都細研,以軟糯米飯和丸,如綠豆大。末發時,以暖水下十丸,(《聖惠方》)

⑩治腋下胡臭:夜明砂末,豉汁調。(《綱目》)

【各家論述】

①《綱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陰肝經血分藥也,能活血消積,故所治目翳盲障,瘧疾疳驚,淋帶,瘰癧,癰腫,皆厥陰之病也。"

②《本草經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陰經藥,《本經》所主諸證,總屬是經所發,取其辛能散內外結滯,寒能除血熱氣壅故也,然主療雖多,性有專屬,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摘錄】《*辭典》

夜明砂《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YèMínɡShā

【英文名】BatDung

【別名】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來源】

藥材基源:為蝙蝠科動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華南大棕蝠、蹄蝠科動物大馬蹄蝠及菊頭蝠科動物馬鐵菊頭蝠等的糞便。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espertiliosuperansThomas2.MurinaleucogasterMilne-Edwards3.PipistrellusabramusTemminck4.PlecotusauritusLinnaeus5.Eptesicusandersoni(Dobson)6.HipposiderosarmigerHodgson7.PhinolophusferrumequinumSchrebe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以夏季為宜。從山洞中鏟取,除去泥土,揀去雜質,曬幹。

【原形態】

1.蝙蝠,是一種營飛翔生活的小型獸類。較小,體長4.5-8.0cm。眼小,鼻部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寬。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後至軀體兩側後肢及尾間,有一層薄的翼膜,其上無毛。尾發達。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體形小。鼻孔呈長管狀。耳尖鈍圓,耳屏尖長呈直形。翼膜寬從趾基起。第5掌骨較第4掌骨稍長。全身毛細長而柔軟,毛基深褐色。體背毛灰棕色,並有灰白色細軟長毛。翼膜為淺灰褐色。

3.普通伏翼,體形小。頭骨小而寬。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轉可達眼與鼻孔之間。耳屏小而圓鈍,內緣凹,外緣突出。足纖小。翼膜從趾基起,距緣膜發達且呈圓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間膜。背面暗棕色,頭部色較深。腹面較淺,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體長5-8cm。耳極大,為其最著之特征。耳殼近乎卵圓形,前後緣均基突出。耳屏甚長,幾為耳長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後肢及足均纖細。尾與體等長。全身背面淺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華南棕蝠,體形較大。前臂長5.4-5.7cm。耳較寬,近於三角形。尾端有3節椎骨而突出於股間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淺而與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體前表面絕無灰黃色霜斑。下體余部淡黃灰色。

6.大馬蹄蝠,體形較大,重41-66g,體長9.2-10.5cm。前臂長8.9-9.7cm。有復雜的鼻葉,由4部分組成;最下方為大而寬的馬蹄形葉(前葉),前葉兩外側各有4個副小葉;前葉之後為橫棍形的鞍狀葉;其後頂葉,頂葉顯著窄於前葉且分裂成4個小塊。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無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葉。額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僅有1節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節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長,第5掌骨短。有距,距約為脛骨長度之半。尾甚長,其長度超過體長之半,股間膜後緣呈鈍角向後突出。毛被細而稠密。上體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下體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間膜黑褐色。

7.馬鐵菊頭蝠,前臂長5.5-6.0cm,顱2.3-2.5cm。吻部有復雜的葉狀突起即鼻葉。鼻葉兩側及下方有一較寬的馬蹄形肉葉;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狀葉,正面呈提琴狀;其側面中央略凹,後面有一連接葉襯插著,呈寬圓形,與一頂葉相連。耳大略寬闊,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細密而柔軟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淺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為灰棕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於屋檐、房梁、石縫、巖洞或樹洞中。白天休息,黃昏或清晨活動覓食,以雙翅目紫蟲為食。

3.棲息於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棲息於山洞、樹洞或房屋頂樓內,獨居。食昆蟲。

5.棲息於山洞、巖洞、樹洞中。多為小群棲居。

6.群棲於洞穴或廢舊的坑道內。每群上百只甚至數百只。多在洞頂以後足爪鉤住縫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勢停息。哺乳其母體腹部長出兩條皮膜帶(育兒帶)緊緊捆住幼仔陰謀詭計止滑脫,此為本種動物最特殊的保持適應性特征。

7.群棲於山洞之中,以昆蟲為食。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於吉林、內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國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於吉林、黑龍江、河北、甘肅、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於河北、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6.分布於長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於吉林、山西、陜西、山西、陜西、山東、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為長橢圓形顆粒,兩端微尖,長5-7mm,直徑約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顆粒狀或粉末狀。放大鏡下觀察,可見棕色或黃棕色有光澤的昆蟲頭、眼及破碎的翅膜。氣微或無,味微苦而微辛。

【化學成份】夜明砂含尿素(urea),尿酸(uricacid),膽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維生素(vitamin)A等。

【炮制】揀凈雜質,簸去泥砂,或漂洗後曬幹。《綱目》:凡采得以水淘去灰上惡氣,取細砂曬幹焙用。

【性味】味辛;性寒

【歸經】肝經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散瘀消積。主青盲;雀目;目赤腫痛;白晴溢血;內外翳障;小兒疳積;瘰癧;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適量,研末調塗。

【註意】目疾無瘀滯者及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綱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陰肝經血分藥也,能活血消積,故所治目翳盲障,瘧疾疳驚,淋帶,瘰癧,癰腫,皆厥陰之病也。

2.《本草經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陰經藥,《本經》所主諸證,總屬是經所發,取其辛能散內外結滯,寒能除血熱氣壅故也。然主療雖多,性有專屬,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本經》:主面癰腫,皮膚洗洗時痛,腹中氣血,破寒熱積聚,除驚悸。

4.《別錄》: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華子本草》:炒股治瘰癧。

7.《本草衍義》:合疳藥。

8.《綱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瘧。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夜明砂相關圖片

夜明砂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夜交藤  下一个:一把蔑>>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